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卷烟主流烟气中NNK的逐口释放量与烟丝结构间的关系,设计制作不同烟叶类型和烟丝组成的卷烟样品。通过RM20 H吸烟机连接逐口抽吸单元实现对主流烟气粒相物的自动化逐口捕集,并参照烟草总公司标准运用HPLC-MS/MS实现对NNK释放量的定量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烟丝结构对卷烟NNK的总释放量具有较大影响,调整烟丝配方及降低白肋烟比例可以有效减少NNK的总释放量。(2) NNK的逐口释放量随抽吸口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5口后,迅速下降;在前5口抽吸过程中,烟丝比例及白肋烟比例高的样品逐口释放量较高;第6口,烟丝及白肋烟比例的影响逐渐减弱。(3)烟叶类型、烟丝组成与NNK的逐口释放量(1~6)口间均存在较强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复相关系数(R)为0.951 R 0.999,通过适当降低白肋烟比例,增加膨胀烟丝比例可以降低NNK前5口每口释放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深度抽吸模式下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逐口释放量。通过使用RM20H吸烟机连接逐口抽吸单元,实现对卷烟主流烟气总粒相物的自动化逐口捕集,并通过HPLC外标法实现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抽吸模式下国内市售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含量进行逐口捕集、测定及分析,根据卷烟单口烟气中苯酚的检测含量,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逐口递送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SO模式逐口抽吸过程中其释放量呈多项式(n≥5)形态增加趋势显著,Massachusetts及Health Canada抽吸模式下苯酚释放量趋势呈多项式改变(n=5),并且在第七口以后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抽吸模式下趋势线模拟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R2≥0.972 5。苯酚的逐口释放量特征可划归4类,具体为:1第一口;2第三口;3第五口、第六口和第七口;4第二口和第四口。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深度抽吸模式下卷烟主流烟气中氨的逐口释放量,通过使用RM20H吸烟机连接逐口抽吸单元实现对卷烟主流烟气气相物进行自动化逐口捕集,并通过离子色谱外标法实现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抽吸模式下国内市售卷烟主流烟气中氨的含量进行逐口捕集、测定及分析,根据卷烟单口烟气中氨的检测含量,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逐口递送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SO模式逐口抽吸过程中,其释放量呈多项式(n6)形态增加趋势显著,Massachusetts及Health Canada抽吸模式下氨释放量趋势呈多项式改变(n=6),并且在第10口以后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抽吸模式下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R20.989 2。氨的逐口释放量特征可划归4类,具体为:(1)第1、2、6口;(2)第8口;(3)第3、4口;(4)第5、7口。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受不同卷烟材料参数,即卷烟纸透气度(X_1)、接装纸透气度(X_2)、成型纸透气度(X_3)和滤嘴丝束规格(X_4)的影响,运用均匀设计实验制备了不同材料组合的实验卷烟样品,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建立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与不同材料参数的数学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边际效应分析,并进一步开展参数优化和实验验证,明确了以上4种卷烟材料参数对细支卷烟主流烟气中氢氰酸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4种卷烟材料对氢氰酸释放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X_2X_4X_1X_3;②接装纸透气度X_2、卷烟纸透气度X_1和滤嘴丝束规格X_4的交互与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呈负相关,接装纸透气度X_2的平方、成型纸透气度X_3和滤嘴丝束X_4的交互作用与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呈正相关;③细支卷烟主流烟气氢氰酸释放量较低的材料参数组合为卷烟纸透气度为100 CU、接装纸透气度为800 CU、成型纸透气度为6 000 CU、滤嘴丝束规格为6.0 Y/17000;④与实验组的最低值相比,氢氰酸释放量降低了40.31%.  相似文献   

5.
细支卷烟材料参数对主流烟气氨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主流烟气氨释放量受不同细支卷烟材料参数[卷烟纸透气度(X_1)、接装纸透气度(X_2)、成型纸透气度(X_3)、滤嘴丝束规格(X_4)]的影响规律,运用均匀设计法制备不同试验样品,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单因素效应和边际效应,并进行参数优化和试验验证,明确了细支卷烟4种材料参数对主流烟气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材料对氨释放量影响排序为:X_2X_3X_4X_1。主流烟气氨释放量较低的材料参数组合为:卷烟纸透气度为70 CU,接装纸透气度为800 CU,成型纸透气度为6 000 CU,滤嘴丝束规格为5 303.3 I。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烟支密度对卷烟主流烟气品质的影响,使用相同的烟用材料卷制成4种密度的烟支,分别为240、260、280、300 mg/cm3。通过对这4种密度下卷烟主流烟气中各有害成分、中性香气物质释放量及感官质量评价的比较发现,烟支在260 mg/cm3密度下主流烟气中的焦油、氨释放量均为最低,中性致香物质相对含量最高;280 mg/cm3密度下主流烟气中烟碱释放量最低;240 mg/cm3密度下主流烟气中CO释放量最低,刺激性最大,烟气浓度最小。综合观察,260 mg/cm3密度下卷烟主流烟气的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7.
