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2.
金翅雀繁殖习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拴柱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2-313,317
2010—2011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管头林场对6窝金翅雀的繁殖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金翅雀在该区低山灌丛和河流村庄带的种群数量最高,在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疏林带最少。总体来讲,金翅雀在该区3月种群平均遇见率为2.3只/km,9月后为4.0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73.9%。金翅雀在该区的最早求偶期为4月上旬,最早营巢期为4月19日,营巢期8~9 d,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密度在林场机关周围居民区植被环境下最高,为1.0个/hm2,巢密度最小的是靠近河流村庄的低山灌丛带环境,为0.3个/hm2。最早产卵于4月26日,日产1枚,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6窝26枚卵中未受精卵占11.6%,平均孵化率为88.5%,平均离巢率96.6%。  相似文献   

3.
2015年2月—2019年8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河南新乡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陈桥湿地青头潜鸭繁殖生态因子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青头潜鸭求偶行为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旬繁殖配对基本结束。交配行为罕见,为水上交配、持续5~8 s。巢址选择基本要素为水中孤岛(沙洲),密生芦苇丛、香蒲,巢位高出水面50~100 cm,水质透明度较高,人为干扰度较低;该区域青头潜鸭巢位独立,未监测到相邻巢位。产卵:青头潜鸭5月初开始产卵,日产卵1枚,卵亚白色或淡黄色,无斑点。统计繁殖巢窝卵数(N=7),共计69枚,巢均9.86枚;其中寄生卵6枚,巢均0.86枚。卵(N=30)长径均长50.8 mm,卵短径均长36.9 mm,卵均重40.5 g。监测7个繁殖巢,完成繁殖4巢29枚,未孵化3枚,孵出幼鸟26只,孵化率89.66%。其余3巢被黄鼬、褐家鼠破坏2巢,不明原因弃巢1个。监测7巢产卵共计69枚,孵化率为37.68%。青头潜鸭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莲、香蒲、慈菇等挺水植物的嫩叶,金鱼藻、菹草、茨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着在茎叶上的水生动物、昆虫等。  相似文献   

4.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5.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在云南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记述其巢和卵的特征。共记录到34个巢,其中营巢于昆明小檗灌丛中24个,在柳杉小树中营巢8个。对巢址的海拔、坡度等15项数字型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红头长尾山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隐蔽因子、地形因子、安全因子、食物因子和营巢树因子;研究地红头长尾山雀巢开口方向多为偏东方向,占76.0%。  相似文献   

6.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态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4—1990年的考察结果,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数量为59—62只,其中繁殖的有14—15对;没繁殖的有9—10对;一年龄幼鹤13—14只。1987—1990年间,共调查了20个巢,产卵40枚,出雏36只。而同期的秋季考察中共记录了本区繁殖家族14对,共存活13只幼雏。每个家族平均0.93只幼鹤。本区适宜生存的面积仅150平方公里,经7年调查最大容纳量(K值)稳定在60只左右,平均每只占区2.4—2.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通过对息烽县1986-2008年23年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解剖褐家鼠标本2 672只,其中,雌鼠1 442只,雄鼠1 230只,全年均可繁殖,每年3-11月为主要繁殖期,3月-5月、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12月至翌年1月出现繁殖低谷期.种群性比(♀/♂)为1.17,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1.17±11.68)%,平均胎仔数(6.59±0.27)只,平均繁殖指数1.01±0.39,雄鼠睾九平均下降率为(79.53±5.73)%.可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害鼠的繁殖特征、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灾变规律,对云霄县下河乡四坂村2015年农区害鼠情况进行调查及监测,结果发现:全年共捕获害鼠144只,总密度为2.94%,其中:褐家鼠有73只,占49.65%,为优势鼠种;黄毛鼠54只,占38.30%;黄胸鼠17只,占12.06%.根据鼠密度消长规律,提出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腰燕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方法]2007~2009年的5~8月,采用逐户走访的方法对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金腰燕的巢址选择和营巢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燕巢的口径、巢高、巢宽及巢径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在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共发现完整金腰燕巢172个,其中新巢58个,旧巢112个,破巢21个,巢离地面高度一般为3.0~15.0m,其中距地面3.0m处巢最多,占巢总数的87.3%;治山林厂金腰燕巢数最多,平安村金腰燕巢数最少;金腰燕巢具有1个出口,且出口朝东的巢数量最多。[结论]金腰燕多栖息于山地村落,喜欢在有檐的建筑物上营巢,且营巢高度一般为距地面3.0m。  相似文献   

