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探讨河北北部山区猪舍不同围护结构的夏季隔热效果,通过检测3个时间段(早上6:00—9:00,中午12:00—15:00,晚上17:00—20:00)不同墙体结构育肥猪舍的墙体内表面温度以及舍内外温湿度的连续变化,以期寻找隔热效果好的围护材料。其中舍Ⅰ为单层彩钢板屋顶+24 mm清水砖墙+3 cm泡沫保温板,舍Ⅱ为单层彩钢板屋顶+24 mm清水砖墙。结果显示:舍Ⅰ和舍Ⅱ的温湿度连续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温度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变化规律,舍内最高温度均超过育肥猪对高温的限制要求;而相对湿度表现为中午低、早晚高的规律。早上舍Ⅰ和舍Ⅱ温度分别比舍外高4. 74和5. 52℃,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 01);中午和晚上2种猪舍的温湿度之间以及各舍的内外温度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 05)。另外,2种猪舍的墙体内表面温度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2:00—18:00温度最高,6:00—7:00温度最低,舍Ⅰ四面墙体的内表面最高温度明显低于舍Ⅱ,但均未超过围护结构夏季隔热计算温度最高值36. 3℃,符合猪舍墙体的夏季隔热设计要求。结果表明:"保温板+砖墙"结构的夏季隔热性能好于没有保温板的砖墙,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北北部地区猪舍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不同建筑结构屋顶的奶牛舍夏季隔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彩钢屋顶奶牛舍存在热应激严重等问题,本研究对单彩钢屋顶进行外表面铺设反光膜的改进,以解决实际生产中单彩钢屋顶隔热性能差的难题。试验于2020年夏季(7—8月)比较了3类不同建筑结构屋顶(单彩钢、聚苯乙烯泡沫夹芯彩钢复合板、单彩钢+反光膜)的奶牛舍,奶牛产奶量为(30.44±3.44) kg,对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屋顶、料道、承重柱等)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外围护表面温度与舍内环境温度的相关性。每周连续检测3 d,每天选择早(06:00—07:00)、午(12:00—13:00)和晚(18:00—19:00)3个时间段,试验期56d。结果表明:(1)与单彩钢舍相比,反光膜舍各围护表面温度于中午时段明显降低,尤其屋顶内表面温度降低了10.48℃(P<0.01),但各时段(早、午和晚)反光膜舍与复合板舍各围护温度未表现显著差异(早晨屋顶温度除外);从围护结构温度的空间变化分析,反光膜舍的阳坡和阴坡屋顶温度与复合板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低于单彩钢舍,且反光膜舍的阳侧和阴侧料道表面温度也显著低于单彩钢舍;(2)反光膜舍和复合板舍的环境温度(Ta)于12:30—16:30较单...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不同建筑类型羊舍环境参数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择3种建筑类型羊舍(有窗封闭舍、半开放舍和棚舍),对羊舍温度、二氧化碳(CO2)、氨气(NH3)、风速和光照进行定点定时检测,分析冬夏季节河北省不同建筑类型的羊舍环境,为标准化羊舍的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季不同类型羊舍的温度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窗舍最高,棚舍最低(早-4.13℃),有窗舍均温分别比棚舍和半开放舍高4.26和2.95℃,夏季不同舍温度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早、午和晚分别达25.12、32.48和29.71℃,热应激明显;从有害气体结果可以看出,羊舍CO2含量分别为411.0~995.2 mg/m^3(夏)和402.9~2336.8 mg/m^3(冬),两季CO2日均含量有窗舍均最高,棚舍最低,不同舍CO2日均含量差异显著(P<0.01),有窗舍冬季早上含量高达2336.8 mg/m^3,已超国标。另外,所有羊舍未检测出NH 3。从风速结果可以看出,两季风速分别为0.06~0.36 m/s(夏)和0.03~0.26 m/s(冬),两季有窗舍的风速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舍(P<0.01)。从光照强度来看,棚舍光照强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类舍(P<0.01),均符合国标。可见,冬季有窗羊舍虽然温度较高,但空气质量差,CO2含量超标,应加强通风换气,兼顾保温;夏季不管哪种类型舍,均应隔热降温以缓解热应激。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季节环境因素和围护结构类型对兔舍内热环境以及长毛兔生产性能、行为表现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确定长毛兔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和嵊州地区兔舍适宜的围护结构类型。