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种类很多。我国研究利用较多的有稻螟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一般可采用人工繁殖赤眼蜂,在26℃~28℃温度下,6~8d即可完成一代。在害虫产卵始盛期开始放蜂,每隔2~3d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要根据害虫卵的密度大小而定,一般放蜂1~3万头。放蜂应均匀,放蜂点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道了螟黄赤眼蜂防螟虫效果,分析了影响赤眼蜂防治螟虫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提高防效方略。广西农垦北部湾总场2015~2016年两年大面积连片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糖料蔗螟虫,取得了螟虫为害枯心苗率下降5.645个百分点、螟害节率下降18.9个百分点、断尾率下降10.58个百分点、蔗糖分增加1.83个百分点、产量增加0.455 t/667 m~2原料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螟黄赤眼蜂对 2 50Gy直接辐照的新鲜棉铃虫卵和未辐照的新鲜棉铃虫卵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与辐照的新鲜卵相比较 ,辐照的低温保存过的卵的寄生率要低。螟黄赤眼蜂在 2 50Gy辐照棉铃虫所产卵的寄生率取决于卵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4.
在卵期用 1 0、70、1 5 0和 30 0mGy60 Coγ射线处理 ,对赤眼蜂的生活力基本没有影响 ;而在蛹后期用 1 5 0mGy和 30 0mGy处理 ,导致了盟黄赤眼蜂F1代的雌雄比例显著提高。扩大范围 ,用 1 0 0~ 30 0mGy的剂量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当代的平均每寄主的棉铃虫卵产蜂数、雌雄成蜂性比、雌蜂寿命和寄生率无显著影响 ;而这些处理的F1代和F2 代的雌蜂成蜂性比都显著高于对照 ,并且每寄生棉铃虫卵的产蜂数量显著增加 ,到F3 代这些影响消失 ;1 0 0 0和 2 0 0 0mGy的辐射处理对螟黄赤眼蜂当代的生活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表现在雌蜂成蜂性比和寄生率显著提高 ,但每寄生的棉铃虫卵的平均产蜂数和雌成蜂的平均寿命都显著地低于对照 ,但随后连续 3代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生产工厂化配套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已被生产实践证明了的安全、有效、经济的生防措施。该文提出了机械化人工繁殖赤眼蜂的配套设备,解决了繁蜂生产中绿卵的有效清除、非寄生卵的快速分离及人工气候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很好的生防因子,在防治苹果蠹蛾时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为提高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控制效果,以苹果蠹蛾卵为寄主卵,通过赤眼蜂的寄生试验研究了寄主卵日龄和密度对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果的影响,完善甘肃地区田间赤眼蜂释放技术以减少生产成本。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2日龄苹果蠹蛾卵有更好的寄生选择,当蜂卵比为1∶30时,寄生率最大,达82.22%。通过赤眼蜂和苹果蠹蛾卵的寄生选择关系,确定了最佳蜂卵比为1∶30,此比值下,雌蜂的单蜂寄生效能约为 26.50 粒/蜂,苹果蠹蛾卵的被寄生率约为70%,达到较好的寄生效果。经实验室长期耐低湿处理的松毛虫赤眼蜂能更好地适应不利的环境因子,其在西北干旱地区有更高的适用性。建议在田间使用时,可通过虫情监测判断苹果蠹蛾产卵时间和数量,然后可确定在苹果蠹蛾高峰产卵期48 h后释放赤眼蜂,且释放的蜂量应保持蜂卵比值约为1∶30。  相似文献   

7.
五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8.
(1) 绿线螟在广西分布较广,有甘蔗绵蚜和竹笋蚜的地区均有发生。 (2) 在自然情况下绿线螟主要捕食甘蔗绵蚜、竹笋蚜和竹叶蚜,其他蚜群中尚未发现此虫。 (3) 经在室内饲养,此虫每年能发生11个世代,主要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而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发生代次比较重迭,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所以在田间冬春季除可见到蛹和老熟幼虫外,亦能见到成虫、卵和低龄幼虫。 (4) 绿线螟的卵散产于蚜群间,幼虫有吐丝结缀隧道潜居道内的习性,觅食时头胸部伸出隧道或爬出隧道把蚜虫拖至隧道内,然后啮食。当隧道附近无捕食对象时,则藉爬行或吐丝下垂迁移他处。其蛹多化于幼虫结缀的丝质隧道内或附近,化蛹前先吐丝结茧。常若干个聚集成堆。 (5) 绿线螟各虫态的发育情况经初步试验考查,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取食、脱皮均在日平均温度13.5℃以上,羽化成虫9℃以上,成虫交配产卵16.5℃以上。  相似文献   

