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子鼻技术对普洱熟茶香气判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10个不同贮藏年份(2006-2015年)普洱熟茶的香气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鼻Winmuster软件自带的模型识别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Loadings),对不同年份普洱熟茶的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进行分析和识别.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中,W1W(对硫化物敏感),W2W(对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敏感)、W1S(对甲烷敏感)和W2S(对乙醇敏感)对干茶香气灵敏度较高;W1W,W2W,W1S,W5S(对氮氧化合物敏感)对茶汤和叶底香气灵敏度较高,对普洱熟茶香气测定的贡献率较大;PCA和LD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贮藏年份普洱熟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年份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好.Loadings结果分析显示:传感器中W1S,W1W,W2W和W2S在普洱熟茶香气判别中起主要作用,表明普洱熟茶储藏期间其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甲烷、部分芳香型化合物和乙醇类物质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在普洱茶香气的检测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判别以及年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电子鼻(EN)技术在六堡茶陈化年份识别上的应用,为建立六堡茶品质评价新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EN3型便携式电子鼻气味分析系统提取不同厂家、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茶干、茶汤和茶底的响应特征值,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分析其陈化年份和预测模型,以马氏距离(MA)、欧氏距离(EU)和判别函数分析(DFA)法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对EN产生不同的响应信号,分别选取171~175、166~170和155~160 s的EN响应值作为建立干茶、 茶汤和茶底识别模型的特征值;LDA较PCA能更好地区分不同陈化年份的六堡茶,不同陈化年份样品分布在不同区域,干茶、茶汤和茶底的判别式LD1和LD2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3.00%、88.31%和80.52%;EU、MA和DFA法对干茶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达88.23%、88.23%和94.12%,对茶汤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均为82.35%,对茶底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为70.58%、82.35%和94.12%.[结论]EN可识别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的芳香物质等特征气味并对其进行区分和归类,可在茶叶陈化年份识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产日期山楂罐头的电子鼻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梅  李德茂  马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92-4793,4822
[目的]探索电子鼻对不同生产日期山楂罐头风味变化的响应情况。[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生产日期的山楂罐头进行识别,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和Loading法分析。[结果]随着山楂罐头货架期的延长,山楂罐头的气味发生变化,电子鼻能够识别这种变化,并能将不同生产日期的山楂罐头区分开来,而且气味的变化与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电子鼻2号传感器对第1主成分贡献率最大,4、6号传感器对第2主成分贡献率较大。研究还选取了3种不同生产日期的山楂罐头进行区分,发现电子鼻能够识别未知的样品。[结论]可以将电子鼻用于山楂罐头新鲜度的检测中。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云南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鼻技术对云南普洱熟茶进行香气分析及判别,为普洱熟茶的品质分级及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普洱熟茶品质判别的数字化。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具有典型代表的9个云南普洱熟茶进行了检测。通过Winmuster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法LDA和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Loadings)对样品进行分析。PCA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将同品牌不同年份的普洱熟茶香气完全区分开,且效果较好,区分度可达99.9%。LDA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线性判别,选择合适的判别式,可以较好地将同一品牌不同年份的普洱熟茶区分开,说明不同年份的普洱熟茶其挥发物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被电子鼻检测区别开。Loadings分析结果显示,10个传感器中,7、2和9号作为此次分析的关键传感器,对茶叶香气的响应明显,对区分贡献率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这种快速无损的新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通过气味来评价茶叶品质的技术,可以用于云南普洱熟茶香气品质判别,对于不同年份的普洱熟茶有非常好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普洱茶在贮藏的过程中,其内含物质和品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香气是普洱茶品质中的重要因子。【方法】文章利用电子鼻技术分别对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3款分别贮藏在18个地方茶样进行检测,共计50个茶样,运用SPSS22软件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筛选,通过Win Muster软件,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和Loading(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分别对茶样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电子鼻检测的不同茶样的G/G0电导率比值的分析,比较不同贮藏地的普洱茶香气之间的差别。【结果】在采用PCA分析时,叶底法相对与其他3种香气采集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贮藏在不同地方的这3款普洱茶;3款茶样在不同的贮藏地发生变化的主要香气类型为硫化物等,且硫化物的变化最大、含量最多;通过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贮藏在不同地方的普洱茶香气。【结论】不同的贮藏环境对普洱茶香气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由6个金属氧化物气教传感器组成阵列的电子鼻对3个等级的信阳毛尖茶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系统聚类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茶叶样本进行了分类判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气敏传感器阵列可以区分不同等级的信阳毛尖茶叶.PCA、系统聚类分析和LDA判别分析的正确率分别为96.6%,88.3%,100%.  相似文献   

7.
