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水产药物对虹鳟幼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水产常规药物高锰酸钾、孔雀石绿、久效磷晶体敌百虫对虹鳟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发现虹鳟幼鱼对高锰酸钾溶液24、48、96h的中间忍受限(TLM)分别为1.65、1.56和0.35mg/L,高锰酸钾对虹鳟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35mg/L,虹鳟幼鱼对孔雀石绿溶液12、24、38、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0.280、0.250、0.126、0.100mg/L。孔雀石绿对虹鳟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10mg/L。虹鳟幼鱼对久效磷敌百虫中性溶液12、24、48、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6.68、3.74、1.57、0.49mg/L,敌百虫对虹鳟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49mg/L。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背鳍缺失对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幼鱼游泳能力和反捕食能力的影响,将胭脂鱼幼鱼( 2.30 g±0.12 g, 4.59 cm±0.09 c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背鳍缺失处理组(剪去背鳍),测定其临界游泳速度( U crit )及相关代谢参数、最大匀加速速度( U cat )、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以及捕食者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率。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背鳍缺失组胭脂鱼幼鱼的 U crit 、最大代谢率( MMR)、 U cat 、快速启动过程的最大速度( V max )、最大加速度( A max )以及旋转角度与旋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然而,背鳍缺失组胭脂鱼幼鱼在捕食者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背鳍缺失对胭脂鱼幼鱼的游泳能力没有明显影响,背鳍的存在可能是胭脂鱼幼鱼针对捕食者口裂限制的反捕食形态适应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脊椎骨的形态结构、元素组成等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分别采集4个发育期(分别为幼鱼Ⅰ期、幼鱼Ⅱ期、成鱼Ⅰ期和成鱼Ⅱ期,平均体质量分别为4、35、644和2 129 g)的虹鳟脊椎骨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其第1~6节脊椎骨中钙、磷元素含量,并运用显微CT (Micro-CT)技术对其第4~6节脊椎骨进行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显示,虹鳟第1~6节脊椎骨的钙、磷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期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脊椎骨中钙、磷元素含量在幼鱼Ⅱ期最高;脊椎骨钙/磷摩尔质量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显著增加。第4~6节脊椎骨的显微结构扫描结果显示,脊椎骨的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 Tb.N)随虹鳟的生长呈显著降低趋势;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 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spacing, Tb.Sp)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显著增加;脊椎骨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 BV/TV)、组织矿物质密度(tissue mineral density, TMD)和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等指标均在成鱼Ⅰ期中最低,其次为幼鱼Ⅱ期;脊椎骨中BV/TV及TMD在成鱼Ⅱ期中最高,而BMD在幼鱼Ⅰ期中最大。上述结果不仅为虹鳟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还可为鱼类年龄鉴定和分类鉴定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昆虫蛋白来源,具有成为鱼粉替代源的潜力。选取初始体质量约3 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洲大蠊粉分别替代0%、50%鱼粉配制的2种等氮等能饲料,持续投喂18周,探究了美洲大蠊粉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生化指标、抗病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养殖实验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剩余虹鳟幼鱼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幼鱼生长性能及攻毒后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幼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总抗氧化能力(T-AOC)、肝脏中溶菌酶(LZM)和头肾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等8条生化代谢途径,其中参与甘油磷脂代谢的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均在实验组显著上调。综上,采用美洲大蠊粉替代饲料中5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虹鳟幼鱼...  相似文献   