卷烟抽吸过程中香线滤棒内含致香成分逐口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香线滤棒中致香成分在卷烟燃烧过程中随主流烟气的转移情况,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技术,对卷烟前7口主流烟气总粒相物中的薄荷醇及苯乙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回收率为98%~104%。随着卷烟的抽吸口数增加,除第一口卷烟刚点燃释放量较低外,剩下6口均以一定的线性关系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卷烟作为产品的本质属性是给予消费者舒适的感官感受,卷烟降焦减害是烟草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氨释放量是降焦减害的途径之一。主要从烟叶原料、叶组配方、辅助材料和抽吸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控制或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膨胀温度对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Hoffmann成分(CO、NNK、NH3、HCN、BaP、巴豆醛、苯酚)释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膨胀温度处理后的烟丝卷制卷烟,测定其烟气中7种Hoffmann成分的释放量。[结果]同一膨胀模式下,温度变化对NH3、苯酚和BAP的释放量有一定影响,对CO、NNK、HCN和巴豆醛则无显著影响;CO2膨胀方式下7种Hoffmann成分的释放量较小;降低膨胀温度在一定程度有利于降低卷烟危害性指数。[结论]该研究为低危害卷烟工艺设计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清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73-13074,13084
[目的]探讨不同配方组分对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组分的配方卷制卷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含量。[结果]不同烟叶和三丝掺兑含量对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具有显著影响,国外烟叶苯酚的释放量高于国内烟叶;上部烟叶苯酚释放量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三丝掺兑含量与苯酚释放量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三丝掺兑含量及国内烟叶和下部烟叶的使用量,均有利于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研究不同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对细支爆珠滤棒物理性质及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的细支爆珠滤棒的吸阻、硬度、圆周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的细支爆珠滤棒所卷制的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结果表明:细支爆珠滤棒重量、吸阻、硬度与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23和0.863.对于不同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的细支爆珠滤棒,添加爆珠会使滤棒圆周、圆度、吸阻和硬度分别平均增加0.01 mm、0.02 mm、455.50 Pa和0.22百分点,但不会影响三醋酸甘油酯的施加.细支爆珠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释放量与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呈负相关,当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为12~42 mg/支时,三醋酸甘油酯施加量每增加10 mg/支,细支爆珠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释放量就下降0.54μg/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卷烟抽吸过程中外加香料的逐口转移规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烟丝加香的卷烟进行逐口烟气分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卷烟前7口主流烟气总粒相物中的12种外加醛酮类香料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空白卷烟的烟碱、焦油和一氧化碳的逐口变化趋势和总粒相物相似,均呈逐口增加趋势;加香卷烟的逐口转移率总体呈增加趋势,部分香料增加到最大值后缓慢降低。[结论]该研究为醛酮类外加香料在卷烟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某品牌卷烟14个生产厂家5 693个检测样本烟支的8个物理指标应用六西格玛(Six Sigma,6σ)方法分析了质量控制情况。结果显示,有1个指标即烟支含水率是所有厂家均在质量控制范围以内的。有3个指标较多的厂家不在质量控制的范围内,指标分别为烟支的圆周(有8个厂家不在质量控制的范围内)、硬度(有10个厂家不在质量控制的范围内)、长度(有9个厂家不在质量控制的范围内)。有4个指标绝大多数厂家在质量控制的范围内,分别为烟支的端部落丝量、吸阻、重量、含末率。说明六西格玛方法应用于卷烟烟支物理指标质量控制分析中,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中是成功的。此法为烟草企业在其他方面的质量控制、质量均质性评价提供了借鉴,使企业接近零缺陷的管理处于受控状态,有助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滤棒成型参数对卷烟常规烟气成分烟碱、焦油、总粒相物、一氧化碳(CO)释放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贡献率计算,比较了卷烟滤棒成型材料中丝束规格、丝束填充量、三乙酸甘油酯添加量对常规烟气成分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丝束规格是影响总粒相物、烟碱、焦油、一氧化碳释放量的显著因素,其中对烟碱和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最大,对总粒相物和焦油释放量的影响次之;丝束填充量是影响总粒相物和焦油释放量的显著因素,对两者的影响最大,而对烟碱和一氧化碳释放量无显著影响,随着丝束填充量的增多,烟气成分释放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三乙酸甘油酯添加量是影响总粒相物、烟碱、焦油、一氧化碳释放量的非显著因素,对常规烟气成分释放量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6.
