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罗明华  罗英  闵佰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36-4137
[目的]测定驯化栽培的虎舌红与野生品中岩白菜素的含量。[方法]以野生的和驯化栽培的虎舌红及矮地茶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驯化栽培的虎舌红与野生品中岩白菜素的含量,并将它们的岩白菜素的含量与矮地茶作了对比实验。色谱条件为:Hyper-sil C18ODS色谱柱,柱温25℃,波长275 nm,流动相:甲醇∶水(20∶80),流速1.0 ml/min。[结果]岩白菜素质量在0.204~1.224μg范围与峰面积值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99.05%,RSD为0.4%(n=6);在该条件下,虎舌红岩白菜素含量在0.632%以上。[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驯化栽培的虎舌红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与野生品几乎相同,野生虎舌红可以驯化栽培作药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宁夏六盘山区野生和栽培秦艽的质量。[方法]对宁夏六盘山区的秦艽的3种栽培品与野生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其中龙胆苦苷的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宁夏六盘山区栽培秦艽与野生秦艽的质量基本一致。[结论]宁夏六盘山区秦艽栽培品与野生品之间无明显质量差异,为人工栽培秦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铁锁最佳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云南丽江栽培金铁锁的最佳采收时间。【方法】采集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栽培年限的样品,进行水分、总灰分、醇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金铁锁不同栽培年限和不同采收时间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醇浸出物含量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栽培第2年开始,醇浸出物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第2年到第3年升高最快;10月采收的醇浸出物含量最高。【结论】云南丽江栽培金铁锁种植3年的最好,在10月采收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黄娇  姜登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96-5198
[目的]比较重庆不同产地野生天麻与栽培天麻的质量。[方法]天麻经超声提取后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素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05%磷酸溶液(3∶97,V/V),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柱(25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结果]不同产地样品的天麻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同产地的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天麻。其中以城口栽培的天麻药材和云阳野生药材中天麻素的含量较高;巫山栽培的天麻药材中天麻素的含量最低。[结论]重庆城口县野生和栽培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因此在该地区建立符合国家GAP要求的天麻种植基地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叶耀辉  张文雪  张寿文  黄慧莲  马越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80-10081,10174
[目的]建立藏药桃儿七的组培-移栽体系,并比较野生桃儿七与组培桃儿七的根茎中鬼臼毒素的含量差异。[方法]以藏药桃儿七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将组培苗炼苗移栽,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野生品桃儿七与组培品桃儿七的根茎中鬼臼毒素的含量。[结果]桃儿七带胚种段在MS+1.0 mg/L 2,4-D+0.5 mg/L GA3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最好,达33.33%;组培苗在蛭石基质中存活较好,成活率可达80%以上;西藏野生品桃儿七根茎中鬼臼毒素含量为1.01%,组培品中含量为0.087%。[结论]通过组织培养可在不破坏野生资源的前提下生产鬼臼毒素,该研究为桃儿七引种栽培提供了试验指导。  相似文献   

6.
宁夏人工种植黄芩与野生黄芩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宁夏人工种植黄芩与野生黄芩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的特性。[方法]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来比较人工种植黄芩药材与野生黄芩的性状特征的异同;从细胞学角度观察人工种植黄芩的组织构造、细胞特征、细胞后含物等显微特征来比较人工种植黄芩药材与野生黄芩之间的差异;用RP-HPLC法对人工种植黄芩和野生黄芩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宁夏种植黄芩的性状、显微特征与野生黄芩有细微的变化,但基本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的描述;3个不同栽培基地的栽培品中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6.90%、15.26%和15.47%,均高于野生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9.84%),均大于《中国药典》2010版中要求的9.0%的最低限度。[结论]宁夏六盘山人工种植黄芩的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可以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和实现产业化发展,为缓解黄芩市场需求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云南不同地区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采自云南8个地区的18个岩白菜居群的岩白菜素含量,结果表明:(1) 同一居群的不同器官间岩白菜素含量差异悬殊,根状茎是提取岩白菜素的理想器官;(2) 不同居群的根状茎中的岩白菜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介于9.77%-3.15%之间,丽江玉龙水库居群的根状茎是开发利用岩白菜中岩白菜素的最优种源;(3)不同居群的叶片中的岩白菜素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1.61%~0.55%之间。  相似文献   

8.
