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把古文字“■”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通论。其实,这是颇多商榷余地的。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印证;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这样,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自然多一层困难,其结论就不可能完满,甚至出现差错。以(?)字形来定耜形,再回过来用“园头平叶式”或短柄叶子形去寻求耜这类农具,结果极少数的实例巧合了,而大多数出土的农具  相似文献   

3.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19,(1):141-146
东北地区发现的石耜以赤峰地区居多,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从年代上来看,兴隆洼文化时期就有发现,赵宝沟、红山文化时期数量猛增,到青铜时代还在使用,但其数量相对偏少了。本文意图对东北地区各个文化时期的石耜进行分期、分型、分式的比较研究,探索其演变发展规律,有助于了解各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对东北石耜发展演变史、乃至中国石耜演变发展脉络的梳理兼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说明一、我省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除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较多骨、角、蚌工具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多是石质工具。其中与农业有关的锛、斧、刀等,数量较多,形制大致相同,故只将重要遗址出土的农具列出、标明数量、略加说明,并将已发表的资料出处列于目录之后,以供查阅。二、石锛,石斧的用途较广,考古界历来也有争议,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它和原始的“火耕”农业有密切关系(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过去定名不妥,实际上是耜锄之类的农具),  相似文献   

5.
周耜略议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周又是一个靠农业兴起的民族。在《诗经》周代农事诗中,许多篇都曾谈到耜这种农具,例如西周初年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良耜》篇:“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噫嘻》篇;“骏发尔私<应为耜>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灭商前后诗《豳风·七月》说:“三之日,于耜。”西周晚期诗《小雅·大田》也提到耜:“以我覃耜,  相似文献   

6.
由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未耜经》,是一部专门记述农具的作品。全篇文章除最后对“爬”、“(石历)(?)”等三种农具略作了一些介绍外,十分详尽地记载了唐代的重要农具——犁。我国历代农书,多以讲农艺为主,即使像《王祯农书》将农具作为重要内容编进书中,也仍然只是全书的一部分。《耒耜经》专讲农具,这在古农书中是不多见的。全篇分量不大,连序文在内,总共六百三十三字(没有断句)。文字虽少并有些古奥,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对犁的各部结构,使用功能,尺寸大小,所用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记述,以致直到近代阎文儒先生还可依此文的记载复制出唐代犁来。《宋耜经》中所记述的“犁”、“爬”、“(石历)(?)”,“磟碡”等四种农具(有人说是五种,不确),都沿传到今天,还在许多农村有效地应用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的研究,分析得出神农是广大劳动女性的化身,并从考古学、文字学考证耒的发展历史、形制及主要功能,揭示了耒在农具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字发展方面的影响,指出"神农执耒图"中神农所执之耒是后世改进的形态,耒耜其实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成的一种复式农具。  相似文献   

8.
木耜与木耒同样古老,然奇怪的是现代也保留着它的基本造型,那就是木锨。此农具作者在发现木杈同样的地区使用过。与木杈与木耒的关系一样,远古木耜与木锨两者的区别主是功能的:前者为耕地而后者为翻杨;前者为播种而后者为收获。与木耒的实物崇拜一样木锨也是木耜的实物崇拜;与木本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人类使用树枝一样,木耜的历史也有几十万年。从上文叙述可知木耜的造型比木耒复杂得多,因此其制造要比木来困难得多,特别在使用石器工具的上古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木耜的产生应该比木耒晚近得多。由此推断徐中舒说耜乃为来的歧头变平刃…  相似文献   

9.
两汉的耒耜类农具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王文涛目录一、引言二、先秦时期耒耜的起源与演变三、两汉的耒耜及其使用状况1.两汉的耒耜类农具(1)耒(2)耜和锸(3)铲2.两汉耒耜的使用状况(1)西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2)东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3.和耒耜使用...  相似文献   

10.
河姆渡稻作渊源探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邵九华1973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伴随出土的还有170余件骨耜,其中2件骨耜柄上还绑扎着残木棒,它应是古籍上称为耒耜的农具。这个发现得到考古界...  相似文献   

