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探究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与奶牛泌乳天数、胎次及体况的关系。选取7个规模化奶牛场的493头临床状况健康荷斯坦奶牛进行检测,采用全血中β-羟丁酸(BHBA)≥1.2 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的标准。研究发现,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5%~62.5%,不同牧场之间发病率差异很大,亚临床酮病高发期为奶牛产犊后1个月内,高发胎次为3胎及以上,高发牛群的体况评分在3.5及以上。牧场应该提高饲料品质和改善产后护理来确保奶牛达到理想体况,降低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出现间断性神经症状为特征。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mmol/L(100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为1.72~3.44mmol/L(100~200mg/L),而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mmol/L(2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2~4胎次荷斯坦围产期奶牛45头,分别在分娩前7 d、分娩当天晨饲前经尾根静脉采血,以血酮检测值<1.2 mmol/L为健康组,≥1.2 mmol/L为酮病组。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分娩前7 d、分娩当天、分娩后7 d、14 d健康组和酮病组奶牛血液中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酮病组奶牛分娩前7 d和分娩当天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并且酮病组奶牛分娩前7 d血清中β-羟丁酸(BHBA)、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酮病组奶牛分娩前后血清中葡萄糖(Glu)、甘油三脂(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较健康组虽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健康组。分别以0、1×10-7mmol/L、1×10-8mmol/L、1×10-9mmol/L浓度的糖皮质激素(GC)刺激原代分离培养的犊牛肝细胞,作用0、1 h、3 h、6 h、24 h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中糖异生相关受体...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加拿大J.Shire等在美国《奶牛科学杂志》上报道了关于温度对乳酮检测试纸条性能影响的研究。乳酮试纸条名为"keto-Test",它借测定牛奶中β-羟丁酸(BHBA)诊断奶牛酮病,并监测整个牛群酮病的发病率。该研究目的是探明在牛奶和试纸条温度变化后该试纸条的可靠性。该试验从密歇根州荷斯坦奶牛场共选取产后泌乳5天~17天的荷斯坦奶牛118头,每天上午从每头奶牛的右后乳区采集奶样,于4℃下进行测定:(1)试纸条和牛奶均置于室温状态(24.0±0.1℃);(2)冷冻试纸条(10.8±0.9℃)和室温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酮病是奶牛泌乳早期的常见代谢病,其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病牛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临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测定奶牛血清中代谢产物β-羟丁酸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将奶牛血清样品用甲醇除蛋白,上清液经氮气吹干,残渣进行硅烷化衍生后,用GC-MS仪全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测定血清中β-羟丁酸的线性范围为0.05 mmol/L~8 m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测限为0.03 mmol/L,定量限为0.05m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5.7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0%~99.91%。表明该方法能简便、快速、有效地分离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β-羟丁酸,可以作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烟酸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况、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添加20g/(头·d)过瘤胃烟酸。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酸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对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无显著影响。产后14d时,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全期平均来看,试验组产奶量比对照组高3.64kg/(头·d)。(2)日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酸可以降低奶牛血清非脂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对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水平无显著影响。试验组产前10d、产犊当日、产后10d血清NEF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10d血清BHB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提示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20g/(头·d)过瘤胃烟酸可以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缓解能量负平衡,减少脂质动员,降低酮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诊断奶牛是否患有亚临床酮病,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牛奶中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含量的方法,测定48份牛奶样品。结果表明: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100μmol/L,相关系数(R~2)=0.997 2,平均回收率为104.0%,48份奶样中BHBA浓度最高值为176.1μmol/L。说明本方法可用于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筛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选择2~4胎次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水平将奶牛分为亚临床酮病组(SCK组,16头)和健康对照组(C组,20头),记录围产期奶牛体况(BCS)和产后1~8周的泌乳量,分析产后第60 d乳成分变化;并于产前21、14、7 d和产后1、3、5、7、14、21 d分别进行血液样本检测,分析围产期奶牛血液中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高血糖素(GC)、胰岛素(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相比,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浓度在产后3~21 d显著高于C组(P0.05),1~8周泌乳量低于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样中乳脂率和脂蛋比显著高于C组(P0.05)。血液样本分析表明SCK组奶牛血液NEFA在产后7、14 d显著高于C组(P0.05),GLU水平在产后3、5、7、21 d显著低于C组(P0.05);SCK组奶牛血液中TG、CHO、HDL-C有所下降,但LDL-C、GC、INS的水平整体水平有所升高(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产后5~21 d,奶牛患亚临床酮病会导致血液中糖脂代谢指标异常,虽然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导致乳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亚临床酮病对产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围产后期,胎次接近(1~3胎)的荷斯坦牛,根据血液β-羟丁酸(BHBA)浓度分为健康组(BHBA<1.2mmol/L)和亚临床酮病组(1.2≤BHBA<3.0 mmol/L),每组各6头。对两组奶牛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组奶牛血液中葡萄糖(Glu)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血钾(K)浓度极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在奶牛肝功能指标中:亚临床酮病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健康组;在奶牛抗氧化指标中:亚临床酮病奶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低于健康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5~9月长三角地区56个牧场的乳样,记录奶牛胎次及产奶量数据,并采用FOSS乳品多功能分析仪和乳成分分析仪检测乳中的BHB(β-羟丁酸)、各乳成分含量及体细胞数(转化成体细胞评分),根据乳中BHB含量将牛只分为酮病低风险组、酮病中风险组和酮病高风险组,研究酮病对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产奶量差别较大,酮病高风险组奶牛产奶量显著低于酮病低风险组奶牛(P0.05);(2)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乳成分差别非常大:1胎奶牛酮病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酮病高风险组,2胎牛只酮病高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牛只乳蛋白率均呈现为酮病高风险组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酮病高风险组牛只的体细胞评分(SCS)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3)3胎及以上奶牛的中、高酮病风险头数占比高达30.11%,分别比1胎和2胎牛只高出10.65个百分点(P0.05)和6.98个百分点(P0.05)。