5.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硬头鳟(O.mykiss)为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都属冷水性鱼类.为探讨急性高温胁迫对虹鳟和硬头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虹鳟[体重(22.76±2.89)g]和硬头鳟[体重(23.2±1.22)g]幼鱼,分别在不同温度梯度(16℃、20℃、22℃和24℃;16℃、19℃、...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全雌虹鳟(Salmo trutta)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养殖密度梯度,对处于幼鱼期的虹鳟进行常规生长指标差异测定,综合分析养殖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养殖密度组,即每个试验槽分别放养400、600、800、1 000、1 200尾,每组3个重复。经过61 d的养殖试验,虹鳟幼鱼体质量从0.35 g长到30.0 g,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虹鳟幼鱼的生长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其中最终体质量、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及净增重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日均增重由(0.494±0.0025)g下降到(0.427±0.0021)g,降幅明显。在本案例下,1.3827 kg/m~2左右的养殖密度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2种新型消毒剂在虹鳟养殖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这2种消毒剂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对虹鳟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对养殖水质影响的试验。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这2种新型消毒剂对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aonicid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杀灭、抑制作用,其中消毒剂2(主要成分是有机季铵盐、碘和碘化物)的作用更明显。采用48 h半静水法分别分析这2种消毒剂对体质量为(8. 0±0. 3) g的虹鳟幼鱼产生的急性毒性效应,当消毒剂1(主要成分是有机季铵盐和有效碘)的质量浓度≤1. 65 mg/L、消毒剂2的质量浓度≤1. 28 mg/L时,对虹鳟幼鱼无毒性伤害作用。使用这2种消毒剂后,水体中总氮、挥发性酚、硫化物、总悬浮物等的含量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及环境均未产生负担。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2种消毒剂进入环境后会对细菌菌群结构产生不同影响,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这2种新型消毒剂均可在虹鳟等水产动物养殖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美国华盛顿州,有二个鲑.鳟鱼孵化场,在虹鳟和大麻哈鱼等鲑.鳟类的养殖上,遭到有名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以下简称VHS)可怕恶性疾病的毁灭。发现感染鱼,检出病毒之后,该孵化场的鱼和虾,全部废弃;并给予该孵化场五年间禁止向外输出鱼虾等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     
961916 旋转病不可避免和预防吗?=Whirling disease:inevitable or preventable?[刊,英]/Nickum M J//Nor.Aquac..—1996,2(1).—7美国有21个州发现了虹鳟旋转病,令鳟鱼养殖者担忧。此病首次发现于1903年,1958年在宾西法尼亚洲鳟鱼孵化场出现。80年代末,又在科罗拉多河中发现。旋转病由粘孢囊寄生虫寄生鱼鳃引起,鲑鱼、鳟鱼、溪红点鲑、茴鱼等鱼种均易感染。病鱼尾部发黑,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虹鳟对白鱼粉中的锌以及几种锌化合物(ZnSO_4、ZnNO_3、ZaCl_2、5ZnO·2CO_3)的利用情况,并确定使虹鳟正常生长的以白鱼粉为基础饵料的锌的最小添加量。平均体重约0.3g的幼鱼在水温5—20℃的条件下用试验饵料饲养40周,在未添加锌的饵料饲养的虹鳟中观察到了生长缓慢和较大比例的短躯症和白内障发生,这些症状随着向饵料添加锌(ZnSO_4或ZnNO_3)达到40μg/g而明显改善。虹鳟脊椎中锌的含量在饲喂未加锌的饵料时最低,且与饵料中锌含量成正比,当饵料中锌含量超过40μg/g时,脊椎中锌含量不再增高。试验结果表明:鱼粉饵料中锌的添加量高于40μg/g对促进虹鳟正常生长和避免短躯症和白内障出现是很有必要的,并发现ZnSO_4和ZnNO_3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合适锌源。试验表明虹鳟对白鱼粉中锌利用程度很低,从投喂未添加锌的饵料饲养虹鳟有营养不良症状出现而饵料中含有足以满足虹鳟需要的锌可以得出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2.
渔业生物学     
951899 孵化场饲养的银大麻哈鱼和大鳞大麻哈鱼幼鱼全长与尾长的关系=Total leng-th to fork length relationship of juvenilehatchery-reared coho and chinook salmon[刊,英]/Ramaeyer J L∥Prog.Fish-Cult..-1995,57(3).-250~251 孵化场饲养的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和大鳞大麻哈鱼(O.tshawytscha)的全长(TL)和尾长(FL)被测量了一年时间,银大麻哈鱼的TL和FL的回归关系为TL=1.1404(FL)-0.3535;大鳞大麻哈鱼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分别为(11.24±0.07 g)、(18.60±0.36 g)和(8.93±0.21 g)的虹鳟、鲈鱼和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植物油(亚麻籽油:豆油=1:1)分别替代0%(FO,对照组)、50%(FV)和100%(VO)的鱼油来配制三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41%)等脂(粗脂肪含量为12%)的实验饲料。通过投喂实验探讨不同植物油替代鱼油水平对虹鳟(淡水鱼)、鲈鱼(广盐性鱼类)和大黄鱼(海水鱼)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差异。