11.
略论江西新干的青铜农具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1989年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在新干县大洋洲清理了一处商代晚期遗存,共出土青铜器484件,其中工具类十六种127件,可以肯定为农具的就有犁铧、锸、耒、耜、、镰、等10种36件(1)。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石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要认识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就必须研究其劳动手段的遗物——生产工具的发生,发展和使用的情况。石耜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史前文化遗址中经常出现。但是,长期以来考古界对它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其定名、分类、演变和使用方式上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在考古发掘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对石耜的称谓相当混乱,常将它与石铲、石斧、石锄、石犁等不同的器物混为一谈,造成许多研究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2,(3):172-178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金属农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原始的木、石、骨、蚌农具,不过这是一个颇为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4.
耒耜考(续)     
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耜字异体甚多。小篆作相,或作枱、鈶,籀文作(枲辛),或作耛,经传作耜,《广雅》作铝,从耒,从木,从金,即表示三种意义:(1)耜之形式舆用途近于耒,(2)木制之耜,(3)金属制之耜。从(?)即耜之本字。(?)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铜器以均作(?):  相似文献   

15.
耦耕遗风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耦耕,是历来为研究古代史的学者们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又有不少同志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和民族学的资料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已发表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这里不准备对这一问题作更多的考证;更不敢对古今各家之说评论其是非。只就个人的一孔之见,向研究者提供一项资料,以供学者们研究、参考。笔者曾于一九五八年下放到吉林省通化县农村劳动锻炼,在那里见到并参加使用过一种叫做拉锹的农具。这种拉锹多是在稻田里打畦埂或挖沟渠时使用。这种拉锹的形制及其操作方法,当是保留了古代耦的基本形制及耦耕的耕作方法。这种拉锹的形制,是由两件耜形器组成。耜的形制与河南省邓县学庄画像砖之“郭巨埋  相似文献   

16.
击打式脱粒农具由人手施用,要求质轻,故一般为竹木质,显然商代的这类工具于今已不可能保存下来,不似石滚等碾磨式脱粒农具可等待考古发掘使之现世。而现存先秦典籍于商代脱粒农具基本无涉,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甲骨文这种象形文字,辅以民族学材料,来探寻商代的击打式脱粒农具。、连枷连枷是一种高效、省力的击打式脱粒农具,其形状为以绳、革连结的两根可旋转的竹木杖,挥举一端而以另一端击谷。关于商代是否已有连枷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用就是连枷之象形"',笔者认为此说有待商榷。乓,今隶定为"支","支"字甲骨文字型有"…  相似文献   

17.
彭明瀚 《农业考古》2005,(1):135-138
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农业是吴城先民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犁、耒、耜,铚等一整套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的青铜农具,并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由于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家禽家畜饲养业提供了足够的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磨字有很多含义,其中之一是表示加工粮食的工具石转磨。理论分析和考古文物都证明,中国的石转磨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参见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第三章第十节)。在秦汉时代,石转磨得到快速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发明了以水作动力的谷物加工农具,《魏书.崔亮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碾。及为仆射,奏于张方  相似文献   

19.
(一) 陈文华同志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已于1981年第1期至82年第1期《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其中论及夏商西周的农具部分,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讨论。该文提出三点理由,以阐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主要是使用木、石、骨、蚌农具。作者认为: “在夏商西周时期,虽已发明青铜工具,但农业上广大奴隶使用的还是木、石、骨、蚌农具。这是因为青铜比较昂贵,首先要用到武器、手工业工具和奴隶主贵族享受使用的礼器方面。其次,当时农业上的主要劳动力是靠战争掠夺来的大量奴隶,奴隶主强迫  相似文献   

20.
耒耜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文字上的耒二、耒的形制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四、耒耜通行的区域五、耒耜名称的混淆六、古代耕作情况七、牛耕的兴起与末耜的遗存《耒耜考》是徐中舒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研究农具史的重要作品,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原发表于1930年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时过五十年,现在的中青年农史研究者不大容易读到这篇论文,经徐教授同意,特地重新发表,供大家学习、研究。文字经徐老重新校阅,附图遵作者之嘱,由本刊略作调整、加工。全文约二万五千字左右,分两次载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