试验选取2栋不同围护结构的兔舍,舍1的墙体上1/3为60 mm厚聚苯乙烯复合彩钢板,下2/3为200 mm厚砖墙,屋顶为60 mm厚聚苯乙烯复合彩钢板;舍2墙体为200 mm厚砖墙、屋顶为100 mm厚草泥瓦。每栋舍四季均选择13只饲养在中层兔笼内的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长毛兔种兔,用于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夏季高温高湿,长毛兔采食及产毛量降低(P<0.05),耳缘和直肠温度、兔毛皮质酮(CORT)浓度、血清CORT、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和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P<0.05),长毛兔热应激严重;舍2夏季舍内温度低于舍1(P<0.05),兔采食量和产毛量高于舍1(P<0.05),饮水量、耳缘和直肠温度、兔毛CORT浓度和血清CAT活性低于舍1(P<0.05),兔热应激程度较轻;环境温度在16.0~25.5℃时,长毛兔耳缘和直肠温度相对稳定;嵊州地区春季...  相似文献   

5.
猪舍不同围护结构夏季隔热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夏季隔热效果较好的猪舍围护结构类型,对不同墙体、屋顶结构类型猪舍的东墙、屋顶、吊顶内表面温度、舍内外温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黏土瓦屋顶+聚苯板吊顶的猪舍和彩钢夹芯板屋顶+聚苯板吊顶猪舍的吊顶内表面温度最高值分别为33.6℃和36.2℃;黏土瓦屋顶上覆盖彩钢夹芯板猪舍和黏土瓦屋顶猪舍内表面温度最高值分别为33.5℃和40.9℃。黏土瓦屋顶+聚苯板吊顶、黏土瓦屋顶上覆盖彩钢夹芯板猪舍屋顶隔热设计符合要求。240mm厚黏土砖墙50mm聚苯板、240mm厚黏土砖墙、370mm厚黏土砖墙+70mm挤塑板、370mm厚黏土砖墙东墙内表面温度最高值分别为32.7℃、32.3℃、32.1℃和32.7℃,四种墙体均符合猪舍东墙夏季隔热设计要求。四种猪舍围护结构类型中,370mm厚黏土砖墙+70mm厚挤塑板墙体、瓦屋顶上覆盖彩钢夹芯板屋顶猪舍隔热效果最好。试验结果可为北京市规模化猪舍建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屋顶隔热奶牛舍内的温热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芜湖市三山奶牛场,测定了舍内气温、湿度及钟楼内侧和屋顶内、外表面温度。春季舍内空气温度14:00时最高为20.3℃,屋面外表面温度达到40℃以上,比屋面内表面温度高约20℃;全天湿度范围在80.8%~86.1%。夏季屋顶隔热层的热阻实测值(0.1589 m2.K.h/kJ)为设计热阻(0.2344 m2.K.h/kJ)的67.79%,舍内温度与屋顶内表面辐射热强度呈正相关,屋顶辐射热每增加1 mW/m2(屋顶内表面温度上升0.4℃),舍内空气温度就升高0.21℃。经测算屋顶高4 m以上可减缓太阳辐射对舍温的影响,应因地制宜选择畜舍类型、屋顶高度与隔热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监测1天中3个不同时间段(6—9时、12—15时、17—20时)不同围护结构的育肥猪舍墙体内表面温度及实时监测舍内外温湿度变化,研究冀北寒区猪舍不同围护结构墙体的冬季保温效果,以期找到保温效果优良的围护材料。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的墙体在对照组(单层彩钢板屋顶、24 cm清水砖墙)墙体结构基础上增设3 cm泡沫保温板。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温湿度连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温度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变化规律,除晚上外,试验组温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全天大部分时间的猪舍内温度适宜育肥猪所需的温度范围(13~21℃);舍内相对湿度均表现为中午低、早晚高,试验组猪舍的相对湿度平均每天有12~18 h超过75%,对照组相对湿度平均每天有16~20 h超过84.7%。此外,2种猪舍的墙体内表面温度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6—7时的温度最低,试验组的4面墙体的内表面最高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保温板+砖墙"的冬季保温性能优于无保温板的砖墙,需要注意猪舍内早晚通风除湿。本研究可为冀北寒区猪舍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河北省规模化羊场冬季羊舍外围护内表面温度的分布规律.选择规模化羊场的6栋羊舍,采用定点定时的检测方法,分别于早、午、晚对各舍外围护内表面(屋顶2个坡、墙4个侧面和地面料道两侧)温度及舍内温湿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舍内环境温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r=0.94),回归方程为y...  相似文献   

9.
