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收获时期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华油杂62为材料,测定70%油菜角果变黄至角果明显炸裂时期机械收获的产量损失、植株不同部位水分含量、粒重和籽粒含油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收c获时期对产量损失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机械收获的产量总损失率在7.00%~15.80%之间,随着收获时期逐渐推迟,总损失率先降低后增加。产量损失分为自然脱粒损失、割台损失和清选脱粒损失。割台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增加,占总损失率的比例为7.80%~31.01%;清选和脱粒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降低,是机械收获中最大的损失部分,占总损失率的56.87%~92.20%。总损失率与籽粒、角果皮、主花序和分枝水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水分含量为16.23%时千粒重和含油率最高,而后,随籽粒水分含量的下降,千粒重、含油率、全碳含量和C/N值均略有降低。油菜机械化收获以籽粒和角果皮水分含量在11%~13%之间时为宜,此期的千粒重、油分含量、机械收获产量和产油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肥和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机械直播的方式,设置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在油菜籽粒含水量10.86%~13.17%时研究油菜机械收获各部分损失率及损失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在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变幅在6.13%~7.82%之间。不同部分的损失占总损失比例差异较大,其中,自然脱落损失比例最小,各处理占总损失的比例在2.41%~3.90%之间;其次是割台损失,各处理占总损失的比例为17.99%~21.99%;清选和脱粒损失比例最大,占总损失的74.15%~79.52%,其中主要是夹带损失,占总损失的65.51%~69.05%,而未脱粒角果比例损失较小,占8.64%~10.47%。随着氮肥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总损失率与产量、氮肥用量及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18**和0.358。本研究表明,在油菜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首先要确定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获得高产,在高产的基础上再降低收获损失率。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收获时期对不同生育期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 12 份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于 4 个不同收获时期收获,测定产量、千粒重、含油量、硫苷、芥酸、蛋白质、油酸和亚油酸。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延长,早熟品种油菜籽产量在 5 月 20 日最低,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在 5 月 20 日达到最大;中熟品种产量在 5 月 16 日最大,含油量、蛋白质和油酸含量在 5 月 20 日最大;晚熟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在 5 月 20 日最大,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也在 5 月 20 日最大,并且晚熟品种的含油量高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的含油量高于早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收获期与产量极显著相关,与含油量、蛋白质和亚油酸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利用隶属函数法对 12 份油菜不同时期收获的种子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表明适当延迟收获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弹齿滚筒式捡拾器捡拾油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降低油菜分段收获作业中捡拾损失率,将弹齿滚筒式捡拾装置安装于室内土槽台车上,模拟田间作业环境设计制作了弹齿滚筒式油菜捡拾试验台,进行了台架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到捡拾辊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和弹齿伸入留茬深度三因素对捡拾损失率影响的回归方程的数学模型;确定了三因素中按影响捡拾损失的因素显著性顺序从大到小为:捡拾装置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弹齿伸入留茬深度。当捡拾辊转速为90 r/min,机具前进速度为0.7 m/s,弹齿伸入留茬深度为250 mm时,捡拾性能指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油菜品种机收损失率及其与主要产量性状的关系,对14个油菜品种分2次重复进行了机收损失率的测定,考察了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间机收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品种机收产量与机收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367**),机收损失率越高实收籽粒产量越低;机收损失率与株高和单株角果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植株较高、角果数较多的品种机收损失率较低;机收损失率与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12*),籽粒含水量越高损失率越大。建议生产上选用植株较高、单株角果数较多的丰产油菜品种,在油菜完熟期适时进行机械化收获,可降低机收损失率,达到油菜丰产丰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机械收获模式下直播冬油菜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密度15万株hm–2 (D1)、30万株hm–2 (D2)、45万株hm–2 (D3)为主区;行距15 cm (R15)、25 cm (R25)、35 cm (R35)为裂区,研究密度及行距变化对油菜群体人工收获产量、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抗倒伏、抗裂角性能及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探讨透光率与产量、抗倒性的关系,建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油菜密度及行距最优配置。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或行距减小,油菜成株率适宜,LAI、PAI值增加,冠层透光率下降,群体生物量及经济系数增加,人工收获产量增加;但单位LAI(PAI)光拦截量、单株生物量及根干重下降,且较低的单位LAI (PAI)光拦截量有利于提高油菜经济系数;密度及行距处理间差异及互作效应显著,与农户习惯种植模式(D2R25)相比,在D3R15处理下可增产14.1%,获得最高人工收获产量。密度或行距增加,地上部鲜重、株高降低及根冠比增加,导致油菜茎秆、根倒角度下降,抗裂角指数增加,机械收获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工收获产量一致,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相反,表明除通过提高油菜抗倒性和抗裂角性降低机收损失外,较高的人工收获产量是获得较高机械收获产量的前提。由回归方程可知,与常规30万株hm–2密度、25 cm行距配置比,密度43.8万株hm–2和行距21 cm配置可使蕾薹期LAI提高21.02%、透光率及单位L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47%与17.36%,角果期PAI增加15.08%、透光率及单位P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04%与3.30%,获得较高的机械收获产量,进一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处理对直播油菜机械收获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阳光2009与沣油520为材料,于封行期及蕾薹初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测定倒伏、角果抗裂性及产量相关指标,研究多效唑对油菜产量和机械收获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及机械收获条件下油菜的多效唑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多效唑处理均显著提高2个油菜品种的抗倒性、抗裂角性及产量,蕾薹初期喷施300 mg L–1多效唑后油菜抗倒与抗裂角指数增量大,封行期喷施150 mg L–1多效唑则后产量的增量大。多效唑处理降低每角果粒数,但增加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及千粒重,故而增加产量;且可通过增加油菜根颈粗、鲜重根冠比及抗折力降低株高和倒伏指数,提高油菜抗根倒与抗茎倒能力;通过增加角果含水量、延缓角果成熟度、增加角果皮干重提高油菜角果抗裂性。本研究认为封行期喷施150 mg L–1的多效唑是最佳喷施时期与喷施浓度,既可显著增强易倒伏而减产油菜田块的抗倒与抗裂角能力,最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可满足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所需的高产、抗倒及抗裂角要求。  相似文献   

9.
常杂油2号系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油菜。2011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适宜在华中地区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高含油量等特点。1严格选择制种基地,狠抓安全隔离制种基地选择有天然隔离屏障的山区或江心洲,制种地必须与非本品种(含其他油菜品种、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最低安全空间距离在1000m以上;制种田块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力均  相似文献   

10.
楚油 3 号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登记的第一个油菜常规品种,也是云南省当时登记的油菜品种中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在 2016-2018 年度三州市(玉溪、楚雄、保山)油菜品种多点联合试验中,2 年平均产量为 3744.60kg/hm2,较对照云油杂 2 号增产 12.52%,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生育期 170.0d,株高 187.2cm,分枝部位高 79.1cm,有效分枝数 9.4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258.1 个,每角粒数 24.9 粒,千粒重 3.69g。经品质成分分析,芥酸含量未检出,硫甙含量 28.73μmoL/g,含油量48.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