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计算机产品逐渐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尤其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其极高的分辨率以及提取数据的快捷性,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概述了遥感影像的分类,对计算机遥感图像分类识别原理进行了主要说明,进而论述土地资源调查应用遥感影像的工作流程,最后基于实例探讨分析土地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识别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基数大,数量多,耕地少,而且耕地后备严重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所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便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传统的土地数据更新方式,由于数据的巨大,对人力资源来说,费时费力,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遥感等3S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土地资源的管理。遥感技术在土地变更中的技术应用,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遥感研究的热点。遥感技术在于土地资源及其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土地资源管理相关部门了解,管理其下属地区的有关经济,社会活动、继而能够进行调控管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种方法依托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与现有土地利用图件在GIS的支持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而发现土地利用变更图斑。本文在对比传统土地变更方法和新型3S技术之后,重点放在遥感图斑在土地变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地区草地资源两次遥感调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华  苏大学  钟华平 《草地学报》2005,13(Z1):20-23,27
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草地资源的2000年遥感快查和1986年遥感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2000年遥感快查应用1999-2000年TM陆地卫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技术全数字作业进行,1986年的遥感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和常规地面调查进行.两次调查的草地类型分类系统、比例尺和调查精度均相同,而方法、手段、结果不同.对草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草地资源调查中应用的方法,为建立、完善草地地理信息系统与草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为研究区,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Ⅰ和Worldview-Ⅱ),叠加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和土壤等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方法遥感解译获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建设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通过构建草地资源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对应关系,借助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实现了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调查的常态化监测,拓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的应用领域。结果显示,2012年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为20829.42 hm2,其中热性草丛类面积为711.09 hm2,热性灌草丛类面积为16246.76 hm2,热性稀树灌草丛类面积为3871.57 hm2,与1986年第1次草地资源普查相比减少了32125.05 hm2;借助2012-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实现了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的动态更新,2016年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更新为20744.18 hm2,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85.24 hm2。农业结构调整、未利用地开垦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为活动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了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的减少。通过灌阳县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扩展利用的研究,实现了草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监测,为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大,呈现典型的高原特点。但随着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青海省湿地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等重大瓶颈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湿地资源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湿地的影响和退化原因,指出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青海省湿地保护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方法,揭示青海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及空间迁移,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23种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是青海省年变化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整体上呈现出变化程度愈加剧烈的趋势,在1990-1995年和2015-2018年面积下降,而在1995-2015年5个时段面积不断增加。青海省6种土地利用类型在2015-2018年和2000-2005年时期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两者之间互相转换也较为活跃。整体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递增的趋势,表明研究时期内青海省土地利用朝着愈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指出,青海省在研究时期内朝向城镇聚落发展的方向发展。人口、GDP、建筑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管理政...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土地变更调查技能还停留在手工调查的阶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和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湿地资源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区域特性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为保护好这些资源,本文对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现阶段已完成吉林省湿地保护十年规划、建立了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机构基本健全、基础工作逐步加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资源合理利用成就显著、广泛开展了湿地宣传教育与国际合作等成绩,但也存在对湿地保护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湿地缺水、湿地破坏严重等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4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湿地动态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空间变化、转移方向和变化速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1991-2016年4个时期的面积分别为6739.89、6231.39、5849.59和5649.35 km~2,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26年间面积共减少了1090.54 km~2。2)26年来,研究区沼泽湿地的动态度从-7.54%减小至-3.42%,面积变化速率持续减慢,高寒草地是沼泽湿地转出和转入的主要类型。3)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斑块密度持续增大,反映了沼泽湿地的破碎程度增高;最大斑块指数先降低后小幅升高,斑块形状指数先升高后小幅下降,反映了沼泽湿地的优势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指数先增大后小幅减小,聚集度持续降低,反映了沼泽湿地从单独紧凑的状态趋向离散化发展。4)人为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东部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蒸发量。沼泽湿地面积与各因子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面积随牧业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安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琳琳  顾长明 《野生动物》2012,33(3):172-175
安徽湿地资源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不均、水系发达、水质差别大和生物物种丰富等特点。安徽湿地保护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湖泊围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过度渔猎、江湖隔绝、生物入侵、基建和城市化对湿地保护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在详细分析安徽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完善法规、加强科研宣教、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增加资金投入等一系列全面推进安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变的极其敏感和脆弱。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解译了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1991、2000、2010和2016年4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湿地动态度,分析了沼泽湿地的空间变化、转移方向和变化速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研究区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1991-2016年4个时期的面积分别为6739.89、6231.39、5849.59和5649.35 km2,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26年间面积共减少了1090.54 km2。2)26年来,研究区沼泽湿地的动态度从-7.54%减小至-3.42%,面积变化速率持续减慢,高寒草地是沼泽湿地转出和转入的主要类型。3)沼泽湿地的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斑块密度持续增大,反映了沼泽湿地的破碎程度增高;最大斑块指数先降低后小幅升高,斑块形状指数先升高后小幅下降,反映了沼泽湿地的优势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指数先增大后小幅减小,聚集度持续降低,反映了沼泽湿地从单独紧凑的状态趋向离散化发展。4)人为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东部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因子影响力大小依次是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蒸发量。沼泽湿地面积与各因子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面积随牧业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温度和蒸发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正>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等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垦利县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马尔柯夫模型引入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利用1987年和2004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研究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至2010年,湿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天然湿地,其中河流水面、苇地、滩涂和滩地,较1987年分别减少了2 724.7、19 629.1、23 737.2和3 269.1 hm2。人工湿地总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水库水面面积却增加了10 213.8 hm2。在现有的人类作用强度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天然湿地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而人工湿地的面积是研究区总面积的19.17%。  相似文献   

14.