葛会奇  楚冬海  颜廷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42-14243
[目的]通过对栽培五味子与野生五味子的部分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对两者进行品质综合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木脂素的含量,用费林氏试剂法测定总糖的含量,并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酸的含量,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色价,并以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鞣质的含量,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主要无机元素P的含量,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K、Fe、Zn和Cu的含量。[结果]栽培品种在总酸、总糖以及色价指标上明显高于野生品,而栽培品种和野生品中鞣质的含量没有太大的差异。4个栽培品种中1号质量最好,4号的质量较差。4个栽培品种五味子的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品,1号和3号五味子质量较好,而在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上,栽培品和野生品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栽培品和野生品中检测出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未检出),在野生品中未检测出半胱氨酸,其中1号样品氨基酸含量较高,而野生品含量最低。栽培品五味子在无机元素(Fe、Zn、Cu、P、K和Mg)的含量指标上均高于野生品。4个栽培品种中,Cu、P和K在1号中的含量最高,Fe和Mg在3号中的含量最高,Zn在4号中的含量最高。[结论]综合各种检测指标表明,栽培品五味子的品质优于野生五味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野生滇重楼和栽培滇重楼的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探讨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是否具有质量等同性。[方法]利用HPLC法对16批野生品种和17批栽培品种的9种核苷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的胞苷、胸苷、2'-脱氧腺苷含量有显著性差异(Sig.0.05),其余6种核苷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ig.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品种和栽培品种不能依据核苷成分含量的差异加以区分。[结论]野生滇重楼和栽培滇重楼的核苷类成分含量无明显差异,栽培滇重楼可作为野生滇重楼的替代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鬼灯檠属植物中岩白菜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云南鬼灯檠属植物不同种及产地样本的岩白菜素含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云南鬼灯檠属植物不同种及产地样本的岩白菜素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XDB-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0%~20%A,100%~80%B),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岩白菜素在3~48μg/ml之间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6。4个种及变种的鬼灯檠属植物样本岩白菜素含量以西南鬼灯檠平均含量最高为5.59%,七叶鬼灯檠平均含量最低为3.45%。[结论]鬼灯檠属植物不同种之间岩白菜素含量不同,同种不同居群之间的岩白菜素含量变化也明显。  相似文献   

11.
伍晓春  邹盛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93-7094
[目的]为了测定并比较不同年限野生及种植的杏香兔耳风总黄酮的含量,为杏香兔耳风药材的栽培及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仪器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含量的可行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生长年限野生及种植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生长年限和种植方式对杏香兔耳风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影响。人工种植杏香兔耳风的总黄酮含量较高,比野生杏香兔耳风高20% ̄50%。1年生种植杏香兔耳风总黄酮含量最高,达5.92%。[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杏香兔耳风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准确、快速,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杏香兔耳风药材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野生与栽培蓝靛果果实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方法]对3个不同地区的野生和栽培蓝靛果果实进行了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总糖、总酸和花色苷含量测量.[结果]试验表明,维生素含量除VB.含量勃利地区野生与栽培果实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地区维生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微量元素含量3个地区的Ca和P均有显著性差异,伊春地区的Cu、Zn、K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勃利地区的Fe、Mn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有差异的元素中,除Zn含量是野生小于栽培外,其余均为野生大于栽培.氨基酸含量不同地区部分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糖和总酸含量3个地区均无显著性差异.花色苷含量伊春和汪清地区差异显著,且均为栽培果实高于野生果实.[结论]栽培方式和生长环境的改变会影响蓝靛果的营养成分含量,但总体上栽培果实也能提供大量的营养与保健成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8.09%、7.83%)(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平均值(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类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的差别,采用HPLC-RID法对野生、半野生以及栽培大豆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可溶性糖相比,野生大豆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半野生大豆中,蔗糖和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和棉子糖;栽培大豆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不同类型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总糖含量最低,栽培大豆总糖含量最高,半野生大豆介于二者之间,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水苏糖含量在栽培大豆中最低,其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间差异显著;棉子糖含量在野生大豆中最低,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间差异显著;葡萄糖含量在3种类型大豆中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与总糖在3种类型大豆中相关性均极显著,表明大豆总糖含量主要受蔗糖含量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类,第1类为2个野生大豆材料,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低而水苏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最低,水苏糖所占比例较高;第2类为2个半野生品种和1个栽培品种;第3类为1个栽培品种,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高而水苏糖含量最低,总糖含量最高,蔗糖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可溶性糖代谢在大豆进化过程中的遗传规律及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三叶青栽培品和野生品进行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测定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及浸出物进行分析,探究三叶青的生药学特性。