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内棉花雄性不育性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有军  付亮  王彩霞  张爱芹 《种子》2005,24(1):44-49
杂种优势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作了介绍,分别介绍了单隐性核不育和重叠隐性核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及利用现状,并提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利用是解决棉花杂种优势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几个主要雄性不育材料杂种优势的利用杜才副,侯国佐(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我国在杂交油菜的研究和利用上居世界领先水平,杂交油菜的推广面积已占油菜种植面积的25%以上,是第一个大面积应用杂交油菜的国家,且今后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在我国,油菜杂种优...  相似文献   

3.
6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中的问题及其发展6.1 用对立统一观点认识杂种优势目前对于杂种优势的解释还不一致,研究的方向也不完全相同。但有一个基本事实却被大家所承认,那就是只有父、母本在遗传上存在差异才会产生杂种优势。一个稳定的品种进行品种内杂交,或是比较相近的姐妹系之间进行杂交,都将因父、母本在遗  相似文献   

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与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棉花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这一棉花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棉花杂种优势的应用概况、棉花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单隐性核不育研究进展、其它不育类型的创造与发现以及雄性不育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棉花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概括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组成,地理起源,配合力效应以及热带地区或国家主要应用的种质类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结合我国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就如何充分利用热带种质,拓宽我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构建我国新型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卓宇红  祁怀风 《种子》1999,(4):23-23,26
对来自中油821的油菜核不育材料821A进行遗传研究,表明其不良性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所控制,测交组合F1全恢复可育,F2代可育与不育株出现15;1分离,回交一代出现3:1分离,连续兄妹交呈1:1分离,821A性状优良,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这一优良种质正用于转育新的“双低”优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7.
李超  饶勇  陈静  肖华贵  刘作易 《种子》2006,25(7):24-27
用杂交油菜黔油12号的父母本及杂交种作材料,对亲本和杂交种的产量、经济性状考察和DNA多态性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的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产量、经济性状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杂种优势指数与DNA多态性预测杂种优势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杂种优势指数结果趋势基本一致。笔者认为大多育种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核心亲本或骨干(系)亲本作为育种的主要材料,利用DNA多态性表达亲本的遗传差异的显著特点,提出以核心亲本建立1个DNA多态性图谱库,不断补充新材料和新引物的DNA多态性结果,用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玉米育种主要利用的是杂种优势,所以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内容。准确合理的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探索最优的杂种优势模式,是选育优良组合的前提。在对玉米种质改良、扩增及创新时也必须遵循杂种优势群间优势模式的原理,这样才能避免事倍功半、浪费资源、提高育种效率。我国育种者对杂种优势类群和优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较晚,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狭窄,杂种优势群利用不够广泛,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利用较单一。因此,需加强山西省与国内外各地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良和创新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划分玉米育种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表明,杂交育种技术向理论思维方式的靠近,反映出指导思想与观念的飞跃。尽管至今还不了解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自交系选育、尤其是二环系的选育技术,群体合成与改良技术和杂交种选配技术及育种研究管理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盲目性。数量遗传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将促进对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4 细胞核雄性不育在作物育种上的利用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才能“三系”配套,在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细胞核雄性不育是不能直接用于配制杂交种,在生产上加以利用的。但是,利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往往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遗传上的脆弱性,一旦发生某种会导致此种细胞质感染的病原菌生理小种,就可能使具有此种细胞质的杂交种全部感染某种病害。玉米小斑病T小种使玉米T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配制的杂交种严重感病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另一方面,对于隐性细胞  相似文献   

12.
作物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及在水稻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遗传差异是杂种优势形成的基础。因此将亲本按遗传差异分群就有可能配出强优势的组合。目前,作物杂种优势群已在玉米、小麦上有了一些研究,水稻方面也开始了优势生态型的研究。本文简述了几种以遗传差异为标准和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如根据系谱关系、形态形状、分子标记等来评价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并认为分子标记是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水稻生产迫切要求在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上有所突破,水稻优势生态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广西玉米骨干自交系的SSR分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广西14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与5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黄早四、Mo17、丹340、掖478和B73)进行SSR分析,旨在探讨广西玉米骨干系跟国内5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交51、HI、武125与黄早四同属于四平头群;苏BC、钦8、5公与丹340同属于旅大红骨群;M9、双M9与Mo17同属于兰卡斯特群;CML165、陕72-1-1-1、7239、南60-1与B73同属于瑞德群;花83-2、CML161与掖478同属于PN群.本研究还分析了广西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广西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和"非瑞德群×瑞德群".研究结果将对当地今后选育新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概述杂种优势的基因效应和优势构成,讨论了互补优势和互作优势在育种过程中的变化,剖析了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在优势构成方面的差异,并对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行回顾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并育成了一批核不育杂交种。为了促进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双隐性核不育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2种类型的核不育系统的遗传模式、相关基因定位以及其不育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成果在将来油菜杂交育种中的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作物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小云  宋宇  贺浩华  傅军如 《种子》2004,23(6):44-48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从系谱分析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法对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及作物种质创新与杂种优势群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划分我国作物杂种优势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雄性不育的研究对于开发优质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利用具有推进作用,在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中具有现实意义。本综述总结了大豆的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首先介绍了大豆雄性不育的类型;第二,以雄性不育研究的典型代表植物水稻和拟南芥为对象对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及控制基因按照雄性生殖器官发育过程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概述了大豆雄性不育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不育基因的遗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概述了大豆的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报道了南京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室等单位开展棉花雄性不育种质的收集,整理,研究,利用的结果,它包括雄性不育种质的收集和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等多学科的研究及雄性不育种质在杂种棉选育中的应用三部分,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棉花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李光宗 《种子科技》2010,28(8):35-37
<正>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突破。利用雄性不育系繁殖种子和配制杂交种,可以省去人工去雄的大量劳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减少串粉混杂,保证种子质量,提高种子纯度,杂种优势强。玉  相似文献   

20.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丹340、Mo17、掖478和黄早四为测验种,通过2年1点田间试验,分析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14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和13个国内群体)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大多数CIMMYT群体的产量和产量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明显优于国内玉米群体,以Suwan l、Pob43、Pob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