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小麦的产量决定于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穗数取决于群体,穗粒数和粒重取决于个体发育状况。一般来说,导致亩穗数多的群体变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个体发育好坏,往往依赖于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因此,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解决好多头与倒伏、穗多与穗大、粒多粒重的矛盾,使小麦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协  相似文献   

2.
制种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解决好个体与群体发育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群体潜在生产力,使总粒数与总粒重均达到最大值,是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的关键措施.自交系纯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杂交种种子的好坏,把握住亲本自交系的保纯繁殖,是提高制种种子质量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小麦超高产,品种最关键.众所周知,小麦的产量高低取决于其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4.
从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谈小麦增产技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生产实践证明,在不同产量水平的麦田里,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包括粒数和粒重两因素)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是不等同的,研究不同产量因素在各种产量水平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明确各种水平小麦的增产技术途征和制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肥密因素构成的60个质量群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寒地水稻高产群体有效穗数集中在450万~495万穗.hm-2,穗粒数应控制在90~130粒,在此限度内,穗粒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产量群体中表现不同,在高产群体中表现为结实率穗粒数穗数粒重;在中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在低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结实率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 12个CHA小麦杂优组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关系分析 ,揭示了CHA小麦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各种优势对产量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平均优势表现大小顺序为 :产量 >穗数 >千粒重>穗粒数 ,各优势对产量超标优势的关联度顺序为产量平均优势 >千粒重超标优势 >穗粒数超标优势 >穗数平均优势>其它。由此反映出在杂优利用研究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强优组合筛选时对群体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小麦的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构成。只有协调好三者,才能获得高产。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解决群体发展和个体发育的矛盾,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协调发展穗数、粒数、粒重,是达到高产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良星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良星99"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还发现,在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良星99"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种植密度的基础上,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8.
从小麦灌浆规律探讨重庆地区稳定提高小麦千粒重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地区近年来小麦产量有较大提高,在产量三要素中,每亩穗数,穗粒数增长较明显,因此在满足一定德数和穗粒数条件下,千粒重就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粒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特别是高产田块,千粒重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限制因子。因此认识影响本地区小麦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深入探讨粒重形成规律,因时因地制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多群体结构作物,是以亩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形成产量结构,在正常的情况下每亩穗数的多少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小麦冬春死苗却是影响亩穗数主要原因,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下面我就小麦冬春死苗与防治和同仁们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及种子质量的五个关键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杂交制种产量的高低,种子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玉米杂交种的推广进程,而且直接影响着制种单位和用种者的经济效益.制种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解决好个体与群体发育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群体潜在生产力,使总粒数与总粒重均达到最大值,是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自交系纯度的高低在直接决定着杂交种种子的好坏,把握住亲本自交系的保纯繁殖,是提高制种种子质量的先决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要素构成的。在当前生产上,大多重视前两个因素,忽视粒重这个重要因素,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事实上,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小麦,粒重波动甚大。如博爱74—22小麦的千粒重,常有35—42克的变幅,也就是说,在亩产250公斤的生产水平,千粒重变动1克,产量增减7.5—10公斤。即使同一年份,亩穗数和粒数差异不大的同一品种的麦田,虽然粗看长相一致,但实际产量确有悬殊,这是粒重在起控制作用。由此可见,在谋取较理想的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设法提高粒重,对挖潜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特将在五河县的试验和调查,参考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提高小麦粒重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小麦孕穗期湿害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个小麦品种(系)孕穗期遭受湿害后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湿害使小麦穗粒数与穗粒重发生变化,有的品种如华麦8号穗粒数及穗粒重均下降很小,有的如9214粒重下降很大但粒数下降较小,且不同小麦品种(系)对湿害的防御机制不尽相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湿害对主与分蘖穗的伤害机理并不相同,对主穗而言,湿害主要影响主穗粒重,对分蘖穗则是影响分蘖穗穗粒数,由于各产量性状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二系杂交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2个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和23个恢复系间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表明:二系杂交小麦产量优势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穗数优势,穗粒数的负效应显著;穗数的遗传受加性效应控制;粒重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穗粒数的遗传表达较为复杂,与雄性不育性状的恢复能力有关;产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提出了大幅度提高二系杂交小麦产量构成中穗粒数的超亲优势,是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组合选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省沛县2003-2010年8年间的小麦品种试验和高产示范田68份产量及产量结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主攻方向,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该地区小麦创高产栽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为具有较高的群体总穗数;超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是群体总穗数适当,且较高,粒重和穗粒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的栽培策略是: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而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高产田创建主要依靠栽培措施的优化,超高产田的创建则需要栽培措施与气候条件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选用5个小麦品种,按Griffing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按朱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估算F2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粒重、千粒重和株高的F1,F2代基因型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株有效穗数群体平均优势不显著,穗粒数表现为负优势,所有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千粒重和株高的加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和穗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千粒重则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株有效穗数则受显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F1,F2代株高的群体超亲优势与显性效应相关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显著相关,F1代各性状与F2代各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17.
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及种子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十分有利于制种。玉米杂交制种产量的高低及种子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玉米杂交种的推广进程,而且直接影响着制种单位和用种者的经济效益。制种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之间的相互协调,在解决好个体与群体发育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2006~2007年度区域试验湖北武昌点的34个小麦新品种(系),对其产量及其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新品种(系)各性状值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旗叶面积、旗叶长、穗粒数和旗叶宽相关极显著,其他各农艺性状间也存在着许多极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但三者在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其他性状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当前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大旗叶性状来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可增加穗粒数,是提高小麦产量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成果认为,大冈镇小麦产量徘徊于中产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群个体生产不协调,群体发展过大,个体发育不壮。小麦从中产向高产跨越必须协调群个体矛盾,通过降低群体起点,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保足穗;通过主攻壮秆大穗,增粒数,增粒重,抗倒伏,夺取高产稳产。其对策是:减少基本苗,适期播种,增加投入,普及"促-控-促"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