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苜蓿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及盲肠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SCFAs)的影响。试验选取240只1日龄艾维因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5%、1%、2%的苜蓿多糖。试验期42d。结果表明,在1~21d,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2%的苜蓿多糖显著提高肉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盲肠食糜中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及总SCFAs含量(P<0.05),而且1%组苜蓿多糖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及总SCF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在1~42 d,1%苜蓿多糖组肉鸡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0.5%、2%苜蓿多糖组次之,而对照组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1%苜蓿多糖显著降低肉鸡饲料转化率(P<0.05);苜蓿多糖组肉鸡盲肠食糜中乙酸、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苜蓿多糖组盲肠食糜中丙酸及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蒲公英对肉仔鸡盲肠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试验选取12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饲喂含500、1 000 mg/kg蒲公英粉末的基础日粮,试验期42 d。通过测定分析肉仔鸡盲肠食糜中的肠道菌群和SCFAs含量以对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盲肠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肉鸡盲肠菌群绿弯菌门和黏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肉仔鸡盲肠中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肉鸡盲肠中乙酸含量与厚壁菌门、CHKCI001、Subdoligranul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丁酸含量与厚壁菌门、粪栖杆菌属、CHKCI001、Subdoligranul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异丁酸以及异戊酸含量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乙酸、丁酸以及戊酸含量与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在肉鸡消化道内的定植能力以及丁酸梭菌对肉鸡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择9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空白组灌喂生理盐水,丁酸梭菌组灌服荧光标记的丁酸梭菌,3 h及16日龄进行解剖并采集回肠上皮细胞观察荧光情况。随后另外选择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1~6 d饲喂含丁酸梭菌的饲粮,之后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21 d。在16和21日龄时,分别采集回肠和盲肠中段内容物,测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微生物种类、物种丰度比例、菌属以及蛋白功能丰度等差异分析。【结果】3 h及16日龄丁酸梭菌组回肠上皮细胞周围均呈现出荧光现象,表明丁酸梭菌能够定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鸡回肠内容物中,试验组16日龄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21日龄丙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乙酸、异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血清色氨酸及主要代谢产物和粪便中部分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通过葛根芩连汤灌胃小鼠,分别在干预7 d和14 d后采集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犬尿氨酸(Kyn)、色氨酸(Trp)与5-羟色胺(5-HT)浓度,气相色谱(GC)法测定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用药组小鼠血清Kyn和5-HT浓度明显升高(P0.05),Trp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 d后粪便中丙酸浓度上升(P0.05),用药14 d后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血清Trp及主要代谢产物和粪便中部分短链脂肪酸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是指碳原子数小于6的有机脂肪酸,主要包括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和异己酸等。SCFAs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保护肠道上皮黏膜、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癌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明确SCFAs的生理功能以及其与奶牛生产之间的关联,就SCFAs的理化性质、形成与转化、吸收与转运、生理功能以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SCFAs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6.
利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分别以羊草、玉米和淀粉为底物,研究了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L9菌株及其与酵母联用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羊草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P<0.05),有降低乙丙比值的趋势(P=0.082),但对异丁酸及pH值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无显著的互作关系(P>0.10);在降低乳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有显著的互作作用(P<0.05),在影响pH值及乙酸产量方面,酵母与L9菌之间有互作效应趋势。以玉米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有提高戊酸浓度的趋势(P=0.082),但对异丁酸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有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在影响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无显著的互作作用(P>0.10)。以淀粉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P<0.05),但对戊酸、异丁酸浓度和乙丙比值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有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在影响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无显著的互作作用(P>0.10)。结果说明,添加酵母与L9菌株均可有效降低乳酸产量,且均可有效提高玉米及淀粉条件下发酵体系中的pH值,酵母与L9菌株联用更有助于发酵前期pH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雌激素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试验模拟母猪妊娠后期粪便中雌二醇(Estradiol, E_2)含量为120 ng/mL,进行猪粪菌群体外厌氧培养,37℃培养8 h后,检测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变化,并测定培养液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的含量。结果表明:120 ng/mL E_2组的Ace、Chao、Shannon和Simpson值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120 ng/mL E_2组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20 ng/mL E_2组培养液中乙酸、丁酸、异丁酸及总酸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异戊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间丙酸及戊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通过猪粪菌体外培养表明,雌激素可影响粪便细菌区系的结构组成和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7,(6):47-50
