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农林间作的历史华隼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外,有些文献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实践追溯到100多年前缅甸农民从事的农林间作,殊不知我国的农林间作历史更为悠久。仅据部分古籍的文字记载便可推断,我国农林间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林农间作方式普遍,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间作模式和耕作方式,大部分林地树木的保存率很低且引起了土壤二次风蚀。本文在对彰武县、昌图县的林农间作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点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调研的结果,提出了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3组模式,分析了北方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发展林农间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林农间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林农间作的年限,主要取决于造林密度,通常间作3年,也可间作5年。 1 间作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勐腊县柚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有:其一是以柚木为上层,咖啡为中层,豆科作物、蔬菜等作为下层组成的柚木咖啡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其二是柚木林农间作模式。由于柚木大面积造林才开始起步,该项工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北省大名县的国营卫东林场及三乡六村的毛白杨速生丰产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平原中低产农区林农复合种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投入产出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4种典型的林农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价,并选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8.
试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林农复合的经营原则,从技术手段上,提出林粮、林菜、林药间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油茶林与农作物间作,既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又能使农作物增产,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种植模式。在油茶林地推行间作,是林农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油茶林地间作的机理、意义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中说明林地和林木评价结果具体体现为林价,讨论了实施林价的目的及评估方法,同时指出其计算内容应包括营林经营总投人及利息、林木年数、利润、损失、税金、级差地租、树种价差等项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森林自然度评价体系,运用等间距法将城市森林自然度综合指数分为5个等级,基于森林自然度对石家庄市5个行政区以及周边接壤区县森林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5个行政区和井陉矿区的自然度等级为5,评价结果为人工森林群落;正定县、栾城县、藁城市的自然度等级为4,评价结果为半人工森林群落;鹿泉市的自然度等级为3,评价结果为远天然森林群落;井陉县的自然度等级为2,评价结果为半天然森林群落;石家庄市森林状况自然度等级总体偏低。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3.
森林作业对林区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温度和降雨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森林作业对林区气候的影响。指出要维持森林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合理的森林作业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健康监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健康的监测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现行监测方法的局限性,并结合欧洲和美国森林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和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同行的专家意见,提出新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为进一步完善有关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健康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调查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张媛 《森林工程》2001,17(3):20-21
本从土壤压实、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等5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森林作业对林地土壤的不利影响。 指出采取适当的森林作业方式和合理的森林作业技术是减轻其对林地不利影响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仰南  蒋敏元 《林业研究》2002,13(4):316-318
森林认证在森林经营政策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角色并对林产品贸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短短的10余年间,森林认证已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关注和认可。森林认证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森林认证并推动该项工作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森林认证对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包括认证进出口国的利益、贸易流向、企业竞争、以及人们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论述了森林认证对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影响,提出了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贸易的影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参8。  相似文献   

17.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处理“商品林业”和“生态林业”辩证统一关系。商品林业建设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仍很重要。加强商品林业建设在我省既有必要而且可行。其措施和对策是:确立“商品林业”意识,建立和健全林业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加大投入,加速科技推广,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从汪清林业局大荒沟林场、大柞树林场等11个林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选取优势树种为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小班。以海拔、土层厚度、坡位、坡向、腐殖质层厚度、坡度6个立地因子以及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差等19个气候因子为输入变量,以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输出变量,应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分别建立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地进行生产潜力预测。同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树种生长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3种回归模型的RMSE的值分别为:0.22、0.54、0.52,R^2值分别为:0.79、0.79、0.7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2)研究区域内,对蒙古栎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月平均气温差、温度季节性变化、坡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差;对针阔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腐殖质层厚度、月平均气温差、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对阔叶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旱季平均气温。3)通过对比同一立地3种类型的生产力,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均高于蒙古栎纯林,针阔混交林略高于阔叶混交林。4)因此,应客观考虑环境因子对于林木的影响程度,使其生长环境条件尽可能地处于最佳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19.
林火与森林虫害关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林火与森林虫害关系研究的概况及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Forest co-management programs aim to conserve forest resourc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its effectiveness. We assess the impact of co-management approaches on forest conditions in Zomba-Malosa and Ntchisi forest reserves in Malawi using a multiple-site, plot-based, and control-intervention design. We used tree den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as indicators of forest condition. Evid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used as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current and future impacts. Local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co-management on forest were also sought to validate the inventory information. Co-managed plots have higher tree density than state managed plots. Indicators of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felled trees, farming and settlement plots, and grazing, were observed in both co-managed and state managed forest block. A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84% in Zomba-Malosa and 73% in Ntchisi, perceive the co-management program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orest conditions against a general worsening trend. Despite having a potential to improve forest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outcomes of a co-management may vary depending on preexisting conditions and how communities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rogram. Hence, programs should not be implemented as a universal package. Furthermore, even with method triangulation, the lack of baseline data limited the quantification impacts; hence, integration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to the program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