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寺的和尚为“坐禅破睡”,近前都有紫砂壶中茶为伴,这小小的紫砂壶为和尚们早日修得功德圆满,似寺中晨钟暮鼓使人警醒。传说和尚们用的紫砂壶,是明代正德年间,宜兴湖滏金沙寺静智法师的布施。法师平日“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  相似文献   

2.
“东坡提梁壶”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它与苏东坡的一些轶事趣闻有关。传说苏东坡曾四次到过宜兴,深深地被宜兴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他曾在《乞常州宜兴居住得准》中表达了他的“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水”的愿望。在宜兴期间,他在游览、讲学、作诗之余,常常邀请二三知好,煮茶品茗。他依据品茗时的情况,别出心裁地构思了一种“提梁壶”,请当地紫砂艺人精心制作,烧制而成。这种茶壶可用三根杆子支撑,悬挂空中,燃薪煮茶。当茶香四溢时,踞座品之,倍添情趣。“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句,便是苏东坡登山抒怀  相似文献   

3.
壶天片羽     
壶天片羽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一、吴颐山其人把紫砂壶带到人间的是明代“金沙寺老僧”。师承老僧并发扬光大推向上层社会的则是龚春。龚春(供春)有机缘向老僧学习主要是他的主人:吴颐山读书金沙寺,作为侍候他的家僮,“给使之暇,仿老僧心匠,学做茶壶”。吴颐...  相似文献   

4.
陈松年 《农业考古》2001,(4):154-155
金沙寺在江苏宜兴湖氵父镇。湖氵父则是我生于斯 ,长于斯 ,祖先庐墓于斯的故乡。金沙寺在罨画溪头 ,面水倚山。湖氵父这个地方 ,最早见于《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刘商”条。说刘商 (唐诗人 ,最著名的诗作就是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隐于阳羡山中“湖氵父渚” ,“氵父”这个字只有中华大字典才收录 ,说湖笳是地名 ,“笳”是水之源也 ,亦即太湖之源。据当地父老说 ,阳羡山中 ,有七十二条“山涧” ,在金沙寺前汇集 ,俗名“汇水河” ,而且有一个很深的“水谭”叫“窑谭” ,在历史上环境是极为优美的。按县志记载 ,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的读书…  相似文献   

5.
访金沙寺记     
访金沙寺记浙江湖州楼明初宜兴紫砂茶具之源,往往从金沙寺僧制陶说起。明代士绅吴颐山在寺中读书,侍僮供春也以紫砂仿寺内一株大白果树瘤捏成树瘿壶,由此名声大振,现世上有供春所制壶一,供春成为紫砂茶具的鼻祖。因为论及紫砂陶必说金沙寺,但从来也未见过一篇关于金...  相似文献   

6.
《河南农业》2004,(3):44
紫砂艺术的源头自北宋始,但真正创出紫砂壶艺术风格的大师级鼻祖则是到明代才产生。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提前副使吴颐山家有个名叫供春(又名龚春)的书僮,常随主人到丁蜀镇西南十多里地的金沙寺去读书下棋。当时寺里有位法名叫智静的高僧,除下棋外,善制紫砂茶壶。供  相似文献   

7.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8.
一般人的消费心理是“买平不买贵”。可在杭州市石桥镇,一些老板、城镇居民偏偏宁愿多花1倍以上价钱去购买小罗的大米。  相似文献   

9.
朱妍 《吉林农业》2003,(5):39-39
“赃物”实属不义之财,犯罪分子在“卖赃”时必然以那些爱买“便宜”的人为猎物。但必须警惕“买赃自用”也是犯罪。  相似文献   

10.
悦读     
买磁带 有一个人到音像书店买CD,售货员问他要轻音乐否,他回答:“轻重都行,我是开车来的。”  相似文献   

11.
圆仁笔下的"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致功 《农业考古》2004,(2):336-340
日本和尚圆仁(794-864年),于开成三年(838)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到大中元年(847)返回日本,在唐求法巡礼,历时九年又七个月左右。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未注出处的引文均见此书)一书,基本上如实记载了他在唐的所见所闻。在该书中,他多次提到“茶”,据统计,共有30多处。因为他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提到“茶”,所以他每次提到的“茶”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城里打工回来的刘福祥,因女儿的一席话,让他找到了一条财路。那天,读高中的女儿要到书店去买参考书。临走前说:“如今的参考书比课本还贵,每本十几元,用完了当废纸卖也就值两角钱。可又不能不买。如果能买别人用过的旧的,就会便宜多啦。”听完女儿的话,老刘眼前一亮,是啊,参考书是孩子学习的必需品,目前农村  相似文献   