说明酮病会显著降低奶牛产奶量,影响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组织中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的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诊上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的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产犊天数等相近的试验奶牛30头,其中6头为健康奶牛,24头为临床酮病奶牛。将临床酮病奶牛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为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中西药临床酮病给药组,不给药组。给药奶牛分早晚两次混于精料中自由采食,整个试验期为9d,前1d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间连续5d给药,后3d不给药。各组奶牛在给药后1d检测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的浓度,结果显示:(1)中西医组降血浆β-羟丁酸作用和升糖作用较好,治疗奶牛临床酮病的治愈率90%以上。给药的病牛血浆β-羟丁酸的浓度由1.95mmol/L降至0.86mmol/L,血糖的浓度由442.1mg/L升至588.1mg/L,该升糖降酮作用可持续8d;(2)中西医组与中药组对β-羟丁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血清中Glu浓度与中西医组无显著差异(P0.05);NEFA水平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无差异显著(P0.05),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含Ca2+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西医组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医组GO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中西医组与西药组GPT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中药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药法可有效地在用药5d治愈奶牛亚临床酮病,并降低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阐明酮病奶牛血液病理学变化,为酮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围产后期10头奶牛,根据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BHBA)的浓度进行分组,检测2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酮病奶牛血中BHBA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而游离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BHBA、NEFA都超出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AL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血肌酐(CREA)和L乳酸盐(L-ACT)显著升高(P0.05),而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升高且超出正常范围;酮病组奶牛血钙(Ca)浓度降低且低于正常范围;且酮病组奶牛血浆中牛结合珠蛋白(HP)极显著高于健康组,血浆中白介素1β(IL-1β)酮病组高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能量代谢、肝功、矿物元素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为诊断与预防酮病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产后一段时期内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奶牛酮病的防控及兽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吴忠市某集约化奶牛场待产奶牛共30头进行为期3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将奶牛分为酮病组和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酮病组与对照组在生产当天(0 d)各项检测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酮病组奶牛β-羟丁酸浓度在产后7 d时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在产后7 d和14 d时显著升高(P0.05);血糖(Glu)浓度在产后7 d时显著降低(P0.05),产后14 d时极显著降低(P0.01);钙(Ca)、磷(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出现低血钙、低血磷症。经分析发现,本场奶牛所患酮病为Ⅱ型酮病,酮病牛高发胎次为3~6胎,产后低血钙、低血磷、低血糖现象严重,同时奶牛酮病引发了机体肝脏功能损伤,影响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奶牛隐性酮病发生率与乳脂率及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试验选取泌乳天数小于30d的奶牛,从产后7d开始检测奶牛隐性酮病,每周检测1次,连测4次,同时测定乳脂率和乳中体细胞数、β-羟丁酸含量,试验期为2年。结果显示,泌乳天数小于30d内,奶牛患有隐性酮病比例与乳脂率、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生成增多,而引起奶牛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酮血、酮尿、酮乳和低糖血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常速、快速、慢速音乐对奶牛血液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试验分3期各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对照组不播放音乐,试验组在各期试验中分别播放常速、快速、慢速梁祝钢琴曲,每两期试验间隔7 d。每20 d采集血样、奶样1次,并测定产奶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第20天时,常速音乐组和快速音乐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20,40天和0~40 d,常速音乐组、快速音乐组、慢速音乐组奶牛血清中血糖(GL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常速音乐组、快速音乐组游离脂肪酸(NE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β-羟丁酸(BHB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音乐可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常速音乐效果明显,快速音乐次之;音乐可以提高奶牛血清中GLU含量,降低NEFA、TG、TC、BHBA含量。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活力素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择30头荷斯坦牛(泌乳阶段100d左右、产奶量24kg左右、胎次1~2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饲养试验,预试期15d,正试期56d,在试验开始后的第4、8周各测定一次乳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活力素对奶牛产奶量、乳脂肪、乳蛋白、非脂乳固体、密度、体细胞数、菌落总数等指标未见显著影响(P0.05)。高活力素添加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奶牛免疫性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胎次和泌乳阶段对荷斯坦奶牛血液乳成分前体物及泌乳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选取不同泌乳阶段的1~4胎奶牛60头荷斯坦奶牛饲喂相同全混合日粮,每15 d采集血液。血液检测参数有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非酯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总氨基酸(T-AA)5种乳成分合成前体物及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催乳素(PRL)、孕酮(PRG)6种激素的含量。利用SAS 9.2中Proc Univeriate程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利用Proc Mixed线性模型评估胎次、泌乳阶段的固定效应。结果表明:1)胎次可显著影响泌乳奶牛血液INS及PRL含量(P0.05),而对血液COR、GH、PRG、T4及5个乳成分前体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泌乳时间延长,血液GLU含量逐渐递增,且泌乳早期(0~21 d)显著低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而泌乳早期血液BHBA和NE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同时血液T-AA含量在泌乳中期(22~100 d)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泌乳阶段对奶牛血液COR、GH、PRG、T4和INS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对血液PRL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泌乳前期COR含量显著高于泌乳中期和后期(201~305 d)(P0.05),而泌乳后期的GH、PRG和T4含量均较高。本方法能提高利用生化检测指标评估泌乳荷斯坦奶牛代谢状态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奶牛养殖者监测奶牛健康状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