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有水稻面积60 000 hm2,宜渔稻田近20 000 hm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空间很大。为加快渔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怀远县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怀远县"三大特色水产品"之一。同时怀远县拥有一家专业生产泥鳅苗种的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泥鳅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很成熟。2017年,在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笔者参与开展稻田养殖台湾泥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作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任务之一[1],2021年明确将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为稻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大,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 644 080 hm2,  相似文献   

3.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引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现代技术模式之一,具有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优点。兴安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和品牌认证,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10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兴安盟大米"的绿色名片。内蒙古兴安盟有组织的稻田养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单纯以获取鱼产量为主,效益较低。本世  相似文献   

4.
<正>稻鳅综合种养是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之一。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稻鳅双收的效果。目前稻田养殖泥鳅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养殖效益差距较大。2018年笔者在怀远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了稻田养殖泥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现已成为该省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一、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孙成 《科学养鱼》2020,(8):34-36
正近两年,莲藕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怀远县甚至出现莲藕腐烂在田块里也无人采收的现象。由于受传统单一品种栽种意识影响,加之种藕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种藕经济效益逐渐降低。2018年,怀远县编制了《稻田综合种养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以稻虾、稻鳅为主,并提出莲田养殖  相似文献   

7.
正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在绿色兴农、以渔促稻等方针的引导下,各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使稻渔综合种养效益进一步提升,笔者于2018—2019年度在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当涂县苦菜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结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先进实用的种养模式,进行了“水稻+小龙虾+青虾”养殖技术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9.
任常军 《水产养殖》2023,(1):53-54+62
<正>目前,水产养殖业正逐步由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生态高效、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转变。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广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水产品与水生植物(渔藕、稻渔以及鱼菜共生)等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模式、人工湿地生态净水循环养殖模式、多层级(多种鱼类、多种规格)鱼类混合高密度养殖模式等。淡水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起步较晚,随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吉林省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养殖模式日趋成熟、养殖效益稳步提高,本文作者就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产业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建议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正>天津自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54.58万亩,以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河蟹“牛奶病”病害,导致引入的扣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且单一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无法支撑起天津地区稻渔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天津市旺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基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了稻-蟹-鱼、稻-蟹-虾两种多元化养殖模式,并通过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来探讨稻田多元化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很多内陆省份,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依托和组织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对2018年度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编制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供业界人士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水产养殖病害突出、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全国农(渔)业系统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业态,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取得了水稻稳产、农(渔)民增收、农药化肥、渔药饲料使用大幅减少的良好效果。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现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实现了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之一,但受当前土地保护政策限制和给稻田机械作业带来不方便等多种因素影响,推广工作常常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2018年,我们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稻鳖(甲鱼)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在坚持不破坏土壤、不改变土地现状、不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下,深入探索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技术。通过一年试验与摸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亩增加养殖效益483元。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调节渔业生产结构,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绿色转型和撂荒地利用典型模式,每年省级财政投资2 000万元以上,支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2018年的1 534.1万m2,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5 007.5万m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稳粮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嘉善县从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和强化生产监管3个方面着手,大力推广种养结合、设施养殖、尾水处理等绿色养殖模式,以渔业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兴旺。池塘种稻是种养结合的一种模式,以其增粮增效、提质净水等作用受到养殖户的喜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提高水稻品质,同时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20年笔者在嘉善县陶庄镇西潘荡家庭农场开展了稻渔共生试验,通过3种模式构建及效益分析,以选出最佳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促进贵州稻田养鱼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解决传统稻田养鱼经济效益比较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019年借助《山区稻渔配套模式集成与研究》项目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品种的研究工作,引进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中华鳖以及生长速度较快、抗病能力较强的福瑞鲤2号新品种,在铜仁市思南县项目示范单位的稻渔生产基地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稻+鱼+鳖”模式开展了水稻种植、福瑞鲤养殖、鳖的养殖混合共生种养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后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潜力,本研究介绍了1949年以来中国稻渔养殖的发展历程、政策支持、产业现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和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趋势.其中,稻渔种养的发展历程主要从恢复发展阶段、技术体系创建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以及新一...  相似文献   

20.
固始县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以科技培训为支撑,推广水产先进技术;以优质服务为抓手,促进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黄鳝养殖、甲鱼养殖等打造优质水产品牌,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