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藜麦作为中国谷物家族里的新成员,以其优质而全面的营养价值和无以伦比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短短三四年时间,山西静乐藜麦已形成了产业化种植,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青康源")应时而生,以龙头引领,产业富民为己任,致力于藜麦种植推广及藜麦产品的加工、研发、销售,积极打造静乐藜麦精品产业,带动全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一)蓝天白云,深山翠谷,在山西省静乐县赤泥窊乡的下双井村,华青康源的藜麦试验田丰收在即,  相似文献   

2.
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国种业》2020,(8):112-113
结合多年藜麦试验种植结论和生产实践,初步总结概括出了一套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从藜麦品种、茬口选择、整地要求、施肥水平、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藜麦种植提供技术参数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周学永 《中国种业》2018,(12):20-22
藜麦自1987年引入我国后经历了一个相对沉寂的过程,直到2011年在山西省静乐县试种成功后,才掀起了研究热潮。目前,我国技术人员对于藜麦这个来自南美洲的外来物种还缺乏充分了解,近年来出现了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现象。秘鲁是南美洲藜麦原产地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藜麦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长期以来藜麦产量稳定,病虫害发生率低。因此,秘鲁藜麦栽培模式对于我国有重要启示作用。介绍了秘鲁在藜麦品种选择、多样化栽培、合理轮作与休耕方面的经验以及独特的农业社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良我国藜麦栽培与管理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藜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育期长,种植区域无霜期短,开花期遇高温花粉败育不结籽以及成熟期遇雨穗发芽等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藜麦种植产业升级,自2013年起,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结合江苏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连续几年的田间试验,根据生产实际经验,从地块选择、播前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田间管理、收获、第二季藜麦种植等方面总结了一套藜麦一年两季高效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藜麦一年两季就地加代育种,缩短育种年限,还能使藜麦产量翻番,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藜麦营养价值丰富,适合在高原和山地地区种植,相比于传统的农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藜麦种植面积的扩大,藜麦脱粒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制出适合高原和山地地区使用的移动式藜麦脱粒机,该机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布 藜麦(学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是苋科藜属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秘鲁和玻利亚境内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沿岸。早在5000~7000年前,藜麦就被安第斯山的居民驯化种植和食用,其籽粒是当地居民的传统主食。在藜麦的滋养下,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印加文明,并将藜麦尊为“粮食之母”。藜麦生长在海拔4500m左右的高原上,适宜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地区。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和秘鲁境内,在欧洲、非洲与亚洲地区种植越来越广泛,北美也有少量种植。1980年,美国植物学家将藜麦从南美引入科罗拉多州,作为宇航员的日常口粮,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特色农作物,2000年后藜麦开始被营养学家们认可并推荐,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引进和栽种。中国于1987年由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牧科学院开始引种试验研究,并于1992年和1993年在西藏境内大范围小面积试种成功。2008年藜麦在山西省呈规模化种植。2014年山西省仅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就达到1.5万亩,占山西省藜麦总种植面积的67%,总产量达1250t,成为全球第三大藜麦产地,获得了“中国藜麦之乡”的美称。2014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开始较大面积种植藜麦,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山西、吉林、青海、甘肃以及河北等,目前总种植面积约5万亩。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找适宜天祝藏族自治县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藜麦品种,将引进的9个藜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进藜麦品种产量排序依次为陇藜1号>青黑藜2号>青藜2号>陇藜4号(CK)>白藜2号>青白藜1号>青海都兰白藜3号>红藜麦>黑藜麦,其中陇藜1号、青黑藜2号和青藜2号均较CK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8.53%、16.95%、7.91%,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相关性分析表明主穗长与侧枝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藜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主枝穗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通过设置品种和密度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藜麦品种的形态指标、茎秆力学特性、生理指标等的差异及其与群体倒伏率和产量的关系,以期明确藜麦抗倒伏高产群体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结果表明:藜麦倒伏均发生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且随着密度增大群体倒伏率显著增加,陇藜1号的倒伏率明显低于K2。藜麦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茎秆干质量、穗干质量、单位茎长干质量、茎秆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茎秆折断力度、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单株粒质量均随着密度增大呈降低趋势,株高、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处理间的千粒质量无显著差异;除株高和产量外其余指标与倒伏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藜麦品种陇藜1号和K2实现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5.9,14.1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藜麦因为营养全面且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而受到研发者及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综述藜麦栽培、收获、饲料化利用及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配套适宜的栽培方法,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提高藜麦米综合质...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藜麦作为早期从南美引进的特色杂粮作物,近几年已在我国18个省(区)推广应用,有望发展成为一特色的新兴产业。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今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利用藜麦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以及可作为粮饲兼用作物,扩大种植规模;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通过发挥产品开发和“互联网+农业”等产业优势,拓市场、引人才、建基地、强科技、抓产业,必能实现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