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类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复杂的进化历史,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冠状病毒属,这类病毒能广泛感染野生、家养禽类和哺乳动物[1]。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成熟的冠状病毒直径为60~220 nm,分为4个不同的属:α、β、γ和δ冠状病毒(图1)。冠状病毒粒子多呈现球形或不规则形,其基因组大小介于26 000~32 000 bp,长度约为30 kb[2],包含6~11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第一个ORF占整个基因组约67%,编码16种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3],其余的ORF编码辅助蛋白和结构蛋白。4种主要的结构蛋白为刺突表面糖蛋白(S)、包膜蛋白(E)、基质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4](图2A、2B)。S蛋白在结合宿主细胞上的受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病毒的宿主向性[5,6]。冠状病毒可以通...  相似文献   

2.
1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 传染性贫血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本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病毒粒子平均直径约25.0~26.5钠米.核衣壳呈正二十面体,由32个壳粒组成,为典型的5、3、2次轴对称.CIAV的基因组分别为单股、负链、圆环状、共价连接的DNA,由2 300个碱基组成.基因组有3个部分或完全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种蛋白质,VP1~3.VP1为CIAV惟一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和主要免疫原蛋白,分子量为52kD;VP2分子量为24kD,是CIAV的非结构蛋白,参与感染的某些阶段病毒的装配;VP3又称凋亡素,可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分子量为13kD.  相似文献   

3.
正犬细小病毒(C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CPV为无囊膜的线性单股负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为5 300 nt,由4个开放阅读框(ORF)组成,为编码结构蛋白的VP1和VP2,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组成。衣壳蛋白VP1和VP2蛋白构成互相叠加,其中VP2蛋白占总衣壳的90%。VP2蛋白是构成病毒抗原决定簇的主要组成部分,该蛋白可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1]。将近40年的流行过程,CPV发生了多次抗原变异,出现了CPV-2a、CP  相似文献   

4.
<正>鹦鹉的前胃扩张症(Proventricular dilatation disease,PDD)最早报道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洲出口到欧洲的金刚鹦鹉很多出现呕吐、嗉囊迟缓、排便中存在未消化的种子等异常表现,发病动物出现消瘦,最终大量死亡。该病最早被称为金刚鹦鹉瘦病(Macaw waste dieases)[1],临床兽医和科研工作者尝试对该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但始终没有成功。该病病原被怀疑是病毒,怀疑对象包括东部马脑炎病毒、副黏病毒等[1],直到2008年,Kistler等[2](美国)和Honkavuori等[3](以色列)2个团队分别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比对基因库,确定该病的病原为鸟类博纳病毒(Avian bornavirus,ABV),与哺乳动物博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约有75%的同源序列。目前,已发现有8种不同的ABV亚型[4]。ABV主要影响神经细胞,造成神经节苷脂炎,影响前胃(腺胃)平滑肌收缩,导致前胃扩张...  相似文献   

5.
李天芝 《养猪》2022,(6):95-96
<正>猪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各品种和日龄猪均可感染,母猪和仔猪危害严重,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性疾病[2],仔猪则表现为神经症状、呕吐、腹泻及高死亡率;肥育猪常表现为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低,但可以隐性带毒,并不定期排毒[3]。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4]。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5]。  相似文献   

6.
拟制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为CIAV的诊断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有用制剂.以PCR技术扩增CIAV VP2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筛选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鉴定牦牛源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将经RT-PCR检测BRV阳性的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接种MA-104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其VP4、VP6和VP7完整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分子特征。结果显示:病毒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病变,至第7代后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稳定,经蚀斑纯化后测得病毒滴度为108.39TCID50·mL-1。分离株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证实为BRV,命名为HY-1株;扩增HY-1株VP4、VP6和VP7完整基因序列,分析表明HY-1株为G6P[11]I2型;系统发育树显示,HY-1株VP4、VP6和VP7节段分别与中国牛源DQ-75株和印度牛源M-1和RUBV319株遗传演化关系最近,可能为重配毒株。与国内的G6型和P[11]型BRV毒株相比,HY-1株的VP4和VP7蛋白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化较大。成功分离得到一株牦牛源BRV,基因型为G6P[11]型,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是人畜疫病防控、肉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近10余年,我国先后制定了《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1](GB16548-2006),以下简称《规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2](农医发〔2013〕34号),以下简称《2013规范》、《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3](农医发〔2017〕25号)以下简称《2017规范》,为我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提供了依据,大大促进了该领域工作的开展。现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以上规范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正口蹄疫病毒(FMDV)抑制宿主的翻译机制,阻断蛋白质分泌,并裂解与信号转导和先天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蛋白。FMDV是一种单链阳性RNA病毒,由衣壳和核酸组成,其基因组长度约为8500个碱基,该基因组被一个二十面体衣壳包裹,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结构蛋白各60个拷贝组成(图1)。VP1、VP2、VP3折叠成一个八链的楔形β-折叠形成外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方法,以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DNA为模板,扩增并克隆了CIAV的VP1、VP2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经基因修饰,将这两个基因分别加上表达元件后连接作为目的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火鸡疱疹病毒(HVT)gC基因区,构建了一株含CIAV VP1、VP2基因表达单元的重组HVT(VP1VP2-rHVT):体内、体外传代结果表明该重组病毒性状稳定。采用PCR扩增及Southem blot杂交检测,证实了CIAV VP1、VP2基因的插入。  相似文献   

