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伴随阴离子对土壤中铅和镉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采用等温平衡法研究了3种伴随阴离子(Cl-, SO4^2-, H2PO4^-)下赤红壤和水稻土Pb^2+和Cd^2+的吸附解吸规律,以阐明不同阴离子影响铅和镉有效性的大小。结果表明,Pb^2+、Cd^2+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液中Pb^2+、Cd^2+浓度增加而增大,其关系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X=AC^8。方程中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A表明,3种阴离子影响土壤铅吸附大小顺序依次为H2PO4^-〉SO4^2-〉Cl^-;赤红壤上阴离子的影响大于水稻土。两种土壤上铅的解吸量平均仅占吸附量的0.06%~1%,说明土壤吸附铅以专性吸附为主;而镉在赤红壤上解吸率〈3%,水稻土上解吸率为1.4%~19.2%,表明镉在赤红壤仍以专性吸附为主,水稻土上还存在部分非专性吸附。根据吸附结果认为,土壤中氯离子的存在可增加铅、镉的有效性,而磷酸根是铅、镉最好的稳定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菜园土(青紫泥)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铅在青紫泥上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sh和Temkin等吸附方程来拟合,由Langmuir方程求得对青紫泥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14285mg/kg。土壤吸附态Pb2 的解吸量随着Pb2 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黑碳吸附汞砷铅镉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测定了黑碳阳离子交换量,研究了黑碳对汞(Hg^2+、砷(As^3+)、铅(Pb^2+)和镉(Cd^2+)离子的等温吸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碳阳离子交换量为0.15cmol·kg^-1,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黑碳对Hg^2+、As^3+、Pb^2+和Cd^2+的等温吸附是非线性表面吸附,可用Langmiur方程拟合;黑碳对Pb^2+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对Hg^2+、As^2+和Cd^2+的;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约5h达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快反应阶段和慢反应阶段,可用动力学一级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描述: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速率、吸附亲和力和最大吸附量有:Pb^2+〉As^3+〉Hg^2+〉Cd^2+;黑碳吸附的Hg^2+、As^3+、pb^2+和Cd^2+易解吸,30min内洗脱率高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4.
热解温度对黑碳阳离子交换量和铅镉吸附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热解温度对秸杆燃烧物提取黑碳阳离子交换量和重金属吸附量的影响,在150~500℃范围24h热解小麦秸秆,提取黑碳,测定黑碳阳离子交换量(CEC)和黑碳吸附铅(Pb^2+)和镉(Cd^2+)量。结果表明,黑碳的CEC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的,黑碳吸附Pb^2+和Cd^2+量也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Langmiur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描述黑碳对Pb^2+和Cd^2+的吸附.热解温度相同时,黑碳对Pb^2+的最大吸附量显著大于对Cd^2+的。热解温度由150上升到300℃时,黑碳CEC及黑碳吸附Pb^2+和Cd^2+量显著增大;热解温度由300上升到500℃时,黑碳CEC及黑碳吸附Pb^2+和Cd^2+量显著降低;黑碳CEC及黑碳吸附Pb^2+和Cd^2+量按如下热解温度顺序降低:300℃〉400℃〉500℃〉250℃〉150℃,这与热解中黑碳极性基团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石灰土与紫色土中铅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环境容量,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对两种土壤中铅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来拟合,石灰土以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而紫色土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由Langmuir方程求得石灰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9 728.77 mg/kg)大于紫色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2 194.68 mg/kg);紫色土、石灰土吸附态铅的解吸量都随着铅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两种土壤的解吸能力都比较弱。研究可为不同类型土壤的铅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泥土对铜的吸附解吸及其pH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平衡液吸附法和CaCl2与HCl溶液的连续解吸法研究了太湖地区黄泥土(水稻土)对重金属Cu^2+的吸附和解吸特征以及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平衡液pH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泥土对Cu^2+附以Langmuir方程拟合为佳,模拟的最大吸附量达1600mg.kg^-1以上。在最大吸附量以下,土壤对Cu^2+的吸附容量随着外加Cu^2+度的递增而升高,外加Cu^2+浓度在100mg·kg^-1下时,Cu^2+吸附以专性吸附为主,而高浓度下非专性吸附占主要地位。外加Cu^2+沈度在10—160mg·kg^-1范围内,观察到外加Cu^2+吸附过程中平衡液pH的下降,其大小值依吸附量而变;同样,用CaCl2溶液解吸所吸附的外加Cu^2+过程中平衡液pH也呈下降趋势,其大小依解吸量而变。不过,用HCl溶液解吸时观察到平衡液pH略有上升。可见,污染土壤中铜土壤吸附和解吸涉及土壤溶液pH的变化,因而土壤中Cu、Zn等金属污染也可能是导致土壤酸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天然黄土以及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后对苯甲酸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机理及重金属离子Pb^2+、Cd^2+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酸在黄土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当CTMAB浓度从0增大到431.1mg·L^-1时,Freundlich常数K从0.0036增大到0.0261,说明吸附能力明显增强。重金属离子Pb^2+、Cd^2+可显著影响苯甲酸在黄土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浓度相同时,重金属离子Pb^2+的存在可抑制苯甲酸在黄土上的吸附且Pb^2+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Pb^2+浓度相同时,添加表面活性剂可增大苯甲酸在黄土表面的吸附量。Cd^2+苯甲酸在黄土表面吸附的影响与Pb^2+一致,但Cd^2+对苯甲酸在黄土表面吸附的抑制作用弱于Pb^2+。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较为理想的花生壳粉作为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Cd^2+、Pb^2+的吸附条件,为花生壳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花生壳粉为主要原料,对含Cd^2+、Pb^2+的模拟废水进行了吸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pH值、废水中Cd2+及Pb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花生壳粉对Cd^2+、Pb^2+的吸附效果。在Cd^2+、Pb^2+初始浓度均为30 mg/L、pH值为6、搅拌2 h、花生壳粉的投加量为0.25 g的条件下,Cd^2+、Pb^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2%、90.0%。[结论]花生壳粉对Cd^2+、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  相似文献   

9.
