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电导法对鞭叶铁线蕨、莹扇公主、直立优美蕨、柳叶蕨、皱叶肾蕨、优美蕨、道格拉斯蕨、波士顿蕨、铁线蕨、鼠尾蕨、春色凤尾蕨、戴安娜蕨、鳞毛蕨、岩凤尾蕨共14种蕨类植物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 对低温处理后各试验材料电解质的外渗率及其临界致死低温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鞭叶铁线蕨的抗寒性最强, 岩凤尾蕨抗寒性最弱. 14种试验材料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鞭叶铁线蕨、皱叶肾蕨、鼠尾蕨、戴安娜蕨、柳叶蕨、莹扇公主、铁线蕨、道格拉斯蕨、直立优美蕨、鳞毛蕨、波士顿蕨、春色凤尾蕨、优美蕨、岩凤尾蕨.  相似文献   

2.
电导法对蕨类抗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导法对鞭叶铁线蕨、莹扇公主、直立优美蕨、柳叶蕨、皱叶肾蕨、优美蕨、道格拉斯蕨、波士顿蕨、铁线蕨、鼠尾蕨、春色凤尾蕨、戴安娜蕨、鳞毛蕨、岩凤尾蕨共14种蕨类植物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对低温处理后各试验材料电解质的外渗率及其临界致死低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鞭叶铁线蕨的抗寒性最强,岩凤尾蕨抗寒性最弱.14种试验材料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鞭叶铁线蕨、皱叶肾蕨、鼠尾蕨、戴安娜蕨、柳叶蕨、莹扇公主、铁线蕨、道格拉斯蕨、直立优美蕨、鳞毛蕨、波士顿蕨、春色凤尾蕨、优美蕨、岩凤尾蕨.  相似文献   

3.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此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对此复合群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观察发现,脊类纹饰是此复合群孢子的重要特征,根据脊类纹饰的有无和分布情况,该复合群可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孢子形态可作为此凤尾蕨复合群区分种的特征,但傅氏凤尾蕨和百越凤尾蕨的孢子形态较相近,难以区别。本研究还首次发现隆林凤尾蕨具有"连体孢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黔产凤尾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结果]基本弄清了黔产凤尾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地理分布情况。[结论]黔产凤尾蕨科植物共有33种,可作药用的植物18种,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3种草本蕨类植物耐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隶属函数法研究了3种深圳常见草本蕨类植物-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线羽凤尾蕨(Pteris linearis)和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种蕨类植物的永久萎蔫率及叶片失水率表现一致,大小依次为华南毛蕨>线羽凤尾蕨>肾蕨。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3种蕨类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降幅大小为华南毛蕨>线羽凤尾蕨>肾蕨。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则随着胁迫的加剧呈上升趋势,其中肾蕨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小,线羽凤尾蕨在干旱胁迫9~12d时呈大幅度上升,而华南毛蕨自胁迫开始即呈较大幅度的上升。3种蕨类植物的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的加剧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其中华南毛蕨的丙二醛含量始终高于其它2种蕨类植物。3种草本蕨类植物的耐旱性强弱依次为:肾蕨>线羽凤尾蕨>华南毛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猛洞河风景区河谷实地调查,研究了河谷内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特点、与其他区系的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地共有蕨类植物21科37属71种,以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为优势科,以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毛蕨属为优势属,各科、属内的种数贫乏,寡种和单种科较多,一般生境下的大科在此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溪边凤尾蕨的栽培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溪边凤尾蕨[Pteris exselsa Gaud]为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在我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台湾等地及朝鲜均有分布.溪边凤尾蕨为羽状复叶,叶色翠绿,植株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适合园林栽培,更适宜美化家居,也是插花不可少的衬托叶.  相似文献   

8.
海南蕨类植物新记录(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岛9种新记录蕨类植物,包括狭翅短肠蕨Allamodia alata(Christ)Ching、褐柄短肠蕨Allamodia petelotii(Tard.-Blot)Ching、广叶星蕨Microsorum steerei(Harr.) Ching、多羽凤尾蕨Pteris decrescens Christ、硕大凤尾蕨Pteris majestica Ching ex Ching et S.H.Wu、斜羽凤尾蕨Pteris oshimensis Hieron.、小笠原卷柏Selaginella boninensis Bak.、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广东耳蕨Polystichum kwangtungense Ching等.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9.
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有蕨类植物24科50属97种。其中,凤尾蕨科、碗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为优势科,优势属为卷柏属、凤尾蕨属、铁角蕨属、毛蕨属、双盖蕨属,构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蕨类植物的主体。药用蕨类植物有11科13属13种,观赏蕨类植物有14科15属17种。  相似文献   

10.
金粉蕨属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对金粉蕨属、珠蕨属、粉背蕨属、薄鳞蕨属、碎米蕨属和黑心蕨属10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进行测定,以鳞始蕨科的2个成员为外类群构建它们的系统关系。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碎米蕨类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并得到bootstrap100%的支持。该类群不仅包括中国蕨科的大部分属,还包括裸子蕨科中的部分成员;②珠蕨属、Llavea和凤丫蕨属形成一个分支,并得到很高的boot strap支持;③金粉蕨属严格位于凤尾蕨群这一分支,该属与凤尾蕨属的关系近缘。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来看,金粉蕨属既不属于中国蕨科,也不属于珠蕨科,而应归入凤尾蕨科。  相似文献   