13.
《农村百事通》2008,(6):16-17
浙江省德清县的甘凯旋,以前在他岳父的食品厂帮工、专门收购别人家淘汰的蛋鸭、蛋鸡生产袋装食品。2006年10月,几上海客户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些客户到莫山玩,一人想带一只土鸡回去。甘凯旋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帮他们办这事,没想到却让他犯了难。他跑到城郊的农民家里去买土鸡,可农民家里也都只养三五只土鸡供自家吃。最终上海客户想要的土鸡没有买够,遗憾地走了。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茌平县冯屯镇菜刘村的刘汝伦今年43岁,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 创业之初,刘汝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等资金6000多无,购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跑运输,到年底一盘算,进账1万多1元,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刘汝伦心里有了底,便放开胆“折腾”起来,农机具越买越大,越买越多,而且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科技》2005,(4):43-44
眼下春耕已经开始,但在安徽肥西县新仓镇范家墩村,村民孙市友只购买了4袋(每袋50公斤)化肥,其中2袋碳铵和2袋复合肥,仅够供当前种植的2亩早稻首次施用。紧接着的追肥和中稻也都将需要大量肥料,但孙市友说他不敢买了,“价格太高,如果以后降下来,现在买就亏 了 。” 孙市友对记者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在城果园农民刘道锦,转变“官”念,发挥特长,培育出售果树苗木,成为当地有名的“果苗大王”。1984年,28岁的刘道锦从媒体上获知种草莓可致富的信息,就在全县第一个从省农科院买回种苗,栽了667平方米(1亩)地,不想第二年春天草莓上市就卖了2000元,相当于当时5000公斤稻子的价钱。1988年,他又在全县第一个引进了猕猴桃,采取立体种植的办法,上层是猕猴桃,中间是佛手瓜,底层是草莓,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到1990年就实现了667平方米收入达10000元的全县最高纪录。看到刘道锦种植果树致富了,四乡八镇的农民都跟着学,一时间果树苗木紧缺。刘道锦抓住机遇,又繁育起了果苗。然而,随着苗木培育面积的扩大,销路成了问题。1992年,他看到自己订阅的报刊上有人做广告,就灵机一动,也做起了广告。广告刊登后,苗木销售量大增,他又进一步扩大了苗木培育面积。1995年是刘道锦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年春天,永阳镇实施国家级段林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镇领导看他技术过硬,多次上门做工作,请他“出山”,在项目区内栽果树、育果苗,并担任技术场长。一边儿是当农民,做“果苗大王”,一边儿是做“官”捧“铁饭碗”,刘道锦选择了后者。1996年初,他把家中的房子、果苗全卖了,也没要土地二轮承包时分的农田,在镇政府所在地的县城买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学家苏轼宦海沉浮,荣辱不惊,在多年的外放生涯中,他关注农业与水利事业。无论躬耕东坡所构建的“东坡模式”,还是治理西湖所呈现的“西湖镜像”,都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观,所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具有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与基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过程,对当下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山早红”是镇江市京口区象山果树研究所1995年在“早红宝石”引种圃中发现的芽变品种,2000年2月通过品种审定。2001年我们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引入该品种,并进行优质丰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试验园基本情况2001年春在江苏宜兴茗岭经济示范区建立0.4hm2试验  相似文献   

19.
安徽萧县张庄寨镇张庄村村民张长运老汉,在销售上别出心裁,吆喝“反话”卖火了香油,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张老汉学有一手祖传的土法磨香油绝活,近几年生意做得不错,收入可观。可前段时间,个别同行卖香油以假充真,村民不再敢买香油。对此,张老汉想出了一个以真治假的绝招。他走村串寨卖香油时总是吆喝:“谁买假香油喽,谁买假香油喽!”乡亲们怀着好奇心围过来,问他为啥总是喊卖假香油,张老汉不多解释,只是免费让大家品尝自己磨的香油。本来磨香油就是张家的祖传绝活,加上张老汉的精心磨制和采用先进工艺,乡亲们品尝后都说:“张家香油,真是香十里的好香油呀。”  相似文献   

20.
鲁庸兴 《农家顾问》2008,(12):16-16
时下.城里人到农贸市场选购蔬菜副食品.都特别青睐那些“土品种”,如买鸡蛋要买“土鸡蛋”,买鸡要买“土鸡”,买大蒜要买“土大蒜”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