70 d投喂实验后发现,随着替代水平增加虹鳟、鲈鱼和大黄鱼的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逐渐增高,相同替代水平下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为大黄鱼>鲈鱼>虹鳟;肠道组织中杯状细胞随植物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增多,而在大黄鱼全植物油组出现脂肪滴累积和上皮细胞死亡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植物油替代鱼油对虹鳟组织结构影响最小对大黄鱼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将体长7.0~10.0cm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在浓度为500 mg·L~(-1)和1 000 mg·L~(-1)甲醛溶液中药浴30min后,分别转至1 2℃(500mg·L~(-1)-12℃,A组;1 000mg·L~(-1)-12℃,B组)和16℃(500mg·L~(-1)-16℃,C组;1 000mg·L~(-1)-16℃,D组)下,以未用甲醛溶液浸浴的鱼为对照,药浴0.5h、1h、2h、4h、8h、12h、24h、48h、96h、8d和12d时,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虹鳟肌肉、鳃和肝脏中甲醛的含量,研究甲醛在虹鳟幼鱼组织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药浴30min后四组虹鳟幼鱼鳃中甲醛的残留量最高,分别为2.30mg·kg~(-1)、3.02mg·kg~(-1)、2.50mg·kg~(-1)和3.86mg·kg~(-1),随后下降;8d时鳃中甲醛含量与对照组(0.10mg·kg~(-1))相近;用药初期甲醛在肌肉中有一定累积,12d内先积累后减少,4h时残留均最高,分别为0.58mg·kg~(-1)、0.66mg·kg~(-1)、0.62mg·kg~(-1)和0.70mg·kg~(-1),第8d时肌肉中甲醛含量与对照组(0.02mg·kg~(-1))相近;12d内时虹鳟幼鱼肝脏中甲醛先积累后减少,4h时蓄积最高,分别为1.03mg·kg~(-1)、1.28 mg·kg~(-1)、1.12mg·kg~(-1)和1.15mg·kg~(-1),20h后残留量与最高值分别降低了50.1%、56.7%、51.4%和53.1%,第4d时甲醛含量与对照组(0.13mg·kg~(-1))相近。本试验范围内,甲醛浓度和温度对虹鳟幼鱼各组织中甲醛含量有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培育鲤幼鱼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槽池和池塘里进行培育。在鱼苗池里对幼鱼进行培育,从技术上来说,采用的方法较为简单,但却获得了生命力强的幼鱼。在利用鱼苗池,培育期为一个月的情况下,由于对温度状况没能进行调整,鱼产量很低(100—200公斤/公顷)的问题没能解决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设计7个水温(12℃、14℃、16℃、18℃、20℃、22℃、24℃)组,根据虹鳟幼鱼初始体重细分3个体重组(0.6g、1g、2g),共计105尾鱼苗,研究水温对虹鳟幼苗血糖值与存活率。结果表明:虹鳟幼苗血清血糖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在水温20℃时血糖含量最高,2g组虹鳟幼苗血糖含量最高;当水温处于12℃~20℃时,虹鳟幼苗成活率随着水温升高而升高,而水温达22℃~24℃时,其成活率有所下降,并于20℃、24℃时各有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孙建明  张洪  赵慧慧  纪瑾 《水产科学》2007,26(3):134-137
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采用气/水混合溶解机调节虹鳟养殖水中的溶氧量。设置4种溶氧量,分别为7.05、8.82、11.84、15.80mg/L,其中8.82mg/L为对照组,充空气;试验30d,对虹鳟幼鱼(体长13.0—18.5em)的生长率、能量收支及机体的营养组成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7.05mg/L的低溶氧组鱼在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11.84mg/L和15.80mg/L的高氧组鱼食物转化效率高,生长率明显提高。由摄食能的分配结果可见,随着溶解氧的升高,虹鳟幼鱼的摄食能用于生长和代谢的比例提高。表明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高溶解氧对虹鳟幼鱼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长吻(鱼危)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过程中,对成鱼的活动、取食、御敌及繁殖行为和幼鱼的栖息、取食行为作了观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幼鱼培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了解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组织的营养成分和品质,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海水工厂化养殖和淡水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营养水平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淡水养殖虹鳟。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和化学平均得分分别为0.82、0.62,低于淡水养殖虹鳟(1.04、0.78)。海水工厂化养殖虹鳟肌肉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3.83g/100g、12.60g/100g)低于淡水养殖虹鳟(4.07g/100g、12.79g/100g)。  相似文献   

20.
<正>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属于气单胞菌属的一种细菌,在淡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杀鲑气单胞菌能够使虹鳟患上疖疮病,给当地的虹鳟养殖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近些年来发现,杀鲑气单胞菌还可以和常见的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发鱼类的混合感染。云南省昆明市寻甸某虹鳟养殖场虹鳟幼鱼从2018年6月初开始发病,取患病虹鳟分离病原菌并鉴定,同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指导养殖户用药,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