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扰素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用灭活流感病毒与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孵育,在培养液中发现一种可溶性的物质,能干扰流感及其它病毒在新鲜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他们称此物质为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正>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由英国科学家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时发现的一种可溶物质,经研究发现,该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繁殖。IFN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研究证明,在人和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体中都有IFN类似物质的存在,并且人和鼠、犬、鸡、牛、猪、山羊、马等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的免疫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7年,英国科学家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能够干扰病毒繁殖的物质,称之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IFN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免疫活性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现在人们认为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  相似文献   

4.
<正>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功能而得名[1]。目前,按照国际标准可将干扰素分为三类:以α干扰素(IFN-α)和β干扰素(IFN-β)为代表的Ⅰ类干扰素;以γ干扰素(IFN-γ)为代表的Ⅱ类干扰素;以IFN-λ为代表的Ⅲ类干扰素。猪干扰素是被最早研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mann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它是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这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能够干扰病毒的繁殖,称之为干扰素。干扰素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其抗病毒活性为其唯一特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IFN除了具有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丹  史同瑞  王岩  刘宇 《猪业科学》2010,27(12):88-89
1957年,英国科学家Isaacs和Lindenn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能够干扰病毒繁殖的物质,称其为干扰素(IFN).  相似文献   

7.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是细胞受到诱导剂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免疫调节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英国科学家Alick lssacs和Lean lindenmann于18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液研究流感病毒干扰时发现的,这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能够干扰病毒的繁殖,称之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1],作用于其它细胞时能干扰感染病毒的复制,因而将其命名为IFN。干扰素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调节机  相似文献   

9.
<正>1957年,英国病毒学家A.Isaacs和瑞士微生物学家J.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感染现象时发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能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IFN)[1]。干扰素是一类能诱导人及动物细胞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的类激素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以及广谱、高效和非特异性等特点。目前,在医学领域干  相似文献   

10.
正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的,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一种能作用于其他细胞并干扰病毒复制的因子,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的新家族--IFN-λs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λ(IFN-λ)家族是干扰素的一个新家族,不同于Ⅰ型IFN和Ⅱ型IFN,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又称IL-29、IL-28A和IL-28B)。IFN-λs的信号转导机制类似于IFN-α,两者都是通过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活化Jak-STAT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病毒、抗细胞增殖等生物学作用。所不同的是IFN-λs是通过诱导其独特的Ⅱ型细胞因子受体CRF2-12/IFNLR1/IL-28Rα和CRF2-4/IL-10Rβ异二聚体化。IFN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基因工程产品,IFN-α/β在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IFN-λs与Ⅰ型IFN有着几乎相同的功能,是否具有独特功能,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3.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是细胞受到诱导剂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免疫调节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英国科学家Alicklssacs和Leanlindenmann于18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液研究流感病毒干扰时发现的,这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能够干扰病毒的繁殖,称之为干扰素(Interferon熏IFN)。近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的研究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热点。1994年Sekllick等克隆鸡胚成纤维细胞IFN基因。1997年Lambrecht等根据Sekllick发表的IFN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到丝裂源刺激的鸡脾淋巴…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十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1957年,Isaaes和Lindenmann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时能干扰感染病毒的复制,因而将其命名为干扰素。自干扰素发现以来,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试验,发现除了抗病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saacs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综述了干扰素的基本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以及体外重组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综述了干扰素的种类、基本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规定,在生产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活疫苗时,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和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工艺生产成品。由于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早死胚多,而且工艺比较繁琐,所以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多采用尿囊腔接种方法,但尿囊腔接种后病毒繁殖时间要比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后延长1~2 d,增加了孵化成本,而且绒毛尿囊膜病变(增厚、水肿等)也不如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后产生的病变严重(膜重)。为此,借鉴了鸡痘鹌鹑化弱毒活疫苗的新生产工艺———鸡胚绒毛尿囊膜渗透法[1],并将此方法用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两位学者在研究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时,意外地发现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能干扰流感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组织中的繁殖,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随后,经大量的研究,人们对干扰素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一般认为,干扰素是自身产生的一种抵御外来病毒入侵、维持机体或细胞功能自我稳定的防御性物质.在病毒病和肿瘤的防治方面,干扰素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生物制剂.因此,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 ( Interference,IFN)是由培养的细胞或动物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 1 95 7年 Isaccs和 Linden-mann在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 ,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中首先发现了干扰素。此后 40年 ,IFN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1 963年 L ampson等纯化了干扰素 ,证明其是分子量为 2 0~ 34KD的蛋白质。研究表明 ,干扰素可抑制被病毒感染细胞中蛋白质、DNA的合成 ;活化自然杀伤细胞 ( NK细胞 )去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诱导 MHCI分子的表达和呈递抗原。即干扰素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