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1个谷子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谷子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2.00%~9.16%;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9个农艺性状对谷子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粒重、千粒重、单穗重、出谷率、穗粗、生育期、穗长、株高、出米率。说明谷子高产育种中应注重穗粒重、千粒重、单穗重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DTOPSIS综合评价表明,谷子区试前三名与产量前三名排序一致,评价结果与区试结果一致,说明DTOPSIS可用于谷子新品种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引进的30份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SAS9.4软件对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表明:(1)参试材料穗毛长短的变异程度最大,千粒重最小,它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4.25%和16.62%。穗毛长短和穗松紧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分别为0.245和0.740,其余7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922。(2)单穗重与穗粒重、穗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49**、0.32**,与株高、节数及叶片数、穗毛长短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7**、-0.14**。穗粗、穗长、株高与单穗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62、0.60、-0.31;穗松紧度、穗毛长短与单穗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分别为0.16、-0.09。(3)对应分析将参试品种和性状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18份品种与穗粗、单穗重、穗粒重、穗长、穗松紧度的相关性大,为高产类型;第二类群7份品种与株高、节数及叶片数相关性大,产量潜力较低;第三类5份品种与千粒重、穗毛长短相关性较大,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3.
高粱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503-6511
为探究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客观评价高粱品系,提高性状改良进程。本研究对24个高粱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变异系数和主穗柄长度较大;全生育期与至开花期、穗粒数皆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单穗粒重、糖锤度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灰色关联度结果也表明千粒重与产量性状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单穗粒重、至开花期和主穗长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综合成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6.91%,分别为生育期因子和开花期因子、产量因子和穗长因子、株型因子和穗柄长度因子、穗粒因子物质运储因子、产糖因子,排名前6的高粱组合有N_2、N_(20)、N_(19)、N_9、N_8和N_(2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0.60处,将24个高粱组合分为3类,第Ⅰ类生育期较长,千粒重、穗粒重较好;第Ⅱ类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谷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华北夏谷区谷子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谷子优良种质资源利用及高产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2016年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华北夏谷区常规组参试的17个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量相关8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9个农艺性状均存在变异,变异幅度2.69%~11.71%;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9个农艺性状对谷子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株高>出谷率>穗长>生育期,穗粗、单穗重和穗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说明谷子产量育种应重视大穗、大粒、穗粒重高的种质资源利用,并适当关注株高。  相似文献   

5.
65份谷子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和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65个谷子品种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1.66%~49.79%,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穗毛长短、穗松紧度、单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粗、株高、节数(叶片数)。单穗粒重与穗长、穗粗、千粒重、单穗重、穗松紧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毛长短呈极显著负相关;用Ward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发现,当欧式距离为35时,65个谷子品种分为5大类群,第一类群16个品种分别来源于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山西省、吉林省、辽宁省朝阳市、赤峰市,它们的穗毛较长,穗粗、单穗重、单穗粒重较低,单株产量低。第二类群10个品种来源于吉林省、山东省、山西省、通辽市、赤峰市,其株高、穗下节间长较低,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第三类群10个品种分别来源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苏省、辽宁省朝阳市、山西省长治市、赤峰市,其株高、节数、叶片数较高,单穗重、单穗粒重居中,生物学产量较高,为粮草兼用型。第四类群19份品种分别来源于华北平原、大同市、保定市和张家口、赤峰市、内蒙古农科院,其单穗重、单穗粒重较高、穗紧,穗毛短,可作为高产亲本利用。第五类群10个品种分别来源于东北平原、甘肃省、大同市、张家口、赤峰市,其穗长、千粒重、单穗重、单穗粒重仅较第四类群低,增产潜力大。该结果为优良种植资源筛选和杂交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影响谷子杂交种产量的主要因子,对短穗型、中偏短穗型、中偏长穗型和长穗型4类不同谷子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种类型谷子杂交种的穗长与其产量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出谷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单株穗重与单株粒重、经济系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蘖数与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和经济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穗码密度与单株草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谷子杂交种产量与穗粗、出谷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以主穗重和主穗粒重最高,均为2.02;变异系数以单株干草重最高,为64.12%。根据谷子种质性状间的遗传差异,对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0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1.777%。通过聚类分析,将谷子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在生育期、株高、分蘖性、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等性状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从早熟、高产和单株干草重3个方面筛选出11份优异谷子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干旱高寒农业区谷子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中国种业》2014,(12):58-6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收获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颈长〉主茎生物产量〉穗长〉千粒重〉株高〉产量〉穗粒数〉单穗重〉收获指数〉小穗数〉总生物产量;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对收获指数关联度顺序为单穗重〉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总生物产量〉株高〉穗颈长〉主茎生物产量〉穗长〉小穗数。  相似文献   

9.
汪灿  胡丹  杨浩 《作物杂志》2013,29(6):18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80份苦荞品种为材料,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了构成苦荞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7.2%~34.5%,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主茎节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苦荞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分枝数、单株粒重、株高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决定系数达0.7562。高产型苦荞品种的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大、单株产量高、千粒重大且分枝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谷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快速鉴定胚乳的粳糯性,以11份谷子品种为材料,利用SAS 9.3软件和I2-IK染色技术,对其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相关性与籽粒粳糯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谷子品种单穗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0.73%,节间数最小,为6.05%。糯质类型单穗重与单穗粒重和出米率的相关系数均为0.98,单穗粒重与出米率的相关系数为0.97,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非糯类型单穗重与单穗粒重的相关系数为0.99,穗长和穗下节间长与出米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2,均达到极显著正或负相关。节数与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均达到显著正相关。非糯类型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较高的胶稠度和直连淀粉含量。‘杏黄粘’、‘猫爪粘’、‘白米粘谷’等糯质类型I2-IK染色呈红褐色,‘鸭子嘴’、‘金丰谷’、‘丰田501’、‘200106’、‘赤谷9号’和‘9931-2-1-2’等非糯类型呈蓝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