土壤pH、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对镉、铅竞争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采用一次平衡法(振荡16h)研究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含水氧化物(以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为代表)对Cd^2+、Pb^2+在水稻土上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2+、Pb^2+的主要因素,土壤对金属离子Cd^2+、Pb^2+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土壤pH值为5.0和6.5时,对Cd^2+、Pb^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当土壤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Pb^2+的吸附均降低,与对照相比,分配系数Kd,cd、Kd,pb西分别下降54%~64%和36%-52%;土壤去除非晶质氧化铁后,Kd,cd、Kd,pb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32%~45%和15%~33%。有机质和非晶质氧化铁对Cd^2+、Pb^2+的选择性为:Pb^2+〉Cd^2+.当土壤晶质氧化铁和非晶质氧化铁均去除后.土壤吸附Cd^2+、Pb^2+不但未降低,反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Kd,cd、Kd,pb西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锰改性沸石去除水中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火明  邓慧萍  商冉  赵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56-7158
[目的]研究MnO2改性沸石去除水中Pb^2+的效果。[方法]比较沸石改性前后对Pb^2+的静态平衡吸附量变化,着重考察吸附时间、pH值、干扰离子、竞争离子以及有机物对去除Pb^2+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MnO2改性沸石对Pb^2+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衡吸附量由改性前的29.88mg/g提高到39.42mg/g。MnO2改性沸石对Pb^2+的吸附速度快,吸附60min后吸附量可达饱和吸附量的80%以上。pH值对MnO2改性沸石去除水中Pb^2+有很大影响,在pH=7时,去除效果最佳,达97.51%。水中干扰离子、竞争阳离子和有机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PPb^2+的去除效果;随干扰物质浓度的升高,MnO2改性沸石对Pb^2+的去除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当干扰物质和水样中Pb^2+浓度相当时,MnO2改性沸石可对Pb^2+保持很高的去除率,在95%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铜、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的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铜、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铜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铜,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铜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铜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铜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铜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铜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铜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Cd、Pb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探明不同水稻土对Cd、Pb吸附解吸的影响,以红壤、紫色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Cd、Pb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红壤、紫色土对Cd2+、Pb2+吸附解吸特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对Cd2+的吸附用Langmuir、Freimdlich模型均有较好拟合,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而Pb2+的吸附则用Freimdlich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随着溶液中Cd2+、Pb2+含量的增大,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增大;解吸量亦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红壤、紫色土对Cd2+、Pb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71.34 mg/kg和4353.69 mg/kg,10914.65 mg/kg和14249.07 mg/kg;最大解吸率分别达到3.12%和2.43%,1.02%和0.33%。紫色土对Cd2+、Pb2+的吸附量大于红壤,解吸率低于红壤;同等浓度下,红壤、紫色土对Pb2+的吸附量高于Cd2+。研究表明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含量是影响红壤、紫色土吸附解吸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选择提取自四种典型土壤的天然纳米颗粒作为吸附材料,研究了p H及离子强度(IS)对Pb(Ⅱ)在四种天然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解吸的影响,旨在为有效地控制土壤铅的环境行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低p H时,四种土壤纳米颗粒Pb(Ⅱ)吸附量随p H的增大而增大,当p H5后吸附量达到最大且趋于稳定。