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病原线虫防治松扁叶蜂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扁叶蜂,以幼虫取食油松、赤松针叶,作者根据掌握的其生物学特性,探索用生物防治控制该虫的发生。方法是利用芫菁夜蛾线虫在室内和林间侵染松扁叶蜂幼虫。结果表明:病原线虫对松扁叶蜂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剂量越大,死亡速度越快,侵染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spp.室内对木麻黄毒蛾的侵染能力。通过斯氏属九个线虫品系对木毒蛾的侵染力测定筛选出S.feltiae Agriotos为最佳品系;能寄生低、中、高龄幼虫及蛹;可在3天内把害虫致死。供试的其它八个线虫品系也能不同程度地致死害虫,并在死虫体内繁殖。S.f.Agriotos线虫的剂量对木毒蛾的致死速度及效果有影响,以1000条线虫/害虫侵染期线虫为最适宜剂量,林间对木毒蛾幼虫的致死率平均为89.6%。  相似文献   

3.
通过斯氏线虫2个品系在不同温度下对毛竹黑叶蜂幼虫侵染力的测定,温度在25℃时线虫的侵染力量强,可在2—5d内把害虫致死,并且能在死虫体内繁殖。线虫的使用剂量对毛竹黑叶蜂的致死速度及效果有影响,以每毫升1000条侵染期线虫为最适剂量。室内对毛竹黑叶蜂幼虫致死率达100%,林间试验两个品系防治效果分别为96.42%、98.31%。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检索表的形式,提出了红蚧类在林间二龄雌虫检索表;林间雄虫茧检索表;林间雌成虫检索表。这对在林间识别红蚧种类和某些虫态的发生期、寄生部位有一定实践意义,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应用斯氏线虫防治多纹豹蠢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斯氏属9个线虫品系在不同温度下对多纹豹蠹蛾侵染力的测定,筛选出Steinernema feltiae Beijing为最佳品系;它能寄生低、中、高龄幼虫及蛹;温度在25℃时线虫的侵染力最强,可在2-4d内把害虫致死;线虫在虫道内能主动扩散到8cm处毒杀寄主。供试的其它8个线虫品系也能不同程度地致死害虫,并在死虫体内增殖。线虫的使用剂量对多纹豹蠹蛾的致死速度及效果有影响,以每害虫1000条侵染期线虫为最适剂量。4种施用方法比较表明,用带线虫的塑料海绵塞虫孔效果好,操作、携带最方便;室内对多纹豹蠹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林间大区防治效果达88.6-97.0%。  相似文献   

6.
应用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ernema的5个品系分别对木麻黄、相思树的主要蛀干害虫进行室内外毒杀力测定。测定结果各线虫品系对相思拟木蠹蛾的平均致死率100%,感染线虫后有68%的害虫爬出虫道死亡;S.feltiae Agriotos侵染多纹豹蠹蛾能力强,室内害虫死亡率100%,林间效果90.9%;线虫在其虫尸体内的繁殖率为97.4%,S.f.Mexican对星天牛致死效果为64.4%。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三星竹象虫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结果表明,三星竹象虫幼虫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所采用的三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根据研究结果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并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抽样技术研究表明,林间虫情调查时,采用平行线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实际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泰山1号线虫侵染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1号线Heterorhabditis sp.侵染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室内试验用5000条线虫浓度侵染4—5龄幼虫,幼虫死亡率84.3%,林间试验用8600条线虫浓度侵染老熟幼虫,死亡率为79.8%。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16%虫线清乳油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通过林间药效筛选发现,用16%虫线清乳油的B配方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优于A、C配方,其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首选药剂.无论是防治媒介昆虫成虫,还是防治活立木和枯死木内的幼虫、蛹;无论是树干打孔注药,还是林间低容量喷雾,均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应用虫线清药剂处理林间松材线虫病枯死木或濒死木,是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通过树干注入该药剂,则是预防具重要价值的松树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CPV的增殖、提取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室内、林间的卵块增殖和套笼、挂笼、围栏、林间等4 种幼虫增殖上详细介绍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技术。通过对虫尸干燥粉碎法、中肠提取法、虫尸磨浆法和整虫切碎提取法等4 种感病虫的病毒提取方法, 以及影响病毒回收率因素的介绍, 系统地记述了感病松毛虫的CPV提取技术。还对病毒的林间应用技术,防治效果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林间云南油杉的叶量测定,根据室内养虫和林间接虫试验,测定4至5龄思茅松毛虫幼虫的食叶量,以及4至5龄幼虫的自然死亡率和林间4至5龄幼虫的虫口密度,确定危害指数并数量化,得出危害指数查检尺。  相似文献   

