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耦耕新事     
周昕 《农业考古》2000,(1):202-202
“耦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按农艺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结合的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这种耕作方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形式。所以“耦耕”耕作方式,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不同的协作形式。直到近代和当代仍可见到各种耦耕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常期以来,耕地、播种、收割不能…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生物系主任李战光博士,最新研究开发出气耕栽培蔬菜技术。气耕栽培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不需要土壤,只需将植物的根系悬在箱内,其所  相似文献   

3.
藕,作为一种耕作方式是指“二耜并耕”,近年来经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已趋定论。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训诂的角度对耦的本义进行训释,进一步肯定上述之说;并指出:二耜并耕并不是耦的本义,而是耦的遭变义。耦的最初之义是:多耒并耕。一、禺的表层义据根“右文说”,形声字的声符不仅仅表声,它也表义,而且往往更接近于语源;而形符只起到限定一个意义范畴的作用,具体的意义则由声符来确定。如”扌”只表示与手有关,而“抑”有“下抑”之意、“扬”有“上扬”之意,却是由声符印、易给出的:《说文》:“,按也”;  相似文献   

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0,(3):100-109
1.2 农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一样,采用了“耦耕”的方式。在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有诸御已不顾耦耕伙伴的劝告,冒着杀头危险去进谏楚庄王,不要劳民伤财修筑层台的故事,可见楚国已实行耦耕。随着青铜农具和铁农具的运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1.2.1 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楚文化考古提供的农具资料,对于了解楚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它的耕作技术,具有特殊的意思,现就如下几点加以分析。(1)楚国的青铜和铁制农具类型较多,形式各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适应当时农业…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07~2008、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小麦进行3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CK:浅旋耕(少耕)作业模式,耕深12 cm,耕后耙;1耕(松耕)1耙:耕深20 cm,耕后旋耕;浅旋耕(少耕):耕深12~14 cm。[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差异;适当深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特性,提高小麦出苗率及抗旱能力。对于前期持续干旱的特殊年份,深耕20 cm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结论]寻找到淮北旱茬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为机播条件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虚实并存耕作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三角犁垄作的精耕方式,其核心是局部动土的间隔耕作,其实质是传统多耕与现代兑耕相结合,取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既不同于传统平面耕作,也不同于现代免耕的一种全新的耕作多方.  相似文献   

7.
耦耕争辩至今,唯“两人各执其耜,并耕咫尺之地”一说最见耦耕本义古训,且合协作速耕原理,故能行于古而又遗于今。拙作《周畿求耦》(《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曾告世关洛乡野如今尚有周代耦耕踪迹遗风可寻,复以实验之法确证并耜耦耕最为可行且独具超常之耕效。然  相似文献   

8.
周畿求耦——关于古代耦耕的实验、调查和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很高兴向读者推荐张波同志的这篇文章。耦耕问题争论已久,“并耕说”在经过长期的敲打后,又起死回生,逐渐获得农史界的认可,但终非定论。张波同志采用实验方法时有关耦耕的几种观点分别加以试验,肯定了“并耕说”,并否定了自己的原来观点(“一蹠一拉”说),其精神是可贵的,其方法是科学的,其意义是很大的,是我国农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突破。耦耕问题可以如此,农史上的其他一些问题也是有可能用实验方法来加以验证的,希望有志于此的同志不妨一试,如有所得,本刊竭诚欢迎!  相似文献   

9.
《农业考古》2021,(4):30-39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免耕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其存 《世界农业》2001,(10):19-20
一、免耕农业的涵义 免耕(Conservation tillage)一词的原意是保护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1977年以前,用最小耕作(minimum tillage)来表述目的在于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1977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将最小耕作更名为免耕,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其类型包括不耕、条耕、根茬覆盖及其他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1984年土壤保护局再次修改免耕的定义,主要特点是将作物残茬定量化,以百分比或千克表示,将所有耕作措施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1.
一、稻作和粟作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南方稻作农业 ,原始水稻田普行的基本整治耕作方式 ,可能是火耕、踩耕与耜耕相结合进行的。北方粟作农业 ,旱地农业的耕作方式 ,长期实施的可能是火耕与耜耕结合兼用。火耕就是用烧田方法整治田地。在黄河流域黄土地带和长江中下游低平地区开辟耕地 ,基本上都不存在完全摆脱了火耕环节的单纯耜耕耕作形态 ,但又不能一概以山地民族焚烧整治林木开辟山坡农田的模式作为参照系。二、水稻的北传和可能的稻粟混作区黄淮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统中 ,发现数十处出土稻作遗存的遗址。西部地区包括豫、晋、陕、甘等省境地…  相似文献   