结果表明:栽培品块根较野生品偏长,质地稍硬,断面略平坦,富粉性,类网状纹理不明显。茎无显著区别。叶片颜色较野生品偏黄,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显微特征无明显差异。水分总灰分含量较野生品偏低,酸不溶性灰含量较稳定。浸出物含量较野生品高。三叶青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形态差异较明显,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各有不同,但较野生品稳定;栽培品浸出物含量较野生品高。研究结果可为三叶青资源合理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的白花丹药材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I部附录X A的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并采用DPS3.1软件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品的根、茎、叶浸出物含量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所有样品中(除不同光照条件外),药材根、茎、叶能明显分开,根和叶的相似度较高。不同采收时间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高于野生样品;其中1~3和11~12月的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但由于1~3月份的白花丹个体太小,不适合采收。因此,选择10~12月作为采收期,这与当地采收时间基本一致;以种子苗和扦插苗繁殖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而农业上植株生长产量以分株苗最好。但是,由于野生白花丹药材资源有限,使用种子苗和分株苗进行后续的试验样本不足,因此建议选择扦插繁殖方式;以生土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中最高;而农业上以熟土栽培的植株生长产量最高,粘土次之。由于熟土的资源有限,再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选择粘土进行栽培;N、P和K肥都能促进白花丹植株生长。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施加适当量的N、P和K肥较好;全光照下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将全光照下生长的药材根聚为第1类,其余的为第2类;建议采用全光照进行栽培。[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竹节参药材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和竹节参皂苷Ⅳ)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考察湖北恩施竹节参各主要成分含量与栽培年限之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HPLC对不同生长年限的竹节参栽培品中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竹节参皂苷Ⅳ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2%乙酸铵溶液(32∶68,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竹节参皂苷Ⅴ、竹节参皂苷Ⅳa、竹节参皂苷Ⅳ的含量分别在0.06~4.00、0.04~3.00、0.04~3.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999 6、r2=0.999 4、r3=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1%、99.06%、101.12%,RSD分别为1.28%、1.63%、0.89%;竹节参中各主要成分含量随栽培年限变化较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测定竹节参各主要成分的含量;通过监测竹节参各主要成分的累积规律,可为制定竹节参规范化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商洛地区不同产地黄芩药材黄芩苷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商洛市6个县区不同产地黄芩药材黄芩苷的含量,对其质量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黄芩项下HPLC法含量黄芩苷含量。[结果]商洛市不同产地、不同栽培年限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有一定差异,最高16.3%,最低11.6%,但都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结论]商洛市不同产区2年、3年黄芩其黄芩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田怡涛  陈千良  倪士峰  王文全  刘建勇  尹玉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20-14321,14324
[目的]考察易县栽培知母药材中菝葜皂苷元含量,了解其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检测技术,内标法定量测定菝葜皂苷元含量。采用KromasilC18柱为固定相;流动相为甲醇,流速1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50℃,蒸发温度70℃,以N2为雾化气,压力1.03×105Pa。[结果]菝葜皂苷元在0.0249~0.4980mg/ml内,进样量的对数值与对照品峰和内标峰面积比值的对数成良好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6.3%,RSD为2.1%。测定结果表明,易县栽培知母的菝葜皂苷元含量均超过1%,最高者接近2%,平均值为1.46%。[结论]易县栽培知母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与野生知母没有明显差异,质量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黔产青钱柳在不同炮制温度及不同生长年限下总三萜含量的变化,以确定青钱柳产地加工的最佳温度和生长年限对其品质影响的差异。[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样品用30倍量的70%乙醇,超声提取40 min,显色后,在546.5 nm的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以齐墩果酸为标准品,测定其总三萜的含量。[结果]齐墩果酸浓度在0.004 1~0.024 6 m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5%,RSD为2.24%(n=6),该方法可靠。不同干燥温度和生长年限对黔产青钱柳中总三萜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干燥温度在80℃时,总三萜的含量高于其他炮制温度下的,并且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青钱柳的色泽加深,影响到成品的外观性状。[结论]青钱柳的最佳干燥温度为80℃,由于不同生长年限中总三萜含量的差异无规律可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