相同初始浓度下,四种吸附材料对Pb(Ⅱ)的吸附能力依次为黄绵土纳米颗粒塿土纳米颗粒风沙土纳米颗粒黑垆土纳米颗粒。且四种土壤纳米颗粒的吸附量与离子强度(IS)有关,当IS为0.01 mol·L~(-1)Na Cl时,Pb(Ⅱ)吸附量最大,而0.1 mol·L~(-1) Na Cl时吸附效果最差,吸附在低IS时形成内表面络合物,高IS时形成外表面络合物。Pb(Ⅱ)解吸率随p H的增大而减小,p H为3时解吸率最大,p H5后四种土壤纳米颗粒的解吸率降低。在不同IS的解吸液中,IS越大Pb(Ⅱ)的解吸率越大,解吸液为蒸馏水时解吸率最小。四种土壤纳米颗粒解吸率大小顺序为风沙土纳米颗粒塿土纳米颗粒黑垆土纳米颗粒黄绵土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铅在水稻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并利用保留因子对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较强,明显大于潜育型水稻土,但潴育型水稻土的解吸能力小于潜育型水稻土,各初始浓度下,潜育型水稻土的解吸率为4.88%~28.81%,而潴育型水稻土解吸率为4.90%~20.56%;2种水稻土对铅的吸附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铅的环境风险随铅含量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且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结论】研究表明与潴育型水稻土相比,潜育型水稻土更容易受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孝感市的黄棕壤B层土壤为装柱材料,在干湿交替(pH=5)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0.08 mol/L)FeSO_4和MnCl_2的铁、锰混合溶液,淋溶土柱60次,分析土壤中游离态和非晶质态铁、锰氧化物的淋溶淀积规律及其对重金属Pb~(2+)的吸附与解吸特点。结果表明:当淋溶液的铁浓度分别为0.04和0.08 mol/L时,淋溶液中锰浓度增加,土壤中的锰含量呈增加趋势,铁含量无明显变化;淋溶后土壤中游离和非晶质铁氧化物的淀积量均高于锰氧化物的淀积量,同一处理土柱上层(0~10 cm)的铁、锰淀积量基本上大于下层(20~30cm);淋溶60次后,土壤样品对Pb~(2+)的吸附量随平衡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上层的最大吸附量为167 mmol/kg,下层的最大吸附量为195 mmol/kg;淋溶后黄棕壤对Pb~(2+)的吸附量随土壤中锰淀积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Pb~(2+)的解吸量却呈相反的趋势;Pb~(2+)的解吸量随其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和EDTA对污染土壤中Pb的解吸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分别研究了壳聚糖和EDTA对污染棕红壤土中Pb的解吸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螯合剂及EDTA均能显著提高棕红壤中吸附态铅的解吸效率,增加解吸溶液中Pb的浓度。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Pb的解吸作用随着壳聚糖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在达到一定浓度时提取率达到最高值,最后趋向平缓,而提取液pH值的变化对提取率影响较小;EDTA的提取率随其加入量增大而增加,然后趋缓,而提取液pH的增加提取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pH为3时最低。壳聚糖与EDTA比较而言,两者的提取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外源硅对不同pH水田土壤铅吸附热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外源硅对两种不同pH水田土壤铅吸附热力学特征的影响。试验中采用硝酸中和硅酸钠的碱性,以硝酸钠补齐各处理间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差异,消除了因加入硅酸盐改变体系pH及伴随离子对土壤吸附铅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中,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3种温度下两种土壤对铅的吸附特征;加硅促进了酸性土壤对铅的吸附,抑制了碱性土壤对铅的吸附;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的△G<0、△H>0、△S>0,说明两土壤对铅的吸附是吸热、熵增的物理过程为主;加硅后,酸性土壤△G变小、△H变大、△S变大,碱性土壤△G变大、△H变小、△S变小,说明加硅使酸性土壤吸附铅的自发性提高、碱性土壤吸附铅的自发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蒙脱石胶体悬液、胡敏酸胶体悬液和蒸馏水模拟无机、有机和纯净型灌溉水,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解吸和土柱淋溶实验,测定土壤中Ni、Cd和Pb的含量。研究表明:三种灌溉水质对Cd的解吸能力均大于Ni、Pb,Cd的总解吸率可达16.34%~26.51%;Cd和Ni第一次解吸率均高于第二次解吸率,而Pb则相反;对Cd、Ni的解吸能力最强的是有机型灌溉水,而对Pb的解吸能力最强的则是无机型灌溉水。土柱淋滤实验表明,Cd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强,Ni次之,Pb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最差。水质对Cd迁移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淋洗30 d后即可见水质对迁移的影响差异;水质对Ni的影响次之,在淋洗45 d后方可显见;水质对Pb的运移在实验期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