高压脉冲电场促进普洱生茶醇类香气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主要产茶区2012年乔木古树为原料,利用HPEF的生物效应,对普洱生茶醇类香气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电子鼻对样本香气成份进行检测。通过提取醇类香气的原始数据并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在18k V/120Hz/45min条件下醇类香气的含量增加了21.8%。利用电子鼻自带软件Winmuster对醇类香气的数据进行主成分(PCA)、线性判别(LDA)和传感器区别贡献率(Loadings)的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HPEF促进茶叶醇类香气的优化条件为12k V/120Hz/30min,影响醇类香气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电压因素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8.
黎新荣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9):1827-1832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贮藏时间的沃柑进行检测分析,为快速判断沃柑的新鲜度及建立沃柑品质快速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PEN3电子鼻系统获取不同贮藏时间沃柑的气味特征值,通过载荷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对沃柑芳香物的相对重要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气味特征值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并以样品果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不同贮藏时间的沃柑会产生不同气味响应信号,经载荷分析发现传感器7(W1W)、9(W2W)、6(W1S)、2(W5S)和8(W2S)在沃柑贮藏期识别中影响最大;建立模型时选取90~92 s时的稳定响应值作为特征值;采用PCA无法对贮藏间隔5 d的沃柑进行区分,而应用LD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贮藏时间的沃柑,总贡献率85.12%.预测模型能对样品果进行贮藏时间的初步判别,平均准确率达98.23%.[结论]电子鼻结合LDA的无损检测方法能对不同贮藏时间的沃柑气味特征进行识别并区分,可应用于沃柑贮藏时间快速判断.  相似文献   

9.
周继荣  秦志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55-4157
[目的]为杜仲茶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比较了炒青、蒸青、烫青和微波杀青4种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微波杀青杜仲绿茶的综合得分最高(90.0),在干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其他杀青方式的杜仲绿茶;色差分析结果显示,微波杀青杜仲绿茶干茶和茶汤的亮度(L*)值最高,而炒青杜仲绿茶最低;4种杀青技术的干茶色相角(Ha*b*)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炒青>蒸青>烫青;而茶汤色相角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烫青>蒸青>炒青。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叶绿素b外,不同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的绿原酸、黄酮等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微波杀青效果较好,炒青和蒸青次之,烫青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陈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71-8172
[目的]找出一种既能提升秋季茅山长青茶各项品质指标,又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法]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处理茅山长青茶原料,并对不同处理茶样进行品质评审和生化成分检测。[结果]在相同失水率下延长摊放时间有利于成品茶香气的形成;醇化处理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未经纯化处理的;蒸汽杀青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滚筒杀青和微波杀青的。鲜叶自然摊放的成品茶滋味优于通风摊放的,蒸汽杀青的优于其他方式杀青的,醇化处理的优于未经醇化处理的。蒸汽杀青加醇化处理的成品茶滋味最好。蒸汽杀青时保证茶汤色泽有一定的作用。醇化处理对样品茶的叶底色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利用工艺流程“自然摊放-蒸汽杀青-理条-整形-醇化-足火”制得的成品茶综合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花椒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成熟期花椒叶与芽期和生长期的花椒叶在香味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芽期到生长期花椒叶香气变化较小;GC-MS共检测到111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酸类及其他共8类;其中4、7和10月分别检测出74、62和5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7.828%、90.292%和94.286%;3个时期共有成分27种.挥发性化合物在数量和含量上均以烯烃类、醇类和酯类为主.在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测到大量乙酸芳樟酯.[结论]不同生长期花椒叶的挥发性化合物各不相同,随着花椒叶的成熟,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呈递减趋势;可考虑对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出的大量乙酸芳樟酯进行提取利用.  相似文献   

12.
