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畜牧杂志》2019,(10)
本实验旨在研究母马大、小卵泡液代谢物的差异,从卵泡液代谢组层面初步探讨差异物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卵泡发育机制。选用8匹山东即墨地区母马的卵泡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大卵泡直径设为45~60 mm、小卵泡直径设为20~30 mm,采用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得到大小卵泡液差异性物质质荷比。结果表明:在大卵泡液中含量多的代谢物有睾酮、1-棕榈酰溶血磷脂酸、β-硫酸雌醇、硫酸雌酮,小卵泡液中含量多的代谢物有硫酸吲哚酚、木子塘、水苏糖和3-脲基丙酸酯。综上可知,在大卵泡液中,上调物质主要是类固醇,比较单一集中,但小卵泡中不存在上调的类固醇物质,说明在母马中类固醇激素是促使卵泡发育的主要代谢物;在小卵泡液中,上调物质种类复杂,当优势卵泡出现时,可能有一些代谢物会抑制其余的小卵泡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2.
3.
4.
为探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exactive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 UHPLC-QE-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识别和量化AA处理奶牛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后改变的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1 145种脂质代谢物,涉及6个脂质类别,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显示有10种脂质代谢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AA处理组中AcylGlcADG(14:1/14:1/14:1)、GlcADG(18:2/22:2)、MAG(18:1)、PC(22:5/22:5)、PC(4:0/27:0)、PC(7:0/26:1)、PEtOH(16:0/16:1)、PEtOH(16:1/18:1)和TG(16:0/18:0... 相似文献
5.
代谢激素及营养对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与牛繁殖的关系十分复杂,它影响到繁殖过程的诸多方面。该文仅局限于讨论其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即代谢激素(GH,IGF—1,INS)及短期增加日粮摄入对青年母牛卵泡发育的影响。并讨论营养与代谢激素,卵泡发育的相互关系及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高产奶牛繁殖率下降,超排反应不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动物体内的许多激素和因子通过内分泌活动把能量摄入和繁殖系统联系起来。卵巢上卵泡的发育是雌性动物繁殖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是繁殖性能的基础。猪的生产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能量对猪卵泡发育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日粮能量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到体内循环与营养代谢相关的激素和因子,而这些激素和因子的变化可能会作为代谢信号对卵泡的发育产生影响。这些代谢信号包括胰岛素、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研究表明,代谢信号对下丘脑、垂体和卵巢均有影响。在胰岛素、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代谢信号的介导下,日粮能量营养因素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活性,对雌性动物的卵泡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奶牛繁殖性能及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了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试验,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组奶牛共80头,该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生率为71%;两组奶牛跟踪到产后50 d进行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卵泡发育状况,并记录繁殖性能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首次发情天数延长10 d,产后60 d内发情次数少0.58次;产后50 d子宫复旧不全高15%,与亚临床酮病呈显著正相关(R^2=8.74);产后60 d卵泡直径小3 mm(P<0.05)。结论:该牛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奶牛产后繁殖障碍的风险因素,也是造成卵泡发育受阻的不良因素,会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11.
在奶牛人工授精工作中,有时会遇见发情母牛卵泡交替发育的现象。卵泡交替发育的母牛外部表现与正常发情牛一样,鸣叫,企图爬跨,接受爬跨,外阴部肿胀流蛋清样黏液,子宫口开张,卵泡在发情后35小时左右排卵。在第1次发情结束的7天左右时间,开始第2次重新发情,发情表现比第1次时外部性行为表现得更强烈。1诊断奶牛卵泡交替发育主要根据外部性行为天数来判定,两次发情间隔7天左右时间,可以初步判定为卵泡交替发育;同时要结合直肠检查,发现有成熟的卵泡存在,可以确定卵泡交替发育。2输精奶牛的卵泡交替发育在第2次发情时输精才能妊娠。如果交替发育… 相似文献
12.
奶牛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 NEB)是奶牛产后泌乳初期常会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当奶牛摄入能量无法满足其消耗能量时就会达到NEB状态。奶牛处于NEB状态时易引起患病率增加、妊娠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给集约化奶牛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奶牛泌乳初期NEB对牛卵泡发育的影响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根据近年来相关报道,综述奶牛早期泌乳NEB对牛卵泡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展望,以期为减少NEB对奶牛繁殖性能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代谢组学技术在筛选奶牛脂肪肝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畜牧与饲料科学》2023,44(1):38-43
脂肪肝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高发的营养代谢性紊乱病,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和平均使用寿命,影响后续生产性能的发挥,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组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奶牛疾病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为预防和治疗奶牛脂肪肝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筛选奶牛脂肪肝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生产实践中快速诊断和治疗奶牛脂肪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母牛在发情时,卵泡发育与否是影响受胎率的关键囚素,故掌握卵泡的发育程度是提高受胎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生产基层,我们发现,通过直肠检查触摸卵泡,有一触即破的感觉,当即输精,收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反之,我们在母牛拒绝爬跨后6~8小时,不通过直肠触摸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亚临床酮病与泌乳早期奶牛繁殖性能、卵泡发育之间的关系,并检测试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在黑龙江某大型集约化牛场开展,根据产后血酮水平确定亚临床酮病组(SCK)和健康组(C)奶牛共60头,根据试验牛产后50 d内发情状况,将SCK组再分为发情组(SCKE,16头)和乏情组(SCKA,14头),C组也同样分为发情组(CE,25头)和乏情组(CA,5头)。所有试验牛在产后50 d通过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卵泡发育状况,记录繁殖性能数据,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发情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发情奶牛产后首次发情日期推迟约10 d(P<0.05);产后50 d卵泡直径差异极显著(差值约4 mm)(P<0.01)。亚临床酮病乏情奶牛子宫复旧延迟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发情奶牛(P<0.05);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P<0.05),而泌乳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发情奶牛相比,乏情奶牛血浆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雌二醇(E2)、孕酮(P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奶牛患亚临床酮病而导致能量代谢指标异常是引起奶牛乏情、产后卵泡发育受阻和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颗粒细胞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卵泡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间隙连接,颗粒细胞在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营养作用,并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颗粒细胞和膜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卵泡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作为卵泡发育的标志,颗粒细胞的生长分化是原始卵泡启动和生长的关键,并通过受体介导途径调控生长期卵泡的发育及卵泡闭锁,从而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代谢产物是基因转录翻译为蛋白质后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因此,机体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清晰并直观地对机体代谢物的变化进行检测。奶牛生产性疾病一直是畜牧兽医行业关注的重点疾病之一。奶牛出现生产性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对养殖业造成危害。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准确检测出参与疾病发生的物质和代谢通路,使兽医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控和治疗。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奶牛生产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奶牛生产性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家畜卵泡发育是被众多因素精确调控的生理过程。日粮能量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卵泡发育。胰岛素、瘦素和IGF-Ⅰ可能作为代谢信号而介导能量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即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或直接作用于卵巢。各种代谢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其介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