12.
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褐天牛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间喷施不同浓度噻虫啉微胶囊粉剂进行了松褐天牛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对松褐天牛有较强的毒杀效果,且持效期可达35d以上。2%、1%、0.5%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在喷施35d后天牛校正死亡率依次为82%、75%和47%。林间喷施0.5%噻虫啉微胶囊粉剂30d内可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而1%和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有效期可持续70d。喷施0.5%、1%和2%噻虫啉粉剂的林区松树死亡率分别为0.15%、0.16%和0.08%,相对防效分别为75%、73.3%和86.7%。因此,建议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在林间喷粉防治松褐天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松粉蚧是广东省继松突圆蚧、松材线虫之后,近年出现的又一松树害虫。该虫严重为害湿地松松梢,造成春梢难以抽长、针叶难以伸长,并伴随有煤污病的暴发;秋季,造成老针叶大量枯死、脱落。该虫1年3~4代。4—5月份林间虫口密度极大,7—9月份林间虫口量明显受抑制,下半年林间虫态不整齐,以中龄若虫在老针叶束内越冬。已采集到6种捕食性天敌.在湿地松种子园,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各1 000倍的混合液进行喷雾,可减轻湿地松粉蚧对湿地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该文报道了应用斯氏线虫科的Steinernema属10个品系和异杆线虫科的Het-erorhabditis属1个品系室内外控制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的试验结果。通过11个线虫品系对星天牛的侵染力测定,筛选出S.feltiaeBeijing和S.carpocapsaeM.K.为最佳品系,能寄生中、老龄幼虫,蛹及成虫,4~6天幼虫死亡率可达94.4%~100%。以1万条侵染期线虫/每天牛为最适剂量。林间采用带线虫的海绵块塞虫道,效果达90%~90.9%。  相似文献   

16.
欧美杨枯萎病症状和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美杨枯萎病野外林间症状的调查 ,发现本病在林间存在两种症状类型。按两种症状类型分别作分离 ,一种类型多数只分离到FusariunOxysporum ,而另一种症状类型多数同时分离到FusariunOxysporum和XanthomonasPopuli,用分离物作接种试验 ,能致病 ,再分离与接种物一致。初步表明 ,F Oxysporum和X Populi都是杨树枯萎病的病原菌 ;对林间两种不同症状类型是否由F Oxysporum单独所致还是由F Oxysporum和X Populi复合侵染致病 ,本文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7.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估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测定防治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7株虫生真菌菌株对杨干象幼虫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并进行林间生防试验,对受侵染的杨干象幼虫的致病症状进行研究。【结果】1)用菌株CFCC87323以108conidia·m L-1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3.38%,致死中时LT50为3.536天,致死中浓度LC50为7.0×103conidia·m L-1;林间生防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77.62%。2)用菌株ACCC30830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校正死亡率达81.46%,致死中时LT50为4.248天,致死中浓度LC50为5.43×103conidia·m L-1;林间生防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66.06%。3)用菌株ACCC30831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校正死亡率达73.51%;林间防治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58.48%。4)用菌株CFCC87327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校正死亡率达72.85%;林间防治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56.32%。5)观察杨干象幼虫感染的致病症状发现,杨干象幼虫被菌株CFCC87323侵染后,从出现明显症状到死亡变成僵虫需要(74.67±2.31)h,到虫体布满菌丝需要(93.67±3.21)h。【结论】白僵菌菌株CFCC87323对杨干象幼虫致病力最高,菌株ACCC30830次之。菌株ACCC30831和CFCC87327对杨干象幼虫也表现出较好的致病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48%噻虫啉悬浮剂对桑天牛成虫的防治效果,经过2010、2011年两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48%噻虫啉悬浮剂8000倍、6000倍、4800倍3种处理对桑天牛成虫具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5d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施药一次可有效控制其危害。综合考虑击倒速度、田间防治成本等因素,建议用48%噻虫啉悬浮剂6000倍~8000倍林间实施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20.
杨干象虫(Cryptorhychus lapathi L.)是杨树幼树的一种主要钻蛀性害虫。在我省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由于其在于、枝内隐蔽为害,防治比较困难,现在生产上主要靠人工和化学药剂防治。为探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杨干象虫的途径,我们今年从外地引进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a SP.),进行了较大批量的繁殖。对杨干象虫的幼虫和蛹做了室内致死和寄生率测定及模拟林间防治试验,并进行了多次林间防治试验。已初步看出应用天牛肿腿蜂防治杨干象虫有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