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理信息系统在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水文学机制的科学。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包括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这必然要求建立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生态水文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变异性.需要多时相、多信息源的历史动态变化信息以及多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目前.GIS在信息的动态获取、分析处理、可视化以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陇中地区春小麦与生态气候条件的关系,建立了气候-产量模式,并提出了提高春小麦气候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九五”期间,我们以充分发挥沟谷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育壮苗、攻大穗、增料重的玉米高产规律为结合点,研究与明确了沟谷地高产玉米的生理机制,组建了以秋耕起垄顶凌覆膜保墒、选用紧凑型“三大”玉米品种、施足底肥重攻拔节肥、中后期洪淤补藻等四顶技术为核心的沟谷地玉米生态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针对性强、技术准确、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规范化技术。经大旱的1999年在河沟流域谷地大面积示范,18hm^2沟谷地玉  相似文献   

4.
为甘肃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抗病、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衡7728为母本、陇春27号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通过异地生态选择、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3号。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074.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02%。2020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582.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8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株型紧凑,抗旱,抗倒伏,中抗条锈和白粉病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春麦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裸露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时间序列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构建了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对浙江省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2.34增至2006年的3.2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67增至0.90,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286降低为0.277。说明浙江省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严重考验,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6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生态足迹明显大干生态承载力,说明四川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高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农牧交错带粮食作物和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 ,半干旱、干旱环境中牧草自然生态适应性明显优于粮食作物和春小麦 ,进而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生态系统辨识。该生态气候适应性评价对牧草的生产能力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
安康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测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利用安康市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对该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康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755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984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0426hm^2,由此说明了安康市目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充足施肥条件下,灌水能使春小麦产量提高30%-90%.籽实产量与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与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呈负相关.综合考虑作物-气候-土壤条件,为有效利用水分,在春麦需水关键的6月中旬,进行补水灌溉,有利于春麦高产,灌水量以50-100mm为宜.  相似文献   

11.
对发展我国水稻生态产业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水稻生产出现的市场粮价不稳、稻谷结构性过剩以及水稻生产面临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新挑战,提出了“水稻生态产业”的概念,并阐述了实施水稻生态产业经济的战略原则,提出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发展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导,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等发展水稻生态产业经济,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具体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林业建设造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导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生态林业的理论思维、特点与对策;指出建设“三高”生态林业将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动态耦合现状,旨在为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系统论构建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耦合模型,提出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并对该区2000—2012年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以0.02/a的速率减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0.04/a的速率提高;(2)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虽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3)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经济耦合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可划分为4类: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结论]目前该段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当前最要紧的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无人化建设推动水稻高质量和高效率生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在劳动力供给萎缩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必须加快水稻生产无人化建设进程。其中,无人飞播技术因具有不受地形地势限制、作业成本低和作业效率高的优势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但国内众多稻区实行的复种策略不仅压缩了水稻生育期,还造成秸秆大量还田,容易形成飞播种子出苗和生长逆境,进而影响产量。为保障飞播水稻在此类地区的稳产丰产,本团队在前期选用当地适宜品种,在江苏稻麦两熟地区进行系列试验,比较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无人飞播和无人机插两种方式在水稻生产特征方面的差异,初步明确该条件下飞播水稻基本生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通过设置150、195和240 万株/hm2三种基本苗处理,系统比较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差异,探明兼顾丰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有利于无人飞播常规粳稻稳产丰产的栽培调控方式。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前期研究结果,对无人飞播水稻基本生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丰产栽培途径与技术进行介绍,同时就飞播技术未来应用提出展望,以期为无人飞播水稻大规模推广应用与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干旱风沙带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新理念在生态移民工程区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生态型新农村.以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移民点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为对象,对生态移民区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成效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化土地综合治理为方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沼气池,发展畜牧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形成了该村资源互相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产业类型和结构,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杂交稻育种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确保了杂交稻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本文总结了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点和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便在新形势下为杂交稻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进展杂交稻每生产100 kg籽粒约需氮1.4~2.0 kg,总体上低于常规稻,但因其生物量大、产量潜力高,单位种植面积的需氮量仍然高于常规稻。杂交稻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稻,在精确定量施氮等栽培技术配合下高产品种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已达到40%~45%。与早期三系杂交稻品种相比,两系和超级杂交稻品种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能力,稳定了氮素利用率,为高产奠定了营养基础。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高,颜色深绿,基于叶色与氮代谢的相关性,建立了叶绿素计法、光谱监测法和叶色差法等氮素营养诊断方法。为提高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开发应用了缓控释肥、聚天门冬氨酸尿素等增效肥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等的新型高效肥料,建立了以“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理论”和“氮肥后移”为核心的不同生育时期氮肥运筹比例和施肥方法,其中精确定量施氮、“三定”栽培施氮、规律性适期施氮等氮肥管理技术更能适应大面积生产需要,也开发了氮肥与其他肥料的配施技术。展望在强化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核心的减施增效管理技术研究和氮肥施用的机械化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氮高效杂交稻品种的“因种施氮”和新型肥料的“因肥施技”研究,是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等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hm2。在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扩行减株稀植栽培方式以5:2:3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分别为4:1:5和5:2:3最佳。不同栽培方式在温江点均可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提高群体颖花量和生物产量而获得高产;汉源点三角形栽培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不仅生物产量极显著提高,还维持了较高的收获指数(HI),增产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此外,宽窄行栽培较扩行减株稀植栽培具有一定的边际效应,生态条件和氮肥调控措施的改变对其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与后期群体大小和温光条件有关;抛秧栽培抽穗前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采取适宜的氮肥后移措施来提高其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是其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肖斌 《水土保持研究》2000,7(1):104-108
运用模糊聚类的数学方法对陕西省淳化县20个乡(镇)进行了农村生态经济分区,并经过判别分析,得到了4个生态经济区域,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对分类指导和科学调控淳化县区域农村生态经济系统,保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雨养区水保型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雨养区大部分干旱缺水、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态环境恶劣。建立生态农业是实现雨养农业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搞好水土保持,充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建立雨养区生态农业的关键。在水资源方面主要抓好储蓄水、保持水、节约水;在土地资源方面主要抓好:(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梯田工程建设,(2)庭院经济和“四荒”地的开发利用,(3)加大肥力投入;在农业科技方面主要抓好地膜覆盖技术、集流节灌技术、抗旱丰产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低碳概念下武汉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处于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折期。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1996—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1—2015年的生态足迹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有所增加;(2)可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3)武汉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压力指数持续较高;(4)2011—2015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按照现行发展模式,到2015年,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率将达到253%。因此,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