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鋼钻是四川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已經发现有鼎点金鋼钻(Earias cupreoviridis Wlk.)和翠纹金鋼钻(E.fabia stoll),以前一种占绝对优势。已发現鼎点金鋼钻的寄主植物有4科8属13种。除棉属而外,最重要的寄主为錦葵科中的冬莧菜及蜀葵。一年中鼎点金鋼钻可发生4—5个世代,以蛹茧越冬。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温积为375.3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2.7℃。各代雌虫寿命9.2—15.2天,雄虫9.4—13.6天。平均每雌一生可产卵102—275粒。第1代幼虫主要在5月为害冬莧菜和蜀葵。第2代以后主要为害棉。田间发生的世代重迭,但从棉株上卵和幼虫的数量,可以明显地划出各个世代的高峯时期。雨天多、雨量大对田间虫卵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現蕾早的棉田和生长壮旺的棉田虫害较重。  相似文献   

2.
大灰象虫是福建省柑桔类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福州、閩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少数二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底开始出土活动,取食新梢嫩叶及幼果。4月中旬为发生盛期并开始产卵,产卵期长达69—111天。卵期在4—6月間为7—12天,7—8月間为5—6天。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7月中旬以前孵出的幼虫,当年10月底开始羽化,羽化成虫在蛹室中越冬,翌年春暖出土;7月下旬以后孵出的幼虫,当年职幼虫在土室内越冬,幼虫期长372—400天,直到第二年9—10月間才化蛹、羽化,并以成虫越冬,第三年春暖出土。成虫食性复杂,不同食料植物对其寿命、产卵量、产卵期有很大影响。生活在桃树上成虫寿命最长,产卵数量也最多。防治方法,采取胶环捕杀或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收效很大。药剂方面,可噴射50%敌百虫400倍液或6%可湿性六六六及25%DDT乳剂混合液(1:1:200)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3.
两种捕食螨的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规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长硕螨、大赤螨都喜欢在枝叶茂密的阴湿环境活动,均以捕食桔全爪螨为主,还可捕食锈壁虱、矢尖蚧幼蚧、粉蚧若蚧、幼龄桔蚜、幼龄黑刺粉虱若虫、幼龄凤蝶幼虫。长须螨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在常年施药的果园中仍有一定数量发生。但耐饥力弱。在不给食的情况下。仅能存活2天。大赤螨抗药性差,长期施药的果园数量甚少,但耐饥力强,不给食能存活8.7天。全年中3~12月经常可见长须螨活动,以4~7月、9~11月为盛发期。大赤螨以3~5月、10~12月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4.
5.
 江苏省大元麦种植面积约一千余万亩,尤以南通、扬州、监城、镇江四个专区为多。条纹病历年严重,因此防治条纹病以保证增产,实属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闫香慧 《江西植保》2005,28(2):52-55
本文比较了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 Curtis和大眼隐翅虫Stenus(Stenus,s.str)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相互残杀、抗旱性、耐饥性、捕食量、抗药性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梭毒隐翅虫具有更广泛的生活环境,更强的争夺空间和食物的能力,其抗旱性、捕食量、抗药性均较高,而在耐饥能力上却低于大眼隐翅虫。综合本实验,梭毒隐翅虫在农田中的利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柿樹虽然是亚热带果樹,但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島,北迄河北省長城一带都有柿的栽培,从数量上看,有許多省如河南、河北、山东、陝西、湖北等,柿的栽培都占果樹栽培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番薯(甘薯)黑斑病在國內现已蔓延十几个省份,造成的损失十分驚人,估計每年在貯藏期要毁掉薯塊二十億斤以上,春薯地区,育苗期普遍發生爛床,例如在河北省疫区調查結果,以前未發現黑斑病时候,每味能采8次苗以上,现在由于黑斑病为害的結果,只能采1-3次苗,苗床即已坏掉。  相似文献   

