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刘天明的山石盆景作品,京城内外盆景爱好者当中很少有人不知晓。前几年,刘天明创作的《壁立千仞》、《枯木奇峰》、《塞上忠魂》和《小桥流水人家》等曾分别在全国、北京地区的盆景作品大赛中获得殊荣,并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刘天明盆景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刘天明400余件作品。为此,著名书法家萧劳先生欣然为这位年轻的盆景艺术家题写了“聚石斋”的横幅,著名国画家郭传璋先生也赠送了自己多年来的力作《黄山松云》。这两幅书画老前辈的墨宝挂在刘天明作  相似文献   

2.
拜读李志远先生的《造型·求意·畅神——盆景〈王维诗意〉创作谈》(见《中国花卉盆景》2005.8以下简称“李文”),并欣赏了所附照图,总觉得还有些问题可商榷。“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李文”误引作“逸不知”——笔者注),明月来相照”。盆景《王维诗意》(以下简称“诗意”)就是以这首广为传诵的《竹里馆》创意制作的。笔者以为,以古诗词意制作盆景,制作者一定要了解那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作品的基本风格及诗人写作那首诗时的境况等,要熟悉诗中的关键的字、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眼”。这些,对制作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看点以及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3.
贵刊在去年第六期中,发表了杨建将先生撰写的《风格·意·境》一文,对《归乡行》水旱盆景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愚以为杨说不妥,有提出共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根艺作品是否都需要有一个底座,这要看作品的需要,强求一律是不妥的。但如有个得当的底座,也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弊病,深化主题。平心而论,某些根艺作品的品位不算低,有的还是一流的。但是由于忽视底座的作用,看起来总有点不协调,实在可惜。比如,《绝技》和《翱翔》(见《中国花卉盆景》1987·10·P17,以下刊名略)两件作品,如果各置一个底座,便可拿掉“稳定腿”,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实际;《鹰击长空》(1990·3·插四)也可卸掉拧在木栅  相似文献   

5.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8期,发表了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周永友同志的一组盆景作品。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盆景创作的。综观这六盆姿态各异、苍古雄劲、生机蓬勃的雀梅和榆树盆景,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初看一遍几乎是无懈可击!这里,我想如同针对专业盆景作品那样以挑剔的眼光,对周同志的作品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供他参考,并与广大读者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盆景》2012,(2):64-65
2005年8月以前被评为盆景金奖的作品,已经由安徽科技出版社编成专集《中国盆景金奖集》公开发行。此次本刊开辟的新栏目《中国盆景金奖作品选刊》,系2005年8月以后的新作品,这些在全国新评出的盆景金奖作品将陆续发表,供广大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8.
著名盆景艺术家赵庆泉先生推出的《樵归图》(见贵刊1990·2·插一),首先从题名隐约亮出一个“藏”字,再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宏伟的侧面,引导人们去欣赏“露”于盆面的榔榆群体,这就比誉为画中“警句”的《深山藏古寺》要丰满得多,含蓄得多,也更具有美感,是一件欣赏层次较高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基调,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清新、恬静,严谨、自然,较好地体现了壮美与优美的结合。在构图上,保持并发展了《八  相似文献   

9.
孔泰初被公认为岭南盆景的一代宗师,这光荣称号于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部分盆景作品登录在《中国岭南盆景》的先辈遗作的篇章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些作品,无论在构图造型或枝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每一件作品的艺术内涵,都具备了独特的个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孔泰初先生从三十年代初便致力于岭南盆景的创作研究。当时,虽然岭南盆景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先生已经把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0.
1984年金秋时节,四川省首届盆景艺术展览在成都百花潭公园举行。当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步入德阳展厅时,在一盆景名为《望归》的作品前驻足观赏,连声称赞:“还是自然式好!”这盆作品出自中年知识分子、二重绿化科科长万海清之手。作品刊登在《四川画报》上。  相似文献   

11.
附石的树木盆景在盆景作品中是较常见的一种,成为一种模式,为广大盆景制作者和欣赏者所钟爱。对于这类盆景,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有和谐美,即树与石的搭配要和谐。若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失败的。贵刊1993年第11期彩页中一盆题为《孤松盘桓》的榆附石  相似文献   

12.
在盆景里边放上一对鸭子,点缀点缀树石,饱和一下盆面,这恐怕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可事实并非均是如此。伍宜孙先生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见贵刊1988·4插三)的作品里,用了六只鸭子;还有景名为《春江水暖》(选刊浙江科技出版社《盆景艺术与欣赏》一书,以下简称《春》)的一件盆景作品,竟用了十二只,悍然突破传统界定的数量与范围,亮出一个崭新的视野,怎能不引起人们的一点兴  相似文献   

13.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4.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5.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16.
与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相反,中国(大陆)盆景向来是男人的世界。涉足这一领域且有所建树的女性很少,在国家级权威性刊物上展示自己作品的女性更少。但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常能看到王秀莲女士的山石盆景照图,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与王秀莲女士素不相识。从案头资料中知其是山东潍坊人,工艺美术师,园艺与盆景艺术学习班的早期学员。仅此而已。王秀莲的山石盆景照图早在十年前就公开发表了(见《中国花卉盆景》87.5),整整一版,四  相似文献   

17.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张夷先生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创作视角新颖独到,切入点巧妙奇特,在常规中另辟蹊径,平淡里点石成金,为我们古老的盆景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三幅一组题为《江南乐韵》的作品,就是巧借三枝江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氛围、情绪等等来丰富盆景作品的内涵,也力求用大自然的山石树木的有机组合,再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这又是作者一次新的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时兆先先生阅历丰富,爱岗敬业,兴趣广泛,他早年的盆景作品《公孙情深》、《轻歌曼舞》、《他山之石》、《四时如意》等佳作都曾多次获奖。而他的新作也不乏奖项。2008年10月,全国盆景展览会在南京举行,兆先的作品又在南通选送的五件作品之中,并且获得金奖。"奉献一分爱,点燃颗颗心"。退休以后,时老更忙了,为了推动一方盆景事业的发展,他殚思竭虑,不辞辛苦,奔波四方。凡有人请他做盆景,不管路途远近,他总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朱宝祥先生,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了近70个春秋。近20年来,朱宝祥创作出了《听涛》、《金蛇狂舞》等百余盆盆景杰作。这些作品有的被选入画册,有的被选入年历的封面。在1990年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上,朱宝祥的两盆小叶罗汉松《巍然屹立》、《源远流长》均获银质奖,并把南通盆景推上了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