9.
蔗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在蔗田进行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螟虫卵寄生率、枯心率、花叶率分别为56.7%、3.5%、14.5%,分别是喷药区的5倍、1.3倍和2.6倍;在宿根蔗中,放蜂区螟虫卵寄生率、枯心率、花叶率分别为78.2%、7.3%、28.0%,是喷药区的4.7倍、2.4倍和2.7倍;但在甘蔗生长后期,新植、宿根蔗放蜂区蛀虫节率、断尾率、被害率比喷药区明显降低,平均防效率比喷药区提高48.8%。  相似文献   

10.
大突肩瓢虫是广西蔗区中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在南宁一年可完成四代发育,以第三、第四代成虫在蔗地及附近竹林越冬。此种瓢虫各虫态历期为:卵期5~6天,幼虫期10~15天,预蛹及蛹期5~8天,完成一世代发育需36~56天。越冬成虫寿命可达7~9个月。在适宜条件下,一头雌虫一生产卵量为400~700粒,最多达1235粒。冬季采集成虫保护饲养过冬,于次年甘蔗绵蚜发生初期补充散放到蔗地,是利用此瓢虫防治甘蔗绵蚜的一种有效途径。12月下旬以前采集的成虫,用适量肝糖代饲料饲养于14~18℃中,越冬存活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12.
毒·蜂杀虫卡(玉米型为甘核·赤眼蜂杀虫卡,水稻型为甘核·螟黄赤眼蜂杀虫卡)因其寄生蜂寄生的靶性极度强,又携带病毒传播,故称为"生物导弹"。2014—2016年,重庆市秀山县连续开展"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示范推广;2016年,秀山县在重庆市首次示范推广"生物导弹"防治水稻二化螟,取得明显成效。"生物导弹"对玉米螟防效在76%以上,对二化螟防效达到80%左右,是农作物重大虫害理想的绿色防控措施,可以代替化学防治,减少或取消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13.
稻螟在年度间大发生与小发生是交替出现的,其大发生相隔若干年出现一次,表现为周期性波动现象,其短周期约5~6年一次,长周期为11年一次,可能还有更长周期存在,与35年旱涝周期相对应.其波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1)在雨量偏少年份大发生,降雨量与蛾量两者呈负相关.(2)在太阳活动周期中,大发生出现在极值年附近(M+2和M-2);灯下资料表明三化螟在极大年后的下降段大发生;二化螟则在上升段大发生.稻螟大发生的波动是从沿海向内地,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这些结果可为稻螟的长期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3C示踪是精准量化植物碳源贡献土壤碳的有效途径。为建立经济适用的甘蔗13C脉冲标记方法,同时获得13C富集蔗叶,本研究采用自制全密闭标记室进行标记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桂糖58号,设置0(CK)、0.32(T1)、0.64(T2)和1.28 g·m-3(T3)4个Na213CO3标记浓度,每隔7 d进行6 h的13CO2脉冲标记,共标记6次。于第6次脉冲标记开始及结束后采集标记室内气体,测定CO2浓度和δ13C-CO2。并于第2、第4和第6次标记7 d后破坏性采集植株,测定蔗叶和根系δ13C值及全碳和N、P、K含量,计算蔗叶和根系13C标记效率。结果表明,在密闭标记时间内,外源释放的13CO2 95%以上被甘蔗光合作用利用。蔗叶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电激次数对体内成熟的兔卵母细胞核移植胚卵裂的影响,以及用体外成熟的兔卵母细胞作核移植受体卵的可能性。将16~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显微注入体内成熟去核卵母细胞卯周隙内,419枚移核卵中有371枚存活(89%),用160 V,40 μs 两次电脉冲(间隔18)电激诱导融合,融合率91%(299/327)。融合胚在含细胞松驰素 B 的 PBS 内培养1 h 后分为两组:(1)直接转移到 TCM-199+10%FCS 内培养;(2)用160.V,40μs 电脉冲电激一次后培养。18 h 后(1)组卵裂率仅为18%(20/110)比(2)组76%(86/112)明显低(P<0.01),表明融合后的胚胎再增加一次电激对激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广西农垦国有昌菱农场、农垦国有北部湾总场和武鸣等地进行了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示范。结果显示,在不施用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情况下,仅适时释放赤眼蜂到甘蔗地,可使甘蔗苗期枯心率和后期螟蛀节减少5%以下,与不放蜂的蔗田相比,螟害率减少50%~70%,还可增加有效茎数,每667 m~2增产500 kg左右。表明赤眼蜂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为甘蔗生产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将从屠宰母牛卵巢上采集的水牛和黄牛的卵母细胞经 2 0~ 2 4 h体外成熟培养后 ,分别用么拉水牛或奶牛精液进行种间和种内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结果表明 ,用黄牛精子受精水牛卵母细胞 (黄×水 )或用水牛精子受精黄牛卵母细胞 (水×黄 )的种间体外受精均有较高的卵裂率 (分别为 4 6.5%和 68.4 % )。但其体外囊胚发育率分别只有 3.5%和 8.7% ,显著低于种内受精组(水×水组为 1 9.9% ,黄×黄组为 2 8.0 % ,P<0 .0 5)。在受精后 2 0 h对受精卵进行固定、染色 ,发现种间受精的黄×水和水×黄组 ,分别有 36.8%和 75.0 %的受精卵形成有 1个以上原核 ,且这些受精激活卵中大部分含 2个原核以上 (分别为 80 .9%和 80 .0 % ) ,说明种间受精的精子已进入到卵母细胞内受精并形成了雄性原核。  相似文献   