为了探讨粪便中的孕酮(Progesterone,P_4)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试验设置2μg/mL P_4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Ⅰ)和与处理组等量DMSO的对照组(对照组Ⅱ),分别进行体外厌氧培养猪粪菌群,37℃,8 h后,检测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变化,测定培养液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含量。结果表明,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菌群的OTUs、Ace、Chao、Coverage、Shannon、Simpson值之间无显著差异,培养液中的SCFAs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说明DMSO溶剂对猪粪菌群的多样性和代谢类型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Ⅰ、Ⅱ相比,2μg/mL P_4组菌群的Shannon值显著增加(P0.05),Simpson值显著减少,说明2μg/mL P_4组群的多样性增加;另外,2μg/mL P_4组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差异均显著(P0.05),2μg/mL P_4组培养液中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及总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丙酸、丁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表明,孕酮可影响粪便细菌区系的多样性和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黄连解毒汤对KM小鼠血清中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5-羟色胺(5-HT)和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黄连解毒汤组(16只),通过对小鼠灌胃黄连解毒汤,分别在干预7,14 d后,每组随机处死8只并分别采集粪便和血清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Trp、Kyn和5-HT浓度,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连解毒汤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血清中Kyn、5-HT浓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血清中Trp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黄连解毒汤对KM小鼠血清和粪便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6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在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5%、1.0%、1.5%、2.0%和2.5%)的YC,制备出18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饲粮精粗比对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DMD)、粗蛋白质降解率(CP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有显著影响(P0.05),50∶50组和60∶40组DMD、CPD、NDFD、ADFD显著高于40∶6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产气量、CPD、NDFD和ADFD有显著影响(P0.05),0.5%组产气量和CP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CPD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饲粮精粗比对pH及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60组pH显著高于50∶50组和60∶40组(P0.05),60∶40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M CP含量显著低于50∶50组和60∶4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NH3-N和M CP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0.5%组NH3-N和M 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3)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P0.05)。60∶40组TVFA含量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乙酸、异戊酸比例以及乙酸/丙酸显著高于60∶40组和50∶50组(P 0.05),50∶50组异丁酸和戊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60∶40组(P 0.05)。1.0%组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一定影响。饲粮精粗比以50∶50和60∶40为宜,YC添加水平以0.5%和1.0%为宜。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测定瘤胃液中甲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样品选用湘东黑山羊和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18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与25%的偏磷酸按照9∶1(v∶v)的比例混合均匀,静置0.5 h后,4℃条件下18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过0.22μm滤膜,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DB-FFAP毛细管柱进行分离,甲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在9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结果表明:这7种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0.5%,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0%。甲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分别在0.8~121.0μg/mL、0.3~3081.0μg/mL、0.4~1165.2μg/mL、0.4~275.1μg/mL、0.2~543.0μg/mL、0.5~129.9μg/mL和0.4~271.5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8以上,检出限(3倍信噪比)在0.069~0.252μg/mL。山羊和奶牛瘤胃液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8%~103.8%和78.7%~95.2%。本试验建立的测定瘤胃液中甲酸以及其他6种挥发性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选择性强、样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可为反刍动物瘤胃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甲烷生成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烷基多糖苷(alkyl polyglycoside,APG)对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考察APG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潜在用途.试验选用4头体重为(19.5±0.8)kg装有瘤胃瘘管的黑山羊,按4×4拉丁方设计,分别在山羊标准精料中添加0、5、10和20 mL/kg的APG,试验期48 d.试验结果表明,APG对山羊瘤胃pH没有显著影响(P>0.05);APG极显著地增高了山羊瘤胃氨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含量以及乙酸与丙酸含量的比值(P<0.01),还使戊酸含量和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增高(P<0.05),但是对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以及除乙酸外其他各酸的摩尔百分比皆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添加APG不影响山羊瘤胃pH,极显著提高氨氮浓度,提高TVFA和乙酸含量,改善了山羊瘤胃发酵特性.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观察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预防给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3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发酵液组,10只/组。按10 mL/kg体重的剂量标准,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去离子水,发酵液组灌胃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灌胃持续7 d。第8天开始,模型组和发酵液组连续7 d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UC模型,空白组自由饮用无菌水。试验第14天,称量所有小鼠体重,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L)评分、临床评分,摘眼球采血后处死并解剖小鼠,取结肠肠段测量长度并进行组织学损伤评分,同时用甲醛固定后制作切片。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表明,UC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发病症状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发酵液组小鼠体重下降程度显著降低(P<0.05),DAL评分、临床评分、结肠缩短程度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极显著下降(P<0.01)。