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比裸地土温增加2℃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3%左右,促进了大豆植株快速发育,使大豆增产30%,显示了增温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栽培是缓解干旱和春季低温等西北地区大豆生产制约因素的有效措施。为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在旱作大豆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中黄41为材料,选用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平铺、半膜覆盖平作4种覆盖播种模式,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影响明显。大豆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全膜覆土平作和全膜平铺,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平作和露地平作;分枝期至结荚期,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更加明显,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平铺处理的含水量分别为15.6%~16.8%、15.1%~17.1%和14.4%~16.3%,比露地平作高2.5~5.1个百分点,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2个百分点。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6℃,较露地平作高2.9~5.1℃;分枝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1.6~2.9℃,较露地平作高2.6~4.5℃;开花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0.9~2.3℃,较露地平作高3.5~5.2℃。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露地平作,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最高,较露地平作增产45.78%。可见,不同覆盖模式均可起到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其中全膜双垄沟播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保墒、增温效果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地膜覆盖增产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万文  王萍 《杂粮作物》2000,20(2):28-30
研究比较了春玉米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两种栽培方式。地膜覆盖具有增强、保墒、增强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加快玉米根系生长、促进茎叶发育、扩大叶面积系数、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阐述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机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体系,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现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对策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的黄麻、红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推广已有四年。1981年仅萧山棉麻研究所、余杭县农业局二个试验点,面积2亩,平均亩产369.5公斤,比露地麻增产30%以上,初步显示了地膜植麻的增产潜力。1982年省统一组织各主产麻县开展试验,101个试验点,地膜覆盖面积71.96亩,平均亩产522.19公斤,  相似文献   

8.
9.
水稻地膜覆盖增产原因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镇巴县中、高海拔地区低湿冷浸田光热严重不足,前期低温烂秧、坐蔸,后期秋封的问题,受地膜玉米的启示,在农户零星栽培成功的基础上,从1992年开始连续4年试验示范水稻地膜覆盖技术,累计示范28.67hm2,平均公顷产量6103.5kg,比常规栽培增2622kg,增产76.31%,高产田块产量达9037.5kg/hm2。扣除所增费用684元,较常规栽培增效益2462.4元/hm2。(一)水稻地膜栽培增产原因分析1.能够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通过1995年试验,从移栽到成熟,逐日测定膜内外5cm土温,增加积温287.4℃。2.生育期提前在4月4日同期播种的地膜水…  相似文献   

10.
晚茬麦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花生地膜覆盖增产机制着手,结合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对各地2—3年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以经济效益之高低衡量各地是否适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而得出:东北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云贵高原花生区及秦巴山地的中海拔地带为花生覆膜适宜区;黄河流域花生区春花生为临界适宜到适宜、夏花生适宜覆膜区;长江流域花生区为春花生适宜,夏花生不适宜区,东南沿海花生区是春花生临界适宜、夏秋花生不适宜区;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区冬花生适宜,其他花生不适宜覆膜;其他地区花生不适宜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行上覆膜、行间覆膜及不覆膜3种不同处理下,对大豆根系在0~20cm土层的水平分布和距主茎0~15cm范围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和离主茎距离的增加,根系干重、活力、活跃吸收面积明显减少;同时,宽行分布根系的干重、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均高于窄行分布的根系干重、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不同覆膜方式对根系干重和活力的影响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对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则表现为:行上覆膜〉行间覆膜〉不覆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朱艳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科学》2007,26(2):208-212
研究四种耕作方式(连作、轮作、水田改旱作和撂荒)对大豆苗期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数量显著增加,撂荒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积累数量最少,其次是水改旱和轮作.连作可促进大豆根上和根内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随连作年限增加,根内胞囊线虫数量也显著增加.轮作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较连作少,但高于水改旱和撂荒,其中在3种轮作方式中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土壤中胞囊数量积累最少,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也较少.水改旱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数量都很少.撂荒条件下,根上未发现胞囊线虫,而且根内胞囊线虫发生也很少.大豆种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或干扰胞囊线虫的孵化与侵染.  相似文献   

14.
低平易涝地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英良 《大豆科学》1997,16(3):187-193
低平易涝地耕层土壤水分大,土质粘重冷浆,通气透水性差,释放差分能力低等不良理化性状,是障碍大豆高产穗产的主要因素。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是以机械化深松施耕整地和带状栽培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变了生产上翻,耙,压的耕作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低平易涝地土体构造不良状况的大豆和合理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基施氮、磷、钾肥与覆膜夏大豆产量、经济效益及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磷肥是覆膜夏大豆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关键。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邱振英  杜懋国 《大豆科学》1994,13(4):357-364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大豆采用带作少耕栽培,使垄体增大,耕翻次数减少,土壤保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21.1%,带作穴播由于垄间距离增加,边际效应明显,株,行间相对风速分别增加36-89%和66-156%,冠层内CO2浓度提高10.1-40.0%,光合强度增加38.6%,光能利用率提高13.7%,耕层土壤温度提高0.1-0.6℃。半干旱地区大豆带作少耕栽培落花率减少年4.7%,落英率减少6.5%  相似文献   

17.
汞对大豆种子萌发中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gCl2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膜脂过氧化水平、细胞膜透性、保护酶(CAT、SOD、POD)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gCl2浓度的升高,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CAT活性降低,SOD、POD活性升高,组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高产高效施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3个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大豆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大豆亩产>230公斤、亩净产值>380元的优化施肥方案。3个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顺序:磷肥>氮肥>钾肥.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氯化钠浓度的Hogland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随盐分浓度增高,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膜透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抗盐性品种的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较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刘立侠  唐树延 《大豆科学》1990,9(2):130-135
研究生长在同等光强(50μE/m~2·s)6种光质(白光、红蓝光、红蓝绿光、红光、蓝光和绿光)条件下的大豆类囊体膜结果表明:红光诱导大豆具有阴生植物的特点,蓝光诱导大豆具有阳生植物的特点,绿光下大豆类囊体膜的发育较弱。低强度的复合光类似红光,诱导大豆具有阴生植物的特点,如高的叶绿素含量和低的叶绿素a/b比值以及较高的光系统Ⅱ含量和较低的光系统Ⅰ含量。红蓝光的组合照射相对有利于大豆类囊体膜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