抽吸模式和烟支密度分布对卷烟包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抽吸模式和烟支密度分布对卷烟包灰性能的影响,采用分段测量的方法采集卷烟燃烧时的图像信息,通过测定烟支燃烧的烟灰长度、累计烟灰面积、烟灰表面累积开裂或者破碎面积及当前燃烧长度下的卷烟包灰性能,分析不同抽吸模式下卷烟燃烧烟灰长度缩减率、卷烟包灰性能、烟支密度分布与卷烟包灰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燃烧长度下卷烟的燃烧状态不同,分段测量能有效反映卷烟燃烧包灰的性能;卷烟燃烧烟灰长度缩减率从大到小依次为HCI模式(19.3%)、ISO模式(17.7%)、静燃模式(15.4%);卷烟样品最后包灰性能的好坏依次为静燃模式(5.27%)、ISO模式(9.99%)、HCI模式(10.47%);烟支密度分布与卷烟包灰性能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改变烟支密度或者烟丝填充值来改善卷烟的包灰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双样本T检验与回归分析的方法[1]对针辊回丝量、来料水分、VE吸丝负压3个因子与烟支空头废品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辊回丝量、VE吸丝负压2个参数对烟支空头废品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在试验范围内针辊回丝量为30%、VE吸丝负压为95mbar时较佳,此时烟支空头废品率显著降低;来料水分对烟支空头废品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添加柠檬酸对卷烟七种主流烟气成分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柠檬酸不同添加量对卷烟烟丝主流烟气7种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烟支平均吸阻、总通风率和抽吸口数对烟气成分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在一定比例范围(0~5%)内添加柠檬酸会导致主流烟气成分CO、HCN和B[a]P释放量的上升,另外会导致巴豆醛和NH3释放量的下降,而对于NNK来说,柠檬酸添加量的初始变化会导致其释放量上升,当达到3%后,添加柠檬酸则会导致NNK释放量逐渐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逐口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中有机酸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采用20 mL 30 mmol·L-1的NaOH水溶液在50℃下对捕集了卷烟主流烟气的剑桥滤片超声萃取50 min,AS11-HC为分离柱I、on AG11-HC为保护柱、ASRS-ULTRAⅡ为再生抑制器,KOH溶液为淋洗液,用电导检测器对前8口主流烟气TPM中的6种有机酸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研究了6种有机酸的逐口递送规律。结果显示:(1)烤烟型卷烟和混合型卷烟中有机酸含量的逐口递送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主流烟气TPM中有机酸含量逐渐升高;(2)甲酸、乙酸、丙酸及乳酸在第1口烟气中的含量较低,第2口增加较多,从第3口开始增加的趋势趋于平缓;(3)草酸前5口增加趋势平缓,第6口急剧增加,随后两口增加的趋势较平缓;(4)苹果酸每口间增加的趋势较平缓,第6口到测定值达到最大,随后两口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卷烟烟气中氰化氢释放量与卷烟中主要含氮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在卷烟烟支中添加特定含氮化合物,捕集并测定卷烟烟气中的氰化氢含量,分别研究了6类不同含氮化合物在卷烟燃吸时对烟气中氰化氢释放量的影响,并尝试对氰化氢热解产生的机理和变化规律做了探讨性的解释。[结果]对于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而言,蛋白质、氨基酸、挥发碱、硝酸盐、氮杂环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导致卷烟烟气中氰化氢的释放量相应增加,且二者间表现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各含氮化合物对氰化氢释放量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蛋白质〉氨基酸〉挥发碱〉硝酸盐〉氮杂环。[结论]蛋白质、氨基酸、挥发碱、硝酸盐、氮杂环5类含氮化合物均是卷烟烟气中氰化氢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