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牛玉玲 《农村科技》2014,(12):34-35
<正>根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特克斯县2014年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为317公顷,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杨树食叶害虫种类有:杨扇舟蛾、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毒蛾、春尺蠖、杨蓝叶甲,其中杨扇舟蛾、舞毒蛾危害较为严重,其余都是零星混合分布发生。一、杨扇舟蛾1.发生规律杨扇舟蛾在特克斯县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面落叶、树皮裂缝或基部皮下结茧越冬,4月底成虫羽化,6月底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1~2  相似文献   

2.
<正>一、杨黄卷叶螟1、发生特点又名黄翅缀叶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群集树梢,将树梢叶片吃光,一般的喷雾方法很难防治,危害重的杨树食叶害虫,是主要的防治对象。2、防治措施在幼虫期3龄前采用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喷雾或采用氧化乐果、久效磷1∶10倍液打孔注药;灯光诱杀成虫。其他方法参考杨扇舟蛾的防治方法,效果良好。二、杨扇舟蛾1、发生特点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危害面积  相似文献   

3.
张炬红  高宝嘉  刘军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5-11607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扬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杨扇舟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扇舟蛾是湘北平原湖区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年发生5代。主害代第3-4(6-8月),每头幼虫的平均危害量分别达到143.27cm^2和141.42cm^2。人工模拟第3代幼虫的危害状况,受害1次就能对当年材积生长材积生长造成极显影响。经测定分析表明,50%的失叶量为受害的允许临界值,并确定第2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100片叶,第3-4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100片叶。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05-15006
[目的]探讨1.2%苦参碱烟碱乳油对杨扇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从而实现无公害防治。[方法]将1.2%苦参碱烟碱乳油加水稀释为600、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800、1000倍稀释液喷雾后,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9.2%、96.9%、77.6%,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9.1%、96.5%和75.6%,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1.2%苦参碱烟碱乳油的600倍稀释液可以防治杨扇舟蛾幼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杨扇舟蛾对杨树不同叶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及其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杨树枝条的第1、3、5、7叶位叶片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初孵幼虫至化蛹,观测其对杨扇舟蛾幼虫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叶位叶片对杨扇舟蛾幼虫历期(27℃下14 d)、蛹历期(6 d)和产卵前期(17 d)无明显影响,但对存活率曲线、蛹质量和单雌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第3叶位叶片饲养的杨扇舟蛾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较小的蛹重和较低的繁殖力.[结论]试验结果为阐释杨扇舟蛾发生的机理和有效控制杨扇舟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扇舟蛾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扇舟蛾1年中第1代至第2代种群数量保持增加趋势;幼虫3龄期是影响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3龄幼虫期的捕食因子为关键因子,决定系数F^2为0.5588捕食因子(b值)为0.4232。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3WF-14G雾粉机,将苏云金杆菌固体粉剂喷施到8年生6~8m高的杨树纯林内,防治二代杨扇舟蛾2~3龄幼虫,15kg/hm2用药量第10d后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2.5%,证明在黑龙江省利用3WF-14G雾粉机于7、8月份喷施苏云金杆菌粉剂防治杨扇舟蛾低龄幼虫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汪召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48-148,72
杨扇舟蛾在泗县1年发生5代,从4月上旬越冬羽化开始,到10月上旬以蛹越冬结束,在常温下平均历期一代45d、二代34d、三代28d、四代29d、五代31d.杨扇舟蛾初孵幼虫群集危害,三龄后分散啃食叶片,在防治上应注意一代和二代的防治,高效氯氰菊酯、灭幼脲、等药液1:1500-2000倍液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效果能够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杨扇舟蛾是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本文应用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结合开封市林业资源实际情况,从杨扇舟蛾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繁殖可能性、扩散可能性、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危害管理难度6个方面综合评价杨扇舟蛾的危险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二尾舟蛾又名中杨双尾舟蛾、双尾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主要危害杨和柳。是杨树上常见的一种害虫,大发生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幼虫咀食叶片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残存主脉,影响植株生长。该虫1年发生2代,幼虫老熟后在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咬成凹窝,吐丝结成坚实的茧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4.
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气候异常,近几年食叶害虫在杨、榆树纯林中暴发成灾,往往在3-5天内将树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主要发生种类为杨毒蛾、杨扇舟蛾、春尺蠖等。食叶害虫产卵量大,幼虫具群集性,且食量大,极易在短时间内暴发成灾。防治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在1、2龄期治理。优先使用生物农药、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军  耿小雪  程微  刘婧敏  孙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38-11639,11674
[目的]探讨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3种植物次生物质与杨扇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方法]用0.01、0.10和1.00 mg/ml浓度的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处理的杨树叶子分别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测定喂饲后72 h内杨扇舟蛾虫体GSTs的活性。[结果]低浓度的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又略有回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单宁酸的浓度越大,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越低,不存在诱导作用。[结论]为杨扇舟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信都区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两种食叶害虫进行对比,总结了二者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月扇舟蛾(Clostea anastomosis L.)别名银波天社蛾、杨树天社蛾、杨叶夜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是危害杨树的一种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为主。由于分月扇舟蛾繁殖力强,幼虫食量大,容易爆发成灾,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面积杨树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是我国林区常发生的一种虫害。东北地区的阔叶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较为常见。主要危害杨、柳以及白桦等树木。  相似文献   

18.
<正>正定县有林地面积为0.2万hm2,主栽树种为速生杨。大面积的人工林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加之今年气候适宜,杨树食叶性害虫的发生较往年呈上升趋势,个别林地发生较重。危害杨树的食叶性害虫主要为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杨扇、杨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幼虫取食杨树、柳树叶片,常把树叶吃光,形成"无烟的森林火灾",降低树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不同浓度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表明,喷施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2 000倍液、2 500倍液防治杨扇舟蛾幼虫,12 d后矫正死亡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8.9%、86.8%、84.4%;而喷施3 000倍液,12 d后矫正死亡率也达到最高,但仅为68.8%。因此,生产上宜采用1 500~2 500倍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危害意大利214杨的主要食叶害虫. 为了研究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对意大利214杨高光谱特征的影响,并为遥感监测意大利214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提供基础光谱数据,该文于2003年5—8月以6年生意大利214杨为材料,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落叶率为48%时,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区冠层、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及相应的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氮量和含水率等),应用微分光谱及数理统计中的t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意大利214杨受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后,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均变小,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具有“双峰"现象;冠层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能力,敏感波段为449.1~466.1 nm、798.6~801.4 nm和826.8~833.9 nm;冠层和叶片的红边(REP)均呈“蓝移"现象,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变小;冠层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19.3和725.0 nm,叶片试验和对照的REP分别为709.4和719.3 nm. 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危害意大利214杨后,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