12.
耦耕遗风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耦耕,是历来为研究古代史的学者们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又有不少同志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和民族学的资料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已发表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这里不准备对这一问题作更多的考证;更不敢对古今各家之说评论其是非。只就个人的一孔之见,向研究者提供一项资料,以供学者们研究、参考。笔者曾于一九五八年下放到吉林省通化县农村劳动锻炼,在那里见到并参加使用过一种叫做拉锹的农具。这种拉锹多是在稻田里打畦埂或挖沟渠时使用。这种拉锹的形制及其操作方法,当是保留了古代耦的基本形制及耦耕的耕作方法。这种拉锹的形制,是由两件耜形器组成。耜的形制与河南省邓县学庄画像砖之“郭巨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农业考古的几个问题(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稻作农业,原始水稻田普行的基本整治耕作方式,可能是火耕、踩耕与耜耕相结合进行的。北方粟作农业,旱地农业的耕作方式,长期实施的可能是火耕与耜耕结合兼用。火耕就是用烧田方法整治田地。在黄河流域黄土地带和长江中下游低平地区开辟耕地,基本上都不存在完全摆脱了火耕环节的单纯耜耕耕作形态,但又不能一概以山地民族焚烧整治林木开辟山坡农田的模式作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农技服务》2003,(10):57-57
<正> 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以免耕为主要内容、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懒汉种田”的耕作模式。 旱地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深松、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迥然不同,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将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随种子播种深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了两组对比试验,试验土壤为沙壤土和粘壤土,试验作物为玉米。第一组试验中安排了5种耕作方式,分别为犁耕加圆盘耙(MB+DH),凿形耕(CH),圆盘耙两次(DH2),旋耕(RT)和不耕(NT),第二组试验中安排了2种耕作方式,犁耕加圆盘耙(NDL)和犁耕、圆盘耙加深松(NL)。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土壤容重、土壤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茶田翻耕机耕作部件的运动规律,确定最佳作业参数,通过对茶田翻耕机刀具的结构特点、运动轨迹、动力学特性、重耕漏耕以及切土功耗进行理论分析,构建了耕作刀具在土壤下的运动模型,并通过室内土槽试验得出该机具重耕量较小,耕深稳定系数达91.54%,翻土功率0.155 k W,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模型的可靠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曲柄转速为105 r/min、行走速度为0.30 m/s、曲柄轴与连杆轴所在直线倾角为45°时,重耕漏耕量为6.39 cm、碎土率为68.3%、切土功耗为0.114 9 k W、耕深稳定系数为92.08%,此时作业性能最佳,符合茶园农艺要求,可依此设计变速齿轮参数,为进一步寻求省力、低功耗的刀片参数来减小耕作阻力、提高耕作效率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红壤坡耕地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花生产量影响的研究,设置了压实+耕深20cm、耕深15cm、耕深20cm、耕深30cm、深松30cm+耕深15cm、深松30cm+耕深20cm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红壤坡耕地耕深20cm花生产量最高,耕深30cm茎叶产量最高,耕深15cm花生和茎叶产量最低。在红壤坡耕地,耕深20cm是比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耕后地表不平的原因与排除 1、原因:①选用的刀齿型号不当,如弯形刀齿容易产生地表不平的现象.②刀片安装方式错误,如采用弯形刀齿,安装中用内、外装法即容易出现垅沟和垅台面不平;若采用交错装法,耕后地表较平整.③平土板漏装或安装位置过高,失去平土作用,或根本没有平土的功能,致使地表不平.④旋耕机横向不水平,导致耕深不一致,深的一侧翻土多而地表高,浅的一侧翻土少而较低.⑤个别刀齿方向装反,使翻土向某侧集中而形成高低不平现象.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耕作措施包括基本耕作、表土耕作及中耕。基本耕作是在种子未播种之前耕地,翻土要深度适宜,为使土壤疏松。表土耕作是在种子播种后进行的耕作,将其表土耙匀、压实、磨碎。在作物生长发育时期进行的铲地和趟地统称为中耕。这些耕作措施的使用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一项无需翻耕土壤,将作物残茬或秸秆覆盖于地面,并利用除草剂、杀虫剂进行除草、杀虫,以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为主要作业机具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其指导思想是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