11.
<正>捕食线虫性真菌Arthrobotrys flagrans首次由Duddington于1948年从腐烂的蔬菜里发现[1],并将该菌命名为Trichothecium flagrans。Cooke于1969年重新定义后为该种建立了一个新属(Duddingtonia属)[2],称为Duddingtonia flagrans,是该属唯一的种。Scholler等于1999年通过分析捕食线虫性真菌的18S r DNA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的基因序列,认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捕食器官类型在其属的分类上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捕食线虫性真菌划分为4个属,即Arthrobotrys、Monacrosporium、Dactylella及Gamsylella属[3]。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表面展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VP2蛋白的细菌样颗粒(bacterium-like particies, BLPs),试验分别克隆VP2基因和乳酸乳球菌肽聚糖锚钩蛋白(protein anchor, PA)基因片段,通过融合PCR技术构建VP2-PA融合基因,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rBV-VP2-PA,将表达产物与裸露BLPs共孵育,在PA的介导下,构建表面展示IBDV VP2蛋白的细菌样颗粒(BLPs-VP2);依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DS-PAGE、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对BLPs-VP2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2蛋白获得成功表达并展示于BLPs表面,可与IB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1 U(2.5×109颗粒)BLPs最大可负载约107μg VP2-PA融合蛋白。说明构建的IBDV VP2蛋白BLPs可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型亚单位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株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的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部分表明广西南宁鸡群CIAV毒株的遗传变异特征。将阳性CIAV的组织样品进行DNA抽提后,运用PCR方法分段扩增CIAV的全基因组,将获得的PCR产物进行基因克隆并进行阳性克隆菌鉴定后送测序。将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成CIAV基因组全长后,应用LaserGene7.1和MEGA4.1软件对CIAV全基因、Viral protein 3(VP3)、Viral protein 1(VP1)和Viral protein 2(VP2)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VP1、VP2和VP3蛋白上与毒力、蛋白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的氨基酸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获得3株CIAV的全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GX1801、GX1804和GX1810;CIAV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X1801、GX1804和GX1810均同属于Group A群,与国内强毒株GD-103和GD-104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VP1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与全基因构建的进化树最相似;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蛋白上与毒力相关位点的第75、89、125、141、144、394位氨基酸位点与日本强毒株C368株、国内强毒株GD-103和GD-104株在同一位点保持一致;GX1801、GX1804和GX1810 VP2蛋白上与磷酸酶活性相关的基序(I^94CNCGQFRKH^103)均未发生变异;GX1801、GX1804和GX1810 VP3蛋白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的重要区域(VP3蛋白N端结构域的第1~69位氨基酸)均高度保守。本研究对3株CIAV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并进行基因分析,获得了其基因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广西CIAV的分子流行和致病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microRNA(miRNA)Lin-4于1993年在线虫中被首次发现[1],并且miRNA let-7的功能也在随后得到证实[2],因此miRNA开始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领域。miRNAs是一类17~24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其在动植物细胞中广泛表达[3]。miRNA的生物起源始于细胞核,涉及大量的细胞蛋白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为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这4种猪主要腹泻病毒,本研究分别针对PEDV M基因、TGEV M基因、PoRV NSP5基因、PDCoV M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方阵法优化恒温隔绝式荧光RT-PCR(ii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这4种猪腹泻病毒iiRT-PCR方法。用建立的iiRT-PCR方法分别检测PEDV、TGEV、PoRV、PDCo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日本脑炎病毒(JEV),并对ii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对PEDV、TGEV、PoRV、PDCoV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02、102、103、103 TCID50/mL,并具有良好的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01、102、102、102<...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将灭活的流感病毒与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发现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因此把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1]。IFN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2],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也是目前被应用最多的3个特性[3]。根据干扰素的结构、序列、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受体特异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和Ⅲ型干扰素[4]。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δ、IFN-ε等,Ⅱ型干扰素目前只发现了IFN-γ[2],Ⅲ型干扰素目前发现了IFN-λ1、IFN-λ2、IFN-λ3,Ⅲ型干扰素的许多功能同Ⅰ型干扰素是类似的[5,6]。  相似文献   

17.
细小病毒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的单股DNA病毒,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并与多种疾病相关。该病毒衣壳中主要包含三种蛋白:VP1、VP2、VP3,这些衣壳蛋白参与了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VP1通过核定位信号(NLS)介导病毒感染性,协助病毒完成核内定位。VP2经"反受体"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病毒进一步内化,与此同时VP1与VP2 N’末端共同作用完成核转运。裂解蛋白VP3仅存在于细小病毒科少数成员中,其功能未被完全确定,猜测可能是衣壳蛋白骨架。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极强的抵抗力,如酸或热处理,甚至能逃避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通过对细小病毒感染过程中衣壳蛋白的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及讨论,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检测猪主要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试验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 TGEV)M基因、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 PSV)VP1基因、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N基因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N基因的序列,分别设计相应的引物,构建4种病毒的阳性质粒。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建立了检测猪主要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并确定了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PSV、TGEV、PDCoV和PEDV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37×102,1.44×102,1.51×102和1.56×102拷贝/μL。而扩增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猪瘟病...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7,(2)
<正>猪博卡病毒(PBo 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us)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us)博卡病毒属(bocavirus),为无囊膜的单股DNA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25~30 nm,呈正二十面体结构。病毒基因组全长5.2 kb,编码3个主要的开放阅读框(ORF1~3),其中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NS1,ORF2编码衣壳蛋白VP1和VP2,  相似文献   

20.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是一种由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 FCoV)突变而引起的一种渐进性、致死性传染病[1],该病死亡率达95%以上。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es virus, FIPV)能够在巨噬细胞中高效复制,是导致家猫死亡的主要病毒之一[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