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正> 和田地区有90 000亩水稻,主要分布在于田、墨玉、和田三县。1981年以来偶见蚜虫在水稻上发生,但未造成经济损失,1988和1989年却为害成灾。1988年于田县20 000余亩早播水稻全部受害,其中2 000余亩不得不翻耕重种;1989年全地区早播水稻50 000余亩全部受害,虽然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仍有500余亩翻耕重种,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蚜虫天敌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1991年研究表明,沈阳等地玉米田蚜虫天敌有昆虫纲13种,蜘蛛纲2种,真菌1种。异色瓢虫、黑背毛瓢虫、龟纹瓢虫为优势种群,还探明优势种群田间种群动态,为保护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富宁县生态环境良好 ,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 ,气候条件又非常适宜发展冬早、夏秋蔬菜。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如何防治蚜虫呢?可采取以下做法 :1.农业防治尽量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在前一茬蔬菜收获后 ,一要及时翻耕晒畦、清除田间杂物和杂草 ,并及时摘除被害叶片深埋 ,减少蚜虫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新型杀虫剂—“灭杀毙”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灭杀毙”对水稻负泥虫、大豆蚜虫和黄瓜蚜虫防治效果显著,是一种目前比较好的杀虫剂,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油菜蚜虫种群及天敌生态位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研究油菜蚜虫种群生态位出发,探讨了田间混合蚜群的竞争共存机制,并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天敌控制效应的定量评估上。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甘兰蚜和萝卜蚜的激烈竞争主要集中表现在空间上的分化,田间群体状况表现出高度聚集特性;而桃蚜的空间分化并不明显,主要是累积为害。天敌的时间及空间跟随效应与控制潜能差异较大,以食蚜绒螨对桃蚜、蝇幼类对甘兰蚜和萝卜蚜的控制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7.
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田间消长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田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大豆蚜虫为害高峰期为大事产分枝开花期,百株蚜量高达18815头,造成大豆植株卷叶矮化率20%。大豆蚜虫的天敌共15种,菜高峰期数量为431头/百株;大豆蚜虫优势天敌主要有龟纹瓢虫,长扁食蚜蝇草间小黑蛛,菜蚜茧蜂,黑襟毛瓢5种。大豆蚜虫天敌消长一与大豆蚜虫消长曲线相似,但滞后5-7d。 相似文献
8.
9.
10.
系统调查的结果显示,柑桔蚜虫是浙江柑桔的主要害虫,在浙江,柑桔蚜虫类在每年的5月中旬前后和10月中旬前后为发生为害高峰期;对柑桔蚜虫起明显抑制作用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绳,食蚜瘿蚊,蜘蛛,而以瓢虫类为优势种,1990~1994年,用21种杀虫剂在大田进行了防治柑桔蚜虫试验,结果表明,丁基卡巴呋喃(好年冬,好安威)莫比朗(NI25)灭多威(万灵,灭虫快)保尔丰等,田间防效均达85~100 相似文献
11.
12.
13.
新型性诱粘虫板对保护地番茄蚜虫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蚜虫的行为反应,运用蚜虫性信息素(+)-(4aS,7S,7aR)-荆芥内酯和(-)-(1R,4aS,7S,7aR)-荆芥醇两种物质引诱有翅成蚜,分析研究保护地蚜虫的消长规律和对天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体积比为1:2时诱蚜效果最佳,较普通黄板多诱杀47.86%,且优于质量分数10%的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9.06%.同时分析发现性信息索粘虫板不仅不杀伤天敌,且处理区蚜虫天敌21 d后还增长了27.6%,表明性信息素粘虫板不仅能提高和完善普通牯虫板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还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麦田天敌对麦蚜控制作用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蚜虫是云南省小麦的主要害虫,常年蚜害损失10%至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长期以来主要用化学杀虫剂防治,不仅方法单一使得蚜虫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提高药剂使用的浓度和数量,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药污染环境和影响小麦的品质。为了探索在综合防治中充分发挥天敌因子的作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小麦的质和量,1984年至1985年对麦田天敌昆虫控制麦蚜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在相同的栽培耕作条件下,保护和利用天敌的麦田内各种天敌繁衍兴盛,共同控制着麦蚜的数量和为害,表明了在综合防治中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西平麦区蚜虫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治小麦蚜虫。通过"三密"(行距为20 cm)、"三稀"(行距为35 cm)播种方式和夜间、白天防除的对比试验研究蚜虫的防治措施。蚜虫危害程度与播种密度、施药时期和时间有关。稀行能抑制蚜虫的大量繁殖,减少打药次数;密植使农田中的空气湿度增加,利于蚜虫的繁殖。在有翅蚜刚刚来临时打药,防治效果好;白天打药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没有夜晚好。采用有翅蚜夜间综合防除技术,可以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相似文献
16.
17.
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得到1,2,3龄幼虫对甘蓝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608 2 N/(1+0.608 2×0.113 2 N),Na=0.981 0 N/(1+0.981 0×0.011 7 N),Na=0.958 5 N/(1+0.958 5×0.004 6 N),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8.8头、85.4头、217.4头;3龄幼虫对豌豆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178 7 N/(1+1.178 7×0.014 7 N),日最大捕食量为68.03头;1,2,3龄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000 5 N/(1+1.000 5×0.095 8 N),Na=1.106 1 N/(1+1.106 1×0.018 0 N),Na=1.056 6 N/(1+1.056 6×0.006 0 N),日最大捕食量为10.44头,55.71头,166.67头。结果表明,利用大灰食蚜蝇防治蚜虫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18.
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种群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的种群及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马铃薯大田生产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棉蚜和桃蚜。马铃薯蚜虫始见期一般为6月上旬。在气候冷凉的马铃薯种植区,田间蚜虫少,迁飞扩散较慢;在气候温和种植区,田间蚜量较多,迁飞扩散相对频繁。降水量是蚜虫田间消长的重要因素,5月份气温低不利于蚜虫迁入,降水频繁抑制有翅蚜在田间的迁飞。蚜虫在田间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近风口、中间点、远风口。大风有助于翅蚜进行较远距离迁飞,有翅蚜处女迁飞距离为60 m。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甲胺磷、扑虱灵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施药后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并以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群落的丰盛度等生态学参数来衡量2种农药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施用甲胺磷田块的节肢动物各类群数量都急剧下降,害虫类恢复较快,天敌则比较缓慢,群体数量的急剧变化使得群落稳定性降低;喷施扑虱灵的田块,叶蝉、飞虱类等害虫数量明显下降且不易恢复,天敌类稍有下降。初步认为,在稻田使用选择性杀虫剂扑虱灵对群落物种数的恢复与保持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然控制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