11.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mg·L~(-1))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从我国蜈蚣草主要分布地区收集到的不同蜈蚣草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评价他们耐砷和富集砷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蜈蚣草基因型在株高、生物量、羽叶数上都表现出显著的不同.株高变化范围为29.6~68.2 cm;每株羽叶数变化范围为18.0~60.0个;每株地上部鲜重变化为150~540 g;每株根鲜重变化范围为20.3~94.9 g. 蜈蚣草基因型地上部和根部的砷浓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地上部砷积累浓度变化范围为643.10~3009.03 mg·kg-1,根部砷积累浓度变化范围为26.34~112.38 mg·kg-1. 基因型C108地上部积累砷最多,显著大于其它蜈蚣草基因型;研究还发现,蜈蚣草基因型间的转运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蜈蚣草富集砷的量与株高、羽叶数、芽苞数等生长特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半边旗5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时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20,40,80 m g/L)的半边旗5F或生理盐水,28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 I)的影响及光镜下瘢痕变化情况。结果:各浓度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各浓度组之间H I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瘢痕抑制效果与半边旗5F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光镜下见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结论:半边旗5F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4.
杨立昌  乙引  张习敏  徐小蓉  刘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52-13053
[目的]探讨汞胁迫下外源Ca2+对蜈蚣草生物量和汞累积的影响。[方法]以蜈蚣草为材料,用含不同浓度汞(0、5、10mmol/L)和Ca2+(0.03、2.50、5.00mmol/L)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测定各处理的生物量及汞与Ca2+含量。[结果]汞和Ca2+处理降低了蜈蚣草的生物量;Ca2+加速蜈蚣草对汞的吸收;汞抑制其对Ca2+的吸收。[结论]外源Ca2+可以加速蜈蚣草吸收环境中的汞。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香根草、印度芥菜、水蜈蚣、蜈蚣草4种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潜能。[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香根草、印度芥菜、水蜈蚣、蜈蚣草4种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生长特性。[结果]印度芥菜、水蜈蚣、蜈蚣草对土壤中汞、铅、镍有一定的积累能力。[结论]该研究可为"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重金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玉米套作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作物-超富集植物套作模式对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效应,采用盆栽实验,探讨了玉米(Zea mays L.)与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开放性套作、限制性套作和单作模式对植物生长及As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单作相比,开放性套作和限制性套作模式下蜈蚣草生物量显著提高,其地上部分别提高了55.7%和43.9%,但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三种处理间除根无显著差异外,玉米茎、叶和籽粒中As含量均呈单作限制性套作≈开放性套作。和单作相比,开放性套作和限制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茎、叶、籽粒中As含量,茎中分别降低了35.2%和31.9%,叶片中分别降低了21.9%和18.6%,籽粒中分别降低了24.2%和12.1%;和单作相比,限制性套作对蜈蚣草根部砷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蜈蚣草地上部砷含量,提高幅度达11.3%;开放性套作同时显著提高了蜈蚣草根和地上部砷含量,分别提高了32.4%和17.9%。开放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和蜈蚣草根际土有效态As含量,分别降低了9.3%和15.4%;限制性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际土有效态As含量,降低了9.1%,但对蜈蚣草有效态砷含量影响不显著。玉米与蜈蚣草套作抑制了玉米体内As的累积量,同时促进了蜈蚣草的生长及对土壤中砷的吸收累积。这为中轻度砷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砷污染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均产生毒害作用。研究砷元素与磷、钾、钙等元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蜈蚣草体内磷的浓度会随着培养液中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并不存在拮抗关系;蜈蚣草羽叶表皮细胞中砷和钾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蜈蚣草中砷的累积量会同时受介质中砷水平和钙水平的限制。在提高介质中的砷浓度时,蜈蚣草根部的镁浓度逐渐降低,但对叶柄和羽叶中的镁浓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酶抑制—比色法检测5种蔬菜中农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酶抑制—比色法,以菜青虫乙酰胆碱酯酶作为试验酶源,测定了四川雅安地区的四季豆、生菜、凤尾等5种蔬菜中乐果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生菜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最大,达到4.209 3mg/kg,超过国家标准(1 mg/kg);凤尾农药残留量最低,其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为0.043 8 mg/kg。此法对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化学活化剂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配合施用对蜈蚣草萃取砷效率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在含砷57.7 mg·kg-1的水稻土中,探究了单一活化剂(三聚磷酸钠0.75 g·kg-1土,柠檬酸0.75 g·kg-1土)和三聚磷酸钠与柠檬酸配合施用(三聚磷酸钠:柠檬酸=0.375 g·kg-1土:0.375 g·kg-1土)对土壤有效态砷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探究了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配合施用(三聚磷酸钠:柠檬酸=0.187 5 g·kg-1土:0.187 5 g·kg-1土)对蜈蚣草地上部萃取土壤砷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活化剂相比,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配合施用对土壤砷的活化效果更显著。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配合施用可使蜈蚣草羽叶干质量提高21.8%以上,砷萃取总量提高40.4%以上;根际土总砷含量下降,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砷污染土壤施加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由于其提高了蜈蚣草植物干质量和土壤有效态砷含量,羽叶萃取砷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