高伟  李小锋  郭正刚 《草业科学》2012,29(10):1533-1538
利用1980年土地覆盖数据,1994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 采用3S技术研究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8年内巴里坤县居民及工矿用地、耕地和林地持续增加,水域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减少。1994-2008年较1980-199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增加,说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气候变暖和各类生态工程是巴里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玉文  舒展 《野生动物》2005,26(1):30-31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是我国最大的鹤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所辖的扎龙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湿地周边的人为干扰和旅游开发等活动,导致扎龙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扎龙湿地正面临着缺水、火灾、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具有独立特殊功能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日益关注。兰州是全国惟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城区黄河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是兰州市创建山水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针对兰州市城区黄河湿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情况,阐释了兰州市黄河湿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湿地的保护管理不完善、水资源破坏严重、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以及宣传、教育工作相对落后等。最后,分别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提出黄河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建议,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陕西合阳黄河湿地,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湿地退化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天然草地、开荒耕地和盐碱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N,P,K)和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极显著(P<0.01),其排列顺序为:天然草地>开荒耕地>湿地>盐碱地.开荒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介于天然草地和湿地之间,盐碱地土壤有机质仅为天然草地和湿地的3.4%和6.9%,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会严重影响土壤肥力导致土壤退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成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且不同土壤酶活性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差异极显著(P<0.01),其活性高低与土壤养分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土壤酶活性反映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黄河湿地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湿地保护区社会化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勇 《野生动物》2005,26(1):14-17
中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总面积约为6594万公顷。截止到2000年,建立湿地保护区289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和海洋相比,湿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与人类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其功能和价值的社会化程度体现得更为充分。由于湿地的概念提出较晚,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起步较迟,我国大部分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均相对落后,社会化程度普遍较低。本文力求分析湿地、湿地资源和湿地保护区的社会属性,从湿地保护区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和问题入手,分析湿地保护区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湿地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依据沙化荒漠化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青海省共和县2001年,2005年以及2011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地区近10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与2001年相比较,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1.09km2,年均减少17.77km2,与2005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9.69km2,年均减少7.1km2。与2001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20.78km2,年均减少了10.98km2。这表明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治理与整治,沙漠化趋势在减小,但总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需要投入更大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土地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并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地覆盖变化的有效方法。结合野外实测土地类型数据和Landsat 8 OLI影像,对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CCI-LC)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分类精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1992-2015年土地覆盖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出发,研究了该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CCI-LC产品在甘南和川西北地区的总体精度为76.79%,在六大土地覆盖类型中(草地、林地、裸地、水体、永久冰雪和人类占用地),草地的用户精度最高(94.88%)。2)在1992-2015年,草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且在1994-2001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减少了6760.53 km2,动态度为-0.53%·年-1。3)1992-2000年研究区主要发生草地、林地和人类占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草地以转出为主;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多样,草地仍以转出为主,但转出面积较上一时间段大幅度减少;2010-2015年间研究区地物类型的转换关系更加复杂,其中草地以转入为主,转入来源仅为林地和人类占用地。4)农业GDP和牧业GDP是甘南和川西北地区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两者均与草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提供了一种宏观、快速、低成本分析长时间序列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