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华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79-179,183
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和危害特点,分析了影响该病发生的因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防治经验,总结出伊川县小麦全蚀病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发生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小麦全蚀病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全蚀病因危害严重,已被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该病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黑麦、燕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小麦全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852年南澳大利亚农民首次发现,1870年被命名为小麦全蚀病。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近年来正向长江流域麦区蔓延。2014年4月,在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小垭子社  相似文献   

4.
王睿 《河北农业》2006,(12):20-2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省属于检疫性病害。该病2002年在邢台市南和县首次发生,2004年隆尧、宁晋、清河、邢台县相继发生,发生面积2000亩,2005年迅速扩展为8个县,发生面积扩大到12.5万亩。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给我区的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
一、主要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6.
简要报道了2014年在阆中市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并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及加强引种监管等综合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鉴定表明,山东省小麦全蚀病地根腐性病害的病原类型主要有: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Oliviervar.triticiJ.Walker]、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V.Hoeven]、麦根腐德斯霉[Drechslerasorkinianum(Sacc.)Subram&Gain]、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与禾谷镰孢霉[FusariumgraminearumScuwabe]等。引起白绢病的齐整小菌核菌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近几年来,一直危害较重,病田率几乎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50%。。在韩店、孙镇等地,纹枯病病株率达50%~60%,减产20%以上。农民普遍采用春季药剂喷雾防治,但效果不理想。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调查、研究,针对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特点,协调应用栽培、施肥、田管等技术措施,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性,忧化种子处理技术,有重点地抓好春季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1.农业措施1.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发现抗根病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据调查:昌乐5号、运辐早、豫麦14、…  相似文献   

9.
小麦全蚀病是蓝田县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经各级植保部门多年来的综合防治,该病在蓝田县的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该文简要介绍了小麦全蚀病在蓝田县的发生规律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蓝田生产实际的较为切实可行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稻水象甲虫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属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2012年在南部县双佛镇初次发现,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市、县植保植检站曾多次亲临指导,加强预测预报,督促防治工作,并设立监测站。2014年在我镇一些抛栽本田始见期为4月28日。该虫的成虫取食稻叶,幼虫危害稻根。一般可导致损失20%~30%,严重  相似文献   

11.
李宇 《河南农业》2009,(12):33-33
一、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中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变黑。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返青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黑色菌丝层。称为“黑脚”,之后颜色逐渐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全面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针对全蚀病菌的致病机理采取了先进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因全蚀病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宁晋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给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针对该病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以根除的特点,连续3a对该县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了解该病的发病症状、规律、影响因素,并在综合防治技术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邵立侠 《河北农业》2009,(10):30-31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害。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主要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一、小麦全蚀病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毁灭性病害,为江苏省补充检疫对象,主要在淮北与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间或粪肥中越夏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播种后,病菌从麦苗根部、幼芽鞘等处侵入,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造成根及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陆续死亡,灌浆阶段出现枯白穗。连作田,在一定时间内逐年加重,至发病高峰年份后,病情则逐年下降,即为"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土壤贫瘠、尤其  相似文献   

16.
付艳丽 《河南农业》2014,(15):35-35
<正>小麦全蚀病是局部地区发生的严重病害,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传播性极强,发病轻的麦田每667m2减产10%~20%,重病麦田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麦田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一般3年左右的时间。此病害发病重,危害大,因此在无病区应注意防止其传入蔓延,在病发区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一、发病症状(一)新发病地块,病株常零星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总结了其发生特点,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防治小麦全蚀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19.
梨树是河南省的主要果树之一。其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防治难度大。为此。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和亍陵县植保植检站在宁陵县实施了梨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安徽省倒春寒常发频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现象,结合安徽省生态气候特点,根据多年大田栽培试验和人工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划分了小麦倒春寒的危害等级,集成了包含品种选择、种子精选、种子处理、灭茬与整地、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灾前防控与灾后减损等小麦倒春寒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安徽小麦实现抗逆、稳产、优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