马里兰烟区位品质差异化及工业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马里兰烟叶不同区位的品质及适用性,本文以4个等级马里兰烟叶的近尖区位(T1)和中心区位(T2)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各等级近尖区位和中心区位烟叶在物理性状、感官质量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子鼻对其中2个等级近尖和中心区位烟叶进行检测分析,最后根据不同区位烟叶的品质差异进行工业适用性划分。结果表明:中心区位和近尖区位相比,中心区位的平衡含水率、总烟碱、钾含量较高,总糖含量较低,感官质量得分较高,香气风格更凸显;在致香成分方面,上部叶B1的中心区致香成分总量较近尖叶区高出8.86%,中部叶C1的中心区较近尖叶区高19.30%;不同区位烟叶的挥发性成分电子鼻数据经过PCA和LDA分析后,整体差异显著;因此,将叶片中心区位划为工业可用性好的"优势区",近尖区位划为"适用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叶绿素组成及色泽的具体差异大小.[方法]采用混合液法(体积比,纯丙酮:无水乙醇:蒸馏水=4.5:4.5:1.0)及色差计法,对梅占、福选9号2个品种的叶绿素组成及干茶色泽、汤色、叶底色泽进行测定.[结果]梅占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高于福选9号,且差异显著;干茶、茶汤、叶底色差测定表现为梅占品种的亮度不如福选9号,但梅占相对绿度重,福选9号相对黄度重.[结论]不同茶树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且差异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茶的成茶色泽,梅占的成茶色泽要优于福选9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牡丹特征特性,为白化茶新品种(系)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白牡丹和白叶1号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调查其移栽成活率、新梢生育期、芽叶性状、茶叶生化成分、耐旱性和抗性。[结果]白牡丹移栽成活率较高,丛成活率达74.8%,株成活率为67.7%;1芽1叶期百芽重较对照高3.1%;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达7.7%;耐干旱、抗假眼小绿叶蝉能力较强。[结论]白牡丹是一个具有较好适应性、病虫抗性和较好品质的白化茶新品系,适宜在绍兴茶区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千岛玉叶龙井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存  毛宇骁  余继忠  郑旭霞  黄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40-12642,1265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千岛玉叶龙井茶的品质.[方法]对中茶102、浙农117、鸠16、龙井43、鸟牛早、春雨一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和鸠坑群体种9个品种(品系)加工的千岛玉叶龙井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香气成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各无性系良种均能较好地满足千岛玉叶龙井荼的品质要求,其中鸠16、中茶102和龙井长叶品种制得的茶样色泽嫩绿油润,香气高,滋味的醇爽度好,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审评总分较高.[结论]研究可为指导茶农合理选择适制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崔国民  师进霖  杨子娟  黄维  赵高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1-10272,10278
[目的]探索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的主体指标,为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玉溪烟区的适熟烟叶,经中温中湿方法调制处理后,对烤后烟叶评吸鉴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烤烟叶评吸鉴定指标: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杂气、浓度、劲头、余味、燃烧性、灰色、使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烤后烟叶评吸质量指标中,香气因子是影响烟叶评吸质量的主体指标,直接关系到烟叶评吸质量的总体评价。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确定了反映评吸质量主要的4个主成分及其主成分的函数方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综合分析计算值与烟叶使用价值高度正相关。[结论]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可行、客观的评价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都匀毛尖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都匀毛尖茶叶的香气成分特点,以不同产地的毛尖茶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7个贵州毛尖茶样品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1)都匀毛尖共检出香气成分132种,相同成分42种,其中,醇类13种,酸类8种,酯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杂环类5种,碳氢化合物7种,醇类和酸类物质中,大于1%的有叶绿醇(27.85%)、沈香醇(2.90%)、苯乙醇(2.81%)、苄醇(2.48%)、橙花醇(1.76%)、棕榈酸(23.07%)、亚油酸(4.08%)、9,12,15-烯十九酸(2.02%)、亚麻酸甲酯(4.72%)和咖啡因(2.75%)。2)都匀毛尖与遵义毛尖茶的香气成分比较相似,而与安顺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差异较大。结论:都匀毛尖茶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及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筛选香花油茶优良砧木品系,为油茶砧木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香花油茶作为砧木嫁接普通油茶岑软3号,对不同砧木品系的嫁接亲和性和嫁接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定砧木品系的优劣。[结果]香花油茶作为砧木嫁接普通油茶,全部砧木品系嫁接苗的保存率为87%以上,其中87.5%的砧木品系嫁接苗保存率超过90%,且各砧木品种嫁接苗的抽梢率均高于90%;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保存率、抽梢率等6个性状指标转换为3个主成分,并将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值与主成分贡献率相乘,获得每个砧木品系嫁接苗的综合得分值。[结论]香花油茶和普通油茶之间亲和性较强;各砧木品系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P_(14)、P_(2)和P_(2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贺州8种红茶茶样的挥发性物质,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为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以及进一步提升贺州红茶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贺州8种红茶茶样(福云六号、迎霜、春波绿、金牡丹、梅占、金观音、开山白毛茶和桂绿)的香气成分,比较分析各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呈香特征.[结果]贺州8种红茶样品中挥发性芳香物质达70多种,筛选鉴定出主要香气成分31种,包括醛类(5种)、醇类(13种)、酯类(2种)、酮酸类(2种)、烃类(6种)和其他(3种).其中,醛类物质是8种红茶的最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19.343%~35.460%,以迎霜的相对含量最高,桂绿最低;其次为醇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为15.598%~25.863%(梅占相对含量最高,福云六号最低)和13.322%~20.814%(桂绿相对含量最高,迎霜最低).异戊醛、异丁醛、己醛、异戊醇、苯甲醇、苯乙醇、叶醇、芳樟醇、环氧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香叶醇、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13种成分的相对含量达50.000%~60.000%,是贺州红茶的最主要香气成分,呈现出贺州红茶的青香、花香、果香特征性香气.[结论]贺州8种红茶茶样均具有茶叶的青香香气,兼有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符合我国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结果为贺州市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