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对香梨园各世代山楂叶螨种群生命表的趋势动态指数I、控制指数(EIPC)、关键虫期、关键因子、关键因子与种群密度关系进行分析,建立最优回归预测方程,以评价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发展的各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叶螨种群1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98、8.90、3.74、0.87、0.41、0.22、0.02、1.00、2.09、2.23、2.97。"捕食及其他"和"自然死亡"因子是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各世代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幼螨期是山楂叶螨的关键虫期,在幼螨期的"捕食及其他"因子是关键因子,关键因子是山楂叶螨种群变化的迟滞密度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2.
经在1984年的初步调查试验,用Morris-Watt根据生命表数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式进行统计分析,以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Ⅰ值来看,得知大突肩瓢虫在桂南蔗区田间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为4-5月间和10月发生的世代的Ⅰ值远大于“1”,而7、8、9月份发生的世代的Ⅰ值则小于“1”,说明5-6月份和10-11月份此虫在田间的存活率较高,种群数量较大.从各世代各虫期的存活率来看,此虫卵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不孵”和“捕食”;幼虫期和蛹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捕食”及“失踪”,4~5月这两个虫期的主要致死因子除“捕食”和“失踪”外,还有“寄生”因子.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是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1982年以来,我们开展保护利用本种瓢虫防治甘蔗绵蚜试验,已取得了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利用大突肩瓢虫防治蔗绵蚜的技术水平,1984年在蔗田对引起该种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考查,并以全年不同季节的考查结果,应用Morris-Watt提出有关的数学模式计算分析这些因素与该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方斑瓢虫是新疆农田常见的天敌昆虫之一,具有重要的控害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探讨了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存活率、繁殖力、寿命和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相比,饲喂棉蚜和桃蚜的种群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更短,存活率、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更高。饲喂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5.83%、88.33%和50.83%,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16.71、439.95粒和209.00粒,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幼虫存活率和雌虫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以豌豆修尾蚜为食的种群;取食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16 9、0.212 5和0.044 3,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4.10、130.93和20.98,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方斑瓢虫种群增长趋势均显著高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种群。综合以上各项参数,棉蚜和桃蚜是方斑瓢虫的适宜天然猎物。其中,桃蚜规模饲养更为便捷,成本较低,是方斑瓢虫规模化扩繁的优选猎物。研究结果对方斑瓢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及释放应用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虫生真菌蜡蚧轮枝菌、芽枝状枝孢霉和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的自然种群进行控制试验,在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连续生命表的基础上,通过以空间状态方程为分析手段,就圆斑弯叶毛瓢虫、芽枝状枝孢霉和蜡蚧轮枝菌对湿地松粉蚧联合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组合比较单独因子更能有效地控制湿地松粉蚧。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9℃、22℃、25℃、28℃、31℃和34℃等6个温度,测定各温度下用马铃薯饲养不同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茄二十八星瓢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9℃恒温下发育历期最长为32.19 d,31℃恒温下仅为13.15 d。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3和12.13℃,日有效积温为186.04和57.06 d·℃。在19-31℃5个温区下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都很高,并依据该温区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在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达到最大值1074.50粒,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93.33%和501.47,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异色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探索饲养异色瓢虫的最适温度,了解其对高温的耐受性,在15、20、25、30和35℃恒温条件下,研究温度对异色瓢虫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5℃时,异色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和30℃时世代历期最短,分别为23.0天和22.4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54℃和432.61日.度。在20~30℃时,雌性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25℃时单雌产卵量最高、产卵历期最长,为2193.0粒和63.6天,但产卵历期与20℃时无显著差异。在25℃下,异色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均较高,分别为916.7和0.12,表明25℃是异色瓢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8.
有机稻田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其天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组建有机稻田白背飞虱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系统调查了实施有机耕作一年后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并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自然天敌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机早稻田中白背飞虱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435.4和216.4头,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3079和0.4044.水稻移栽后天敌回升迅速,移栽15天迁入稻田的蜘蛛为同期常规稻田蜘蛛的2.56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数量在移栽42、38天分别为同期常规稻田的1.64与1.40倍.将天敌因子的作用相加,"捕食及其它"和"寄生"因子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强,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值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相应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9.
1993-1994年在莱阳梨区对第1、2世代中国梨木虱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组建了2个生命表,并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素作了探讨。经生命表分析得出,该虫第1、2世代种群的趋势指数分别为4.19和3.97;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5.82%和5.52%。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该虫自然种群的存活曲线属Peral(1928年)Ⅲ型曲线,这表明,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为生命的早期;而实验种群则为Ⅱ型曲线。经P  相似文献   