不同建筑材料猪舍围护结构的夏季隔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夏季隔热效果良好的猪舍围护结构材料,对北京市某猪场的猪舍和部分附属用房的吊顶、东墙和西墙内表面温度、舍内、舍外温度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彩钢夹芯板屋顶+单层彩钢板吊顶、平面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石膏板吊顶和彩钢夹芯板屋顶+PVC吊顶的内表面温度的最高值分别为35.3℃、32.8℃和31.2℃;24砖墙+外保温(5cm厚岩棉)东墙、24砖墙东墙和空心水泥板(10cm)+单层彩钢板(空气层17cm)东墙的内表面温度最高值分别为30.1℃、30.7℃和36.0℃;24砖墙+外保温(5cm厚岩棉)西墙、24砖墙西墙、空心水泥板(10cm)单层彩钢板(空气层17cm)西墙和单层彩钢板西墙数值分别30.2℃、31.1℃、38.8℃和44.7℃;24砖墙+外保温(5cm厚岩棉)+彩钢夹芯板屋顶+单层彩钢板吊顶和24砖墙+彩钢夹芯板屋顶+单层彩钢板吊顶的舍内温度最高值分别为35.5℃和36.0℃。在北京地区,24砖墙+外保温(5cm厚岩棉)+彩钢夹芯板屋顶+单层彩钢板吊顶和24砖墙+彩钢夹芯板屋顶+单层彩钢板吊顶的建筑形式都能起到一定的夏季隔热的作用,符合夏季猪舍隔热设计要求,两种建筑形式内的夏季最高温度均超过各阶段猪的高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河北省夏季不同地区规模化羊场气载细菌的日变化和区域性变化。选择3个区域(燕山丘陵、太行山区和平原地区)10个规模化羊场(14个舍),采用定点采样和培养计数法,对夏季各羊舍及其运动场的细菌数量进行3 d连续检测。结果:羊舍和运动场细菌数量表现为中午低、早或晚高的变化规律,早、中、晚不同地区羊舍的细菌数量分别为6.23×10^3~9.78×10^3、5.05×10^3~6.56×10^3和6.05×10^3~7.51×10^3 cfu/m^3,其中太行山区羊舍细菌在3个时间段间达显著差异(P<0.05)。从区域性分布看,太行山区羊舍细菌数量高于其他2个地区,燕山、太行和平原3个地区羊舍细菌平均数量分别达6.76×10^3、7.79×10^3和6.01×10^3 cfu/m^3;羊舍与运动场比较,虽然太行山区和平原地区羊舍细菌与运动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太行山区羊舍及其运动场的细菌数量有增加趋势(P=0.05,P=0.07),而燕山丘陵50%的羊舍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运动场(P<0.05)。另外,比较4类羊(妊娠、母带仔、育成和育肥)舍细菌得出,妊娠舍细菌平均数量最高(7.10×10^3 cfu/m^3),育肥舍或带仔母羊舍细菌数量最低(5.54×10^3 cfu/m^3,5.55×10^3 cfu/m^3)。该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羊场的羊舍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并改善河北省羊场标准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对河北省农区、太行山区及燕山山区等地的规模化羊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从羊场的总平面布局、羊舍建筑设计(建筑形式、外围护结构及建材)及生产配套设施(饲喂、饮水和粪污处理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地羊场的建筑形式和屋顶、墙体、地面等外围护结构及建材差异明显,羊舍的保温隔热效果难以保障,而且生产配套设施相对落后,饮水和饲喂设施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甚至有些羊场缺乏粪污处理设施,说明河北省羊场建筑结构及设施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内外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对夏季和冬季肉牛舍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夏季各地区牛舍中不同检测高度的细菌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冬季3种密闭式牛舍内,1.2m高的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0.6m(P<0.05),分别达到98.2CFU/m3和68.3CFU/m3;夏冬两季不同建筑类型的牛舍内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P<0.05),且冬季密闭式牛舍内细菌数量达到75.5×103~88.1×103 CFU/m3,是舍外的2.6~9.6倍,远远超过夏季(83.2×103 CFU/m3)。该研究为肉牛舍的设计和牛舍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测定我国中原地区封闭式羊舍的环境指标和相关参数,进而对羊舍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试验采用梅花式采样法,测定了冬季和春季连续5 d内羊舍环境参数以及不同漏缝地板羊舍(竹制地板和水泥地板)、不同饲养阶段羊舍(育肥羊和基础母羊舍)的NH_3浓度和CO_2浓度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冬季羊舍内温度、湿度、NH_3和CO_2浓度均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春季羊舍内NH_3浓度从早到晚逐渐升高,冬季只在早上较高,春季和冬季羊舍内CO_2浓度均在晚上较高;不同漏缝地板羊舍中NH_3浓度差异显著(P0.05),CO_2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育肥羊舍与基础母羊舍NH_3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CO_2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春季水泥漏缝地板具有最适宜的羊舍小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4.