发酵液组小鼠结肠组织表现出相对完整的上皮层结构及隐窝,仅有部分炎症细胞侵入上皮组织。ELISA检测结果显示,发酵液组IL-6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10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丁酸梭菌-龙眼多糖发酵液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含量、提升抗炎因子IL-10含量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体外培养技术,评估了急性与亚急性酸中毒条件下添加阿卡波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设3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体外摸拟了亚急性酸中毒(5.0P<0.001),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 TVFA)、乳酸浓度和累积产气量皆显著降低(P<0.01),但异戊酸浓度变化不显著(P=0.794);实验2中,较对照组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提高了4种底物下发酵液的pH值和氨氮浓度(P<0.01),降低了发酵体系中的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TVFA浓度,提高了乙丙比(P<0.01),除乙酸和TVFA外,对上述其他指标,日粮与阿卡波糖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实验3中,与对照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H值、氨氮、丙酸、丁酸和戊酸浓度(P<0.01),降低了乳酸和乙丙比(P<0.05),但对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阿卡波糖可有效提高发酵体系中的pH值,降低乳酸浓度,预防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精料日粮下添加阿卡波糖对奶牛瘤胃和后肠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干奶期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阿卡波糖添加剂量为0,0.5和1.0 g/d,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液中丙酸浓度(P<0.05),提高了乙丙比(P<0.05),但对瘤胃pH值、乳酸、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了粪便pH值和氨氮浓度(P<0.05),提高了乳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P<0.05),但对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丙比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高精料日粮下长期添加阿卡波糖虽可影响瘤胃液中个别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但对瘤胃整体发酵和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此外,添加阿卡波糖可增加后肠发酵,并可能对后肠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在饲喂常规饲粮的基础上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液态三丁酸甘油酯,通过评估其对小鼠平均日增重、脏器指数及十二指肠形态结构的影响,明确液态三丁酸甘油酯按照体重补饲的适宜量。选用4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雌性昆明小鼠125只,预饲3 d后,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灌胃0.2 mL/只生理盐水)、试验Ⅰ组(灌胃1.0 g/kg BW液态三丁酸甘油酯)、试验Ⅱ组(灌胃2.5 g/kg BW液态三丁酸甘油酯)、试验Ⅲ组(灌胃3.5 g/kg BW液态三丁酸甘油酯)、试验Ⅳ组(灌胃5.0 g/kg BW液态三丁酸甘油酯),每组25只。每只小鼠每天饲喂6 g小鼠常规饲粮,每日于饲喂前称重之后灌胃1次,连续灌胃28 d。在第1、7、14、21、28天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采样,记录小鼠的体重以及胸腺、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的重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十二指肠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阶段,试验Ⅰ、Ⅱ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空白组,且试验Ⅱ组在第8~14天和第22~28天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Ⅲ组在第1~7天和第8~14天与空白组存在显著差异(P<0.0...  相似文献   

18.
王聪  黄应祥  刘强  王浩  任建民 《饲料工业》2007,28(13):48-49
试验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5期试验测定异丁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戊酸及混合酸(每天每千克体重0、0.02、0.04和0.06g)对纤维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支链脂肪酸或混合酸后,0.04g/kg异丁酸、2-甲基丁酸或戊酸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异戊酸或混合酸处理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4g/kg组显著高于0.02g/kg组(P<0.05)。添加各种支链脂肪酸在0.04g/kg对纤维物质消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适宜添加水平为0.04g/kg。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紫花地丁-白头翁配伍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试验选择80只SPF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未设置重复,试验期共21 d。空白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其余组以灌胃法灌注3%DSS,每次灌注剂量为0.6 mL/20 g体重,3次/d,连续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然后对结肠炎小鼠分别给予紫花地丁、白头翁、紫花地丁-白头翁(1:1)、紫花地丁-白头翁(1:3)、紫花地丁-白头翁(3:1)水煎剂干预,每次0.5 mL,1次/d,连续7 d,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0.5 mL,阳性对照组每日灌胃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混悬液0.5 mL,连续7 d。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粪便性状和粪便隐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小鼠后,取结肠组织进行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测定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显示:紫花地丁-白头翁(3:1)组的CMDI评分和CHPI评分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显著,DAI评分和MPO活性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极显著;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紫花地丁-白头翁(3:1)组治疗小鼠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隐窝数量恢复明显。综合分析,紫花地丁-白头翁(3:1)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中MP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确定乳脂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关系。选择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处于产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3头(同一时期奶牛产奶量相近)。采集的12 h内的瘤胃液和乳样本,分别测定瘤胃液中VFA的含量和乳脂OBCFA的含量。结果表明: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均能找到与之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OBCFA含量(P≤0.05或P≤0.01)。以乳脂OBCFA含量预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7、1.06和0.33,预测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为0.13。结果提示,以乳脂OBCFA含量为基础得到的预测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的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瘤胃内VFA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