10.
金剑雪  程英  李凤良 《植物保护》2012,38(6):112-114
研究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饲养的七星瓢虫实验种群在(25±1)℃、70%~90%RH、16L∥8D的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生命表,并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到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七星瓢虫每头雌虫经历1个世代可产生106.742 3头雌性后代(R0),从卵到羽化为成虫直至死亡平均经历8.3670周(T),即58.5692d;种群经过1.241 8周(即8.692 4d)即可增长一倍(td);平均每1头七星瓢虫雌虫的内禀增长率为0.558 2头(rm),而其种群理论上每周以1.747 5倍的速率增长(λ)。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米蛾卵和粉蚧若虫作为食料饲养玛草蛉Mallada sp.,并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进行饲养效率评价。结果显示:米蛾卵和粉蚧若虫处理的幼期累计存活率(ΠSi)分别为0.5679和0.4859;世代历期(T)分别为57.3913 d和51.8126 d;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8.8750粒和33.9000粒;雌性比率分别为0.5217和0.3125;种群趋势指数(Ⅰ)分别为38.1822和5.1475;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635和0.0316;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0656和1.0321。表明玛草蛉捕食米蛾卵的实验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参数均高于以粉蚧若虫为食料饲养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梯度恒温14~35℃下,温度对刺足根螨实验种群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螨和若螨存活率等参数的影响显著,26~29℃为刺足根螨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刺足根螨的雌成螨平均产卵量、种群趋势指数和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均可用二次抛物线表示,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34x2+64.881x-602.81(R=0.9596),y=-0.574x2+28.359x-288.19(R=0.9819),y=-0.564x2+28.934x-295.01(R=0.9630)。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不同蚜虫(棉花型棉蚜、瓜型棉蚜、高粱蚜、豆蚜和绣线菊蚜)和不同蚜虫种类混合群体(棉蚜:高粱蚜=1:3、棉蚜:高粱蚜=1:1、棉蚜:高粱蚜:3:1)饲喂龟纹瓢虫的幼虫和成虫,观察其生长发育与繁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蚜虫饲料中以饲喂高梁蚜时龟纹瓢虫的世代历期最短,为15d,其它的在17.4~19d;10d的单雌累计产卵量最多为143粒;成虫鲜重最高,雌虫为8.93mg,雄虫为6.58mg,其他4种蚜虫饲料间没有显著差异。饲喂不同蚜虫种类混合群体比单一饲喂高粱蚜时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提高。综合考虑,高梁蚜是龟纹瓢虫的最佳食物,在低龄幼虫期辅以饲喂棉蚜,更有利于龟纹瓢虫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取食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对红星盘瓢虫Phrynocaria congener(Billberg)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虫态的烟粉虱时,红星盘瓢虫从卵到成虫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虫态的桃蚜时,红星盘瓢虫一、三和四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四龄幼虫的成活率差异显著。分别取食烟粉虱的混合种群(卵、各龄若虫和蛹)和桃蚜的混合种群(卵和各龄若虫)时,瓢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差异显著,分别为13.3d和15.7d、81.1%和70.0%。红星盘瓢虫取食烟粉虱和桃蚜的产卵前期差异不显著;但成虫寿命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显著,分别为64.6d和86.0d、389.4粒和960.4粒。红星盘瓢虫捕食烟粉虱和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967和0.0964;净增殖率(R0)分别为118.7573和355.3586;世代平均历期(T)分别为49.4d和60.9d;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015和1.1012。  相似文献   

15.
对广西岩溶石山3个典型群落——飞机草优势群落(优势群落)、黄荆条-飞机草混合群落(混合群落)和类芦-蔓生莠竹群落(伴生群落)中飞机草种群的生殖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营养构件(根、茎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达90%以上,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根〉叶〉花果;(2)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平均为6.1%。优势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伴生群落有显著差异(P=0.009),而混合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优势群落和伴生群落均无显著差异;(3)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株高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分枝数和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处理对第4代桃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用LC10、LC30和LC50的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苹果分别继代饲养桃小食心虫(简称LC10、LC30和LC50种群)。以第4代初孵幼虫为起点记录其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等数据,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LC30和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卵期与对照(CK)种群相比明显延长; 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蛀果率、脱果率、幼虫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以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低于CK种群; CK、LC10、LC30和LC50种群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83.67±10.39)、(177.66±14.81)、(147.83±14.54)粒和(126.33±11.29)粒。桃小食心虫LC30和LC50种群与CK种群相比,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相对适合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琼胶寡糖作为激发子处理菜豆叶片,研究其诱导菜豆的抗性反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00μg·mL-1的琼胶寡糖处理菜豆叶片下表皮,会促进菜豆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释放H2O2和气孔关闭.同时100μg·mL-1的琼胶寡糖喷施菜豆植株,能显著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P<0.05),在3h达最高,并检测到具有抑菌作用的挥发性物质2,3-butanedione、2-methyl-butanoic acid、1-octen-3-ol和junipene含量增加.综上所述,100μ.g·mL-1的琼胶寡糖激发菜豆产生活性氧,并产生抗菌物质,进而增强其防御抗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生测,研究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3种转基因棉GK12、新棉33B和SGK321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的影响。结果表明:GK12棉田棉大卷叶螟的发生量与亲本对照(泗棉3号)差异不显著,但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对照;而转基因棉新棉33B和SGK321棉田棉大卷叶螟和绒茧蜂的发生量均显著低于其亲本对照棉33和石远321。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棉大卷叶螟有明显的追随关系。绒茧蜂寄生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叶的棉大卷叶螟24 h后,其卵-幼虫历期、茧历期、茧畸形率、茧重、羽化率、蜂重以及成蜂寿命等生物学指标在不同棉花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把握释放天敌昆虫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时期,对宁城县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在宁城县3年1代,跨4个年度,7月底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高峰期。由此得出,释放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低龄幼虫的最佳时期为8月底至9月,而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蛹的最佳时期是6月至7月初。从2006年起,宁城县采取栗山天牛幼虫和蛹期释放天敌防治,成虫期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的综合治理措施,使栗山天牛的发生面积由1 133 hm 2下降到287 hm 2,下降了74.7%。  相似文献   

20.
不同湿度下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五种湿度梯度条件下白背飞虱的种群增长,并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43%—100%范围内,卵、若虫历期差异不显著;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世代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内禀增长力和种群趋势指数随湿度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卵孵化、若虫存活、世代存活的最适湿度范围为80%—92%,在80%的相对湿度下,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多,不产卵的个体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