10.
郭瑞萍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267-268,275
2011—2013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虎纹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虎纹伯劳在该区为夏候鸟,最早4月23日迁来.最晚9月27日迁走,居留期为147~155d。迁来初期,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虎纹伯劳多转移向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O.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千米遇见只数0.18只,3年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2繁殖前(5月)每千米遇见只数为O-33只,繁殖后(9月)每千米遇见只数0.5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只数增长76%。繁殖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上旬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d,窝卵数4~6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6d,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4~16d,平均孵化率为89.7%,平均成活率为89.2%.繁殖力2.2只,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种类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广泛分布德国黄胡蜂的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利用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北疆各地共124个采集点进行野外调查;在新疆大学校园和昌吉农业示范区建立固定的观察点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德国黄胡蜂广泛分布于北疆海拔450~1 600 rn阔叶林带、农田、和人类的生活区,最适海拔为500 ~900 m的区域;对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每年4~10月多在地下筑多层纸质巢;肉食性兼嗜食甜食,攻击性较强;日常行为包括捕食、取水、筑巢,最佳活动温度20~30℃;蜂后繁殖力强,1只蜂巢中成虫最多可达数千只,性别从春季至秋季按“完全雌性—雌雄混合—雄性居多”的规律演变;以交配后的蜂后越冬至来年4月,重新建巢并繁殖产生新的种群;[结论]德国黄胡蜂种群多、数量大,在北疆的分布区域与人类的生活区域重叠,因而在北疆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胡蜂之一,可通过定期在城市防除、在农、林区予以警示保护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02—2015年,采用同步调查法对鄱阳湖区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越冬种群数量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反嘴鹬越冬种群,年平均数量为(16684±14653)只,2004年、2005年、2013年种群数量均超过目前其全球数量的10%,2004年冬季鄱阳湖区越冬反嘴鹬数量达到最大值,为47520只。鄱阳湖区共有70个湖泊记录到反嘴鹬,其中反嘴鹬种群数量达到全球1%以上的湖泊有20个。每年冬季鄱阳湖区反嘴鹬集中分布在常湖、蚌湖、花庙湖和下坝湖,而反嘴鹬利用频次最高的是大湖池,每年反嘴鹬的越冬数量为(1819±1593)只。各湖泊中反嘴鹬的年平均数量与利用频次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反嘴鹬在鄱阳湖越冬的主要湖泊,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反嘴鹬种群占鄱阳湖区越冬总数量的(75.3±26.0)%,但仍有很多重要的湖泊没有被纳入到保护区范围。反嘴鹬对保护区内湖泊的利用频次与保护区外湖泊的利用频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保护区内反嘴鹬的种群数量显著大于保护区外。  相似文献   

13.
对云龙湖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的筑巢、产卵、孵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黄苇鳽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黄苇鳽的筑巢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巢用水烛叶织,并营建于水烛丛中上部;巢底距离水面1.16±0.29 m,巢-岸距离10.7±3.87 m,巢-敞水区距离2.25±1.01 m;同域巢间距平均为37.5 m;巢深4.0±0.9 cm,巢内面积161.1±48.1 cm~2;窝卵数4.6±0.9个,卵体积6.75±0.51 cm~3,卵重9.41±0.73 g;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窝卵数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不显著,窝总卵重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也不显著;孵化期为15~18 d,孵化率约为82%;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翅长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采用路线调查方法,结合访问调查及繁育情况重点补充调查,于2011年2月~6月,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地点进行调查.在布设的37条样带185次路线调查中,共发现黑颈长尾雉52群次165只,同时发现巢穴2窝.通过调查,得知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在该区域有82群259只,平均分布密度为1.6只/km2,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南华片区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的资源本底及在该区域中的繁殖情况.同时,结合保护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嘎亥图开展了放牧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繁殖影响的研究,分析了围栏区与非围栏区栗斑腹鹀的繁殖生境选择和繁殖功效。研究共发现89巢和202枚卵,其中围栏区含有卵的巢为30个(33.70%);成功出飞的巢为4巢(4.49%);总卵119枚(58.91%);出雏34只(16.83%);成功出飞雏鸟15只(7.43%)。非围栏区含有卵的巢为25个(28.09%);成功出飞巢为1巢(1.12%);总卵83枚(41.09%);出雏24只(11.88%);成功出飞雏鸟4只(1.98%)。繁殖大生境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区与非围栏区的西伯利亚山杏密度、贝加尔针茅高度、枯草密度、青草密度、裸地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西伯利亚山杏高度和贝加尔针茅密度存在显著差异,青草的均高、植物种类和腐蚀草厚度无显著差异。此外,斑块的平均面积为(82.63±72.98)hm2,斑块内的栗斑腹鹀为(9.67±9.79)只,斑块内牧群的数量与栗斑腹鹀种群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牧群数量越多,栗斑腹鹀的种群密度越小。  相似文献   

16.
潘红星  刘杰  涂朝勇  李容  朱东阳  刘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86-3387,3402
2009年11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雏鳳山及周边环境冬春两季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实体4 073只次,其中冬季2 003只次,春季2 070只次。结果表明,白颊在调查区均有分布,乔灌林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河道,其遇见率为37.167只次/(h.km),河道遇见率为12.615只次/(h.km),其他区域遇见率约为12.667~17.308只次/(h.km);春季数量略高于冬季,与生存和繁殖相关资源条件(食物、水分、隐蔽条件)较优越的生境其分布数量明显较多,干扰较大的公路沿线绿化林地有相当大的数量。最后,对此次调查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及其数量分布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城市及近郊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的1~12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珠颈斑鸠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在该区珠颈斑鸠年繁殖1次,巢多营建于小树枝杈、或岩石洞穴中,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2枚,卵重平均15.67(15.0~16.4)g。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8d,孵化率100%,离巢率87.5%,巢内育雏17~19d,种群密度为15.79只/km。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概况,制定合理的保育策略,笔者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兰科植物保护紧迫性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致濒危原因,并筛选出重点保护物种。结果表明:在调查到的81属230种兰科植物中,需优先监测保护的物种共98种,筛选出排名前10物种共12种(其中3种并列第10);狭域物种共14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09 %;极危种7种、濒危种26种、易危种48种,合计占已调查种数的35.22 %;受威胁兰科植物148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4.35 %;共筛选出17个兰科植物热点分布区。研究区域内的兰科物种多样性较早年研究数量增多,生境破坏对兰科植物影响最大。本研究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了优先保护监测区域,利用较少的资源保护更多的物种,对制定合理、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本底资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假韶子在三亚的分布现状与生境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极小种群海南假韶子野生种群的植株进行调查.[结果]海南假韶子集中零星分布于落笔洞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估植株成熟个体数低于100株,在水平分布上不连续,呈聚集分布,分布较为狭窄.以种子萌发和气生根根萌的方式繁殖,但林下幼苗数量较少,幼苗自然更新不良,种群生境人为干扰严重.[结论]生境的破碎化与海南假韶子自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是影响种群更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