江波涛  李莉 《兽医导刊》2016,(20):221-222
彩钢和砖混结构肉牛舍是我国目前北方最典型的牛舍建筑方式,本试验从测试结果发现,两种育肥牛场牛舍的空气温度都未达到育肥牛适宜温度的要求(3~20℃),主要原因是牛舍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不够.四个肉牛舍的空气平均温度分别为2.3℃、1.0℃、-0.6℃和-11.2℃,屋顶或墙壁设置保温材料的AⅠ、AⅡ、BⅠ型舍的空气温度和内表面平均温度比外围护结构没有保温层的BⅡ型舍的都高.说明设置保温材料牛舍的气温比未设置保温材料牛舍的要高,要采用挤塑板作为保温材料时,其保温隔热效果比苯板更好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评价河北省三大区域(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羊场夏季绵羊的热应激程度,并分析温热环境参数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羊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择3个区域12个规模化羊场,自动检测并记录夏季羊舍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2个月,同时检测各场绵羊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结果表明,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的羊舍日均温度分别达24.3、28.5和28.7℃,温湿指数(THI)分别达72.40、79.91和79.47,冀北燕山区域绵羊正遭受轻度热应激,而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地区的绵羊遭受中度甚至重度热应激,可见,夏季河北省舍饲绵羊的热应激防控需要引起关注,加强夏季的防暑降温措施刻不容缓。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看,3个区域绵羊的直肠温度范围为39.1~39.8℃,呼吸频率为42~114次·min~(-1),直肠温度与环境温度、THI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相对湿度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r=0.60);呼吸频率与环境温度、THI之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4;P0.01,r=0.87),与相对湿度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此,通过羊舍温湿参数和THI的测定可以推断绵羊的个体生理状况,对实际生产中舍饲羊热应激的预防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冬季规模化羊场舍内及运动场空气中细菌含量,试验选择河北省不同地区的6个规模化羊场,对羊舍内及运动场的细菌进行连续3 d定时、定点的采集,采集后的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采用菌落计数法对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进行检测,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细菌含量、不同羊舍和运动场细菌含量、不同生理阶段羊舍的细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区总体细菌含量高于平原地区,且山区中午细菌含量较早晨和晚上高,而平原恰好相反;舍内、外细菌含量范围为1.02×10~3~9.64×10~3cfu/m~3,舍内细菌含量高于舍外细菌含量(场3带仔舍除外),且部分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比4种不同生理阶段羊舍细菌含量,育成舍细菌含量为6.00×10~3 cfu/m~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舍,带仔舍和妊娠舍与育肥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羊舍细菌含量不仅受羊舍建筑类型的影响,而且还与羊的生理阶段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高寒地区半放牧饲养方式下环境因素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定锡林浩特市某羊场(试验羊场母羊采取一年一产繁殖模式,每年9,10月份进行人工授精,次年2,3月份产羔,羔羊于3月龄断奶)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2018年9月份—2020年6月份有窗式羊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月均温度、月均相对湿度、月均风速、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风冷指数(wind chill index, WCI)]及3个批次母羊的繁殖性能数据(包括受胎率、产羔率及所产羔羊的初生均重、断奶成活率),分析试验期间羊舍内外环境因素间及羊舍内外环境因素与母羊繁殖性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试验羊舍内外月均温度表现并不一致,每年1月份羊舍内外月均温度最低,舍外温度可达-20.69℃,1月份舍内外温度差在5.13~13.29℃之间,且均差异显著(P<0.05);每年6月份时试验羊舍内外月均温度最高,舍外温度最高为24.06℃,舍内温度为18.58℃;每年不同月份试验羊舍内外月均相对湿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1,2,12月份较高、其他月份较低的...