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和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2.
玉米小斑病是华北夏玉米区主要病害之一。虽然通过选育和推广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有效地控制了此病的危害,但玉米是异花受粉作物,容易出现混杂退化,降低抗病性,同时玉米小斑病菌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所以有必要进行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及时掌握其变异动态与分布,为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及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此,1991~1995年我们对华北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进行了监测工作。根据国内外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与划分标准,5年来,从保定、承德、唐山、沧州、邢台、济南等病圃及生产中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上…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玉米上的蠕孢类病茵主要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园斑病菌。本文对上述3种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生产中的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根据 A.L.Hooker 等提出的鉴别玉米小斑病菌 T、O 两个生理小种的方法与标准,本试验供试的5个菌株(3个来自我国,2个来自美国)中,有2个菌株(51号和1221号)属于 O 小种,1个株菌(1220号)属于 T 小种,其余2个菌株(4号和41号)既不属于 O 小种,也不属于 T 小种。因此,鉴别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需要另建立一套新的方法与标准。小斑病菌的菌核形成和分生孢子梗上着生的孢子数,不是小种和菌株的稳定性状,不能作为鉴别生理小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幼苗和离体叶片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O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根冠细胞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根冠细胞对培养滤液的敏感性与幼苗对病菌的感病性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初步认为O小种滤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为O毒素。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李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南250100)玉米大斑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在我国几乎所有主要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常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由于大批兼抗或多抗杂交种的应用,大面积流行为害一度得...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鏊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魏建昆首次宣布自然界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以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已达2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致病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保康县征集18份玉米材料,播种在武昌病圃(人工接种)和保康育种圃(自然发病),异地鉴定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进而在本院温室对两地病原菌作生理分化测定。结果表明,两地对小斑病抗性基本一致的材料有13份;保康小斑病菌是O小种,两地大斑病菌都是生理小种一号。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从而说明低浓度T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12.
C型雄不育玉米组培筛选专一性抗病株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养2个C型胞质雄不育玉米杂交种的胚性愈伤组织时,加入玉米小斑病菌专化侵染性C小种两个菌株C7和C87-200的混合毒素,筛选出抗毒愈伤组织,经继代分化,获得抗病雄性不育再生植株。发现花粉育性和抗病基因不连锁,其下一代R#-1穗行仍表达抗病及雄性不育性状。  相似文献   

13.
Resistance to maize southern leaf spot disease was induced by the low-concentration filtrate of Bipolaris maydis race T cultivation in an experiment. The nuclear neterogeny corn C103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The lesion area on the leav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connalysis. The lesion areas on pretreated leaves were (0.3 ± 0.05)- (0.9 ± 0.5) mm2, but those on the control were (23.1 ± 8.7) mm2.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s in peroxidase,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nd malondialdehvde activitie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0-96 h of inspection, phenylalanine and ammonialyase (PAL) activities increased by 64.2%, peroxidase (POD) activities increased by 41.2%, but the malondialdenvde (MDA) content decreased by 29.7%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It seems that the low-concentration filtrate of Bipolaris maydis race T cultivation itself can be used as an elicitor to enhance the induced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活体水平验证新疆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拮抗内生细菌XJAS-ZB-14代谢物对两种玉米斑点病菌的抑制活性.[方法]做活体实验,制备玉米叶片酶粗提物,测定叶片总蛋白含量,对比分析来自不同处理组酶粗提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等抗病相关防卫酶系活性变化.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在α=0.01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总蛋白含量和各防御酶活性呈不同的变化趋势,XJASZB-14代谢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防效率分别达32.48;和65.16;.[结论]该菌株发酵液有对玉米大、小斑点病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在玉米大、小斑点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 Desv)内生菌中筛选出对农作物致病菌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拮抗菌株,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物防治能力。[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常见的农作物致病菌做拮抗试验,结合传统病情统计和不同处理组玉米叶片中总蛋白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测定活体验证拮抗菌株的生防能力。[结果]筛选出对玉米大、小斑点病菌具有较强活性拮抗菌株XJAS-AB-13,根据拮抗内生细菌XJAS-AB-13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最终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班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32.8和24.6 mm。活体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防效率分别达到45.00%和63.33%。[结论]拮抗菌株XJAS-AB-13在玉米大、小斑点病菌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9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玉米小斑病的药剂,在实验室内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观测杀菌剂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烯唑醇、新万生、多菌灵、腈菌净、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菌落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新万生、腈菌净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小斑病发生前期化学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我国温暖潮湿的产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在生育前期对生育后期发生的小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本文通过平板抑菌、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筛选11种化学杀菌剂或木霉菌生防制剂.结果表明:H04木霉菌制剂、甲基托布津、烯酰吗啉-锰锌3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在温室和田间对玉米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 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19.
水杨酸(SA)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一系列浓度的水杨酸 (SA)处理玉米叶片 3d后 ,接种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孢子悬浮液 ,检测病斑面积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1 1和 1 9mmol/LSA诱导对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效果最好 ,病斑面积最小 ,与未经SA处理的NC1 0 3病斑面积相比差异极显著 ( p <0 0 1 ) ,但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