18.
汤炽昌 《核农学报》1990,4(4):240-242
(35)~S-多噻烷,即(35)~S-7-二甲氨基-1,2,3,4,5-五硫环辛烷,是由Na_2~(35)SO_4制备Na_2~(35)S,进而制备Na_2~(35)SS_x,再与氯化物缩合而成,放化收率33.6%,放化纯度97%。  相似文献   

19.
通过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袋控施肥对耕型壤质水稻土区甘蔗产量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CB2处理(2孔袋控复混肥B)蔗茎年均产量和蔗糖的年均产量最高,比BC处理(蔗农习惯施肥方式)分别增产24.04%、21.39%。相比撒施,袋控施肥能增加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经过2年试验: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各处理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都处于中等水平(四级或三级);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处于高等水平(二级及其以上),处理间养分等级差异不大。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p H均下降。因此,在新植和宿根两季甘蔗种植过程中2孔袋控复混肥B一次性施入可代替蔗农常规施肥方式,且满足新植、宿根两季甘蔗养分的需求,达到既增产又节约施肥次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云南省是我国第二大甘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了解云南省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及蔗农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优化蔗农经济效益和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蔗农统一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对2013—2014年榨季的24个县1350户蔗农的甘蔗产量、施肥习惯及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蔗区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没有记录的按调查多数平均值计算。 【结果】 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汇总,当甘蔗产量介于85.00~90.00 t/hm2 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 N 285~350 kg/hm2、P2O5 200~250 kg/hm2、K2O 175~225 kg/hm2,N∶P2O5∶K2O 养分比例约为1∶0.7∶0.6。蔗区养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蔗区甘蔗平均产量表现为南亚热带湿润蔗区 > 中亚热带湿润蔗区 > 北热带半湿润蔗区,分别为81.40 t/hm 2、81.73 t/hm2 和75.44 t/hm2,全省甘蔗平均产量80.35 t/ hm2。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以施基肥为主,施用基肥的蔗农比例为99.71%;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和北热带半湿润蔗区以施追肥为主,施用追肥的蔗农比例分别为94.17%和93.94%;化学肥料品种以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为主,且施用复合肥的比例较高,其施用的样本比例占到了总样本数的94.13%;有机肥以滤泥、酒精废液和蔗叶还田为主,且均作为基肥施用,施用比例小。全省化肥氮 (N)、磷 (P2O5) 和钾 (K2O) 投入量分别是193.67 kg/hm2、116.79 kg/hm2 和95.86 kg/hm2。云南省各生态蔗区甘蔗化肥养分投入量均表现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蔗区施肥以两次施肥 (基肥 + 追肥) 和一次施肥 (追肥) 为主。甘蔗下种时基肥随蔗种一起施入,进入拔节伸长期时进行追肥,追肥均在4 月份至6 月份完成。肥料施用方式以条施和穴施为主,施肥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施用追肥后不盖土的现象严重,中亚热带湿润蔗区追肥后不进行覆土的蔗农占样本总数的82.53%。 【结论】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存在以下问题:重追肥,轻基肥;重视化学肥料、复合肥,忽视有机肥;重视氮肥,轻钾肥;部分地区追肥不覆土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蔗区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投入,平衡氮肥与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优化基肥追肥肥料投入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施肥覆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