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南方地区发酵床奶牛舍四个季节舍内环境卫生指标。主要测定了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噪音、细菌密度、氨气浓度和温湿度指数等指标并分析了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度在四季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高达32.43℃,冬季低至1.53℃;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温湿度指数(THI)在四季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和冬季的噪音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P<0.05);春季和秋季的细菌密度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P<0.05);夏季氨气浓度为3.92 mg/m^3,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P<0.05)。相关分析表明,一年中,牛舍温度与THI呈正高度相关关系(P<0.01),其余指标间相关性不高(|r|<0.70)或不相关(P>0.05)。另外,季节内的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冬季的温度和THI间皆呈正相关(P<0.01),冬季的温度与细菌密度呈正相关(P<0.05);春季的THI、噪音和细菌密度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秋季的氨气浓度与噪音高度也呈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南方地区发酵床奶牛舍内,四季的环境卫生指标均达到了卫生标准,但夏季THI较高为85.36,奶牛易处于中度热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9.
冀北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冬季环境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冬季舍内外环境质量状况,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改造及环境改善提供借鉴.选择冀北寒区3种典型建筑类型奶牛舍(高举架、纵跨大、封闭性差的有窗舍A,低举架、纵跨小、封闭性好的有窗舍B,高举架、纵跨大、封闭性一般的有窗舍C),检测各舍内外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围护结构(墙壁、地面、屋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评价河北省三大区域(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羊场夏季绵羊的热应激程度,并分析温热环境参数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羊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选择3个区域12个规模化羊场,自动检测并记录夏季羊舍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2个月,同时检测各场绵羊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结果表明,冀北燕山、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的羊舍日均温度分别达24.3、28.5和28.7℃,温湿指数(THI)分别达72.40、79.91和79.47,冀北燕山区域绵羊正遭受轻度热应激,而太行山区和冀中南平原地区的绵羊遭受中度甚至重度热应激,可见,夏季河北省舍饲绵羊的热应激防控需要引起关注,加强夏季的防暑降温措施刻不容缓。从绵羊个体生理指标看,3个区域绵羊的直肠温度范围为39.1~39.8℃,呼吸频率为42~114次·min-1,直肠温度与环境温度、THI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与相对湿度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r=0.60);呼吸频率与环境温度、THI之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4;P<0.01,r=0.87),与相对湿度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此,通过羊舍温湿参数和THI的测定可以推断绵羊的个体生理状况,对实际生产中舍饲羊热应激的预防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