9.
1953—1955年在晋南、北京等地对麦园蜘蛛及麦长腿蜘蛛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明确两种麦蜘蛛一年中:秋季密度最大时期为11月上、中旬。春季密度最大的时期,麦园蜘蛛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麦长腿蜘蛛在5月上旬前后。两种麦蜘蛛均以滞育卵越夏。直至10月中旬,越夏卵始孵化,孵化最盛在11月上旬,此时幼、若虫出现最多,若进行防治可基本上防止以后的猖獗。根据结果分析,估计麦园蜘蛛每年发生2—3代,麦长腿蜘蛛发生3—4代。室内饲育初步观察麦园蜘蛛一世代(从卵到产卵)历时平均约57.8天;麦长腿蜘蛛为32.1天。两种麦蜘蛛都是单性生殖。麦长腿蜘蛛的滞育卵,具多年滞育习性,初步观察有些卵能在土中生活两年。两种麦蜘蛛的分布和猖獗都受湿度的影响,主要猖獗为害地区麦长腿蜘蛛在黄河以北的旱地;麦园蜘蛛在黄淮地区的水浇地或低洼地。耕作栽培对麦蜘蛛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连作对两种麦蜘蛛发生有利;深耕能将卵翻至深土之下,可以减少发生;晚播影响麦蜘蛛孵化后的食料。因此,合理轮作、深耕和适当晚播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化学诱变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日本系统III号小种(JXOIII),获得16株hrp-突变体,其在感病寄主水稻IR26、汕优63上失去致病性和在非寄主烟草上失去过敏反应。所得的hrp-突变体并无黄色素缺失现象。16株hrp-突变体的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酶等胞外酶活性基本与野生型一致。JCM2092、JCM2211、JCM2252和JCM2457这4株hrp-突变体为III型泌出通道突变体,JCM0066等另12株hrp-突变体的超声波破碎液、离心上清液中无激发HR的信号物质存在。细胞组分分析表明,激发烟草HR的信号物质不是LPS而是蛋白类物质。来自JXOIII基因文库hrp基因克隆pUHRX245中的1.1kb SacI-KpnI片段,能够互补hrp-突变体JCM0066和JCM2482,使其恢复在烟草上激发HR的能力,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虫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insectorum)寄生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雌虫和四龄幼虫,此菌在浙江省棉花和黄杨根结线虫上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0.2%和20.5%,是棉花根结线虫天敌真菌区系中的优势种,占77.3%。在25—30℃范围内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好;当外界相对湿度达到75%时,此菌开始生长并产孢,但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95%)。基质pH值的变化对产孢影响不大,在pH5—9范围内,生长均好,但孢子萌发需较严格的pH值,以pH7为最好。此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查彼克培养基对产孢最有利。V.insectonum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在盆栽试验中,用此菌(10~6个孢子/1克土)和南方根结线虫卵(2500粒/盆)接种棉花根围,有71.0—89.1%的雌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12.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体内生化成分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棉花不同抗感黄萎病性品种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在无菌土中体内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相应地高于接菌土中的含量。蕾期抗耐品种平均含量为2.276%,高于感性品种的1.417%,而铃期趋势相反。叶片单宁含量高于根部。在无菌土中,抗耐品种叶片单宁含量平均为3.58%,高于感病品种的3.28%;而在接菌条件下趋势相反。根部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叶部,但两者极显著相关。在无菌土和接菌土中,抗性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耐性品种,而耐性品种又高于感性品种。棉株体内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显著正相关。同工酶谱测定显示,过氧化物酶在抗感品种的无病症叶片中,酶带特征基本一致,叶片显症后表现主酶带区加宽,主酶带数增多,变化趋势与症状严重度正相关。在显症条件下,抗性品种酯酶同工酶活性略强于感性品种;与无症叶相比,显症叶的SOD酶带数由原来的4—6条减少至3—4条,抗性品种的酶带数少于感性品种1—2条。  相似文献   

13.
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沈崇尧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3):220-220,230
棉苗疫菌和棉铃疫菌分别是造成棉花苗期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以往鉴定证明,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是同种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但它们存在一些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不同,因而又将它们划为不同生理小种(籍秀琴等,1982)。本文在收集了10省(市)25株棉铃疫菌和7株棉苗疫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鉴定,着重研究比较了它们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4.
棉田玉米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玉米螟卵量与棉花被害株、被害铃关系的研究以及被害所造成产量损失的调查,根据经济阈值推算出以百株卵量表示的防治指标。玉米螟卵量(x)与被害株数(y)、被害铃数(n)呈正相关,关系式第1代为:y=1.49x-0.22,第2代为:y=3.47x+0.21,第3代为:n=3.25x+1.2。被害株损失青铃数,第1代为4.36±0.55只,第2代为3.41±0.30只。但与受害株相邻的健株铃数多于一般健株。用药一次每亩成本150元,防治效果为70%,推算出的防治指标为:第1代百株卵量2.2~2.8块,第2代0.9~1.1块,第3代3.1块。经多点大田验证,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萎病菌在培养基上能形成微菌核的特性,寻找适于种子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培养基和相应的检查种籽和土壤带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棉蚜(Anhis gossypii Glover)是上海郊区棉花早中期主要害虫之一,但近几年来,很多人改变了对棉蚜为害的看法,有的认为有虫无害,有的认为天敌能控制棉蚜为害,所以可以不进行防治。作者从1977~1981年对棉蚜的为害进行了研究,为综合防治提供正确的防治指标。本试验在小区及大田中进行。结果表明,在1~2张真叶卷叶时,单株减产率为31.02%~51.46%,而在3~4张真叶时为24.80%~42.97%,在大田条件下,不同卷叶株率(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 y=0.7034×-1.4641利用y=0.7034×-1.4641关系式,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棉田主要线虫类群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我省棉田的主要线虫类群有:植物外寄生线虫;小杆目线虫;具有吻针非植物寄生线虫等3种大类群。1985-1987年田间及温室盆栽试验,证明外寄生加洲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aliformicus)可加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tium f.vasinfectum)对棉花的为害程度;小杆目线虫和具有吻针的非植物寄生线虫同棉花枯萎病菌无复合侵染作用。田间防治试验表明,杀线剂通过降低田间寄生线虫的数量,减轻棉花枯萎病的为害,而对棉花枯萎病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