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预防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及扩散,开展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抗性试验研究,试验选择3个小麦品种:‘鲁原502’、‘鑫麦296’和‘齐民8号’,2个播期:2021年10月20日和2021年11月1日。结果表明,‘齐民8号’在2个播期下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都是无症状;‘鲁原502’在11月1日的播期下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无症状,但是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而‘鑫麦296’在2个播期下多数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植株矮化不明显。3个品种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产量最高的是‘齐民8号’,为8960.4 kg/hm2;其次是‘鲁原502’,为8570.4 kg/hm2;产量最低的是‘鑫麦296’,为8330.4 kg/hm2。3个品种在10月20日的播期下平均产量达8620.4 kg/hm2。3个品种在11月1日的播期下,产量最高的是‘齐民8号’,为8120.4 kg/hm2;其次是‘鑫麦296’,为6260.25 kg/hm2;产量最低的是‘鲁原502’,为6190.35 kg/hm2。3个品种在11月1日的播期下平均产量是6857 kg/hm2。3个品种在10月20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比在11月1日播期的平均产量高出1763.4 kg/hm2。通过小麦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技术、晚播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多项技术进行融合和改进,可以达到降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中强筋小麦扬麦23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探讨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晚播条件下播期与播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随着播期推迟,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生长指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有效穗,增加小麦最终产量,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增量作用越来越小。本次试验条件下,在江苏中部地区,扬麦23在10月底前的播种播量宜在105~120 kg/hm2;11月15日前的适宜播种量在120~150 kg/hm2,11月中下旬的播种量可控制在225 kg/hm2,12月初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昆山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和综合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系),选择10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以产量、生育特性、抗逆性等性状为依据,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系)产量在4 779.0~6 568.5 kg/hm2之间,平均产量为5 838.5 kg/hm2,不同品种(系)间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明显。镇麦12号、镇麦15和镇麦18产量高于6 000.0 kg/hm2,较对照镇麦10号分别高出9.78%、9.20%和7.52%,增产明显。其中,镇麦15产量较高且抗逆性最好,适宜在昆山市示范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在不同播种密度及播种方式影响下的表现,从而确定合理的小麦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保证小麦种植产量。以河南省漯河市农田试验基地作为试验区域,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播种密度,副区为播种方式,播种密度设4种,分别为112.5 kg/hm2 (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 kg/hm2(D4);播种方式设3种,分别为条播(T)、穴播(X)、宽幅播(K),分析其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播种密度方面,表现最佳的为D3和D4,这2种播种密度下的小花数、小穗数及小穗结实率较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群体总茎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在播种方式方面,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苗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穴播、宽幅播、条播,返青期和收获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条播、穴播、宽幅播。在穗粒数和产量方面,穴播要高于宽幅播...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氮肥追施量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4 个黑粒小麦(‘运黑161’、‘紫优5号’、‘冬黑1号’、‘临黑131’)和7个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44’、‘济麦23’、‘晋麦95’、‘石农086’、‘邯农1412’、‘中农175’)品种,设置0(N0)、34.5(N1)、51.8(N2)和69.0(N3)kg/hm2 4个追氮水平(在拔节期追施),测定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含量和氮吸收量、硒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 N0相比,追氮均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不同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不同。4个黑粒小麦籽粒产量在 N1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19.4%~30.8%;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23’、‘晋麦95’、‘济麦44’和‘石农086’籽粒产量在 N2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20.8%~85.1%,‘邯农1412’和‘中农175’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2)追氮可增加2种粒色小麦籽粒氮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两因素二次正交回归方案设计试验,应用DPS软件,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将播期(X1)、播量(X2)做为因素进行研究,研究高产小麦品种中麦895在关中灌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中麦895在关中灌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分别为,播期10月5~10日,播量为260.75~343.93万基本苗/hm2。  相似文献   

8.
为给优质强筋小麦陕禾1028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数据支撑,探索了其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最佳播种时期和播种量。采用裂区试验方法,在2019-2021年进行了2个年度的播期播量研究,分析在9月30日、10月7日、10月16日,10月24日4个播期,以及180万/hm2、240万/hm2、300万/hm2、360万/hm2 4个播量(基本苗)及其互作条件下对陕禾1028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陕禾1028适宜的播期为10月7~16日,适宜的播量为240万/hm2。最佳播期、播量为10月7日、240万/hm2。在此播期、播量下,产量潜力可以达到11 355.6 kg/hm2。陕禾1028的产量三要素中,千粒重和穗粒数年度间较稳定,成穗数随种植环境变化较大,适度提高成穗数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施氮量和基本苗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迟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量和基本苗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加,宁麦13、农麦88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宁麦13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农麦88则呈递增趋势。基本苗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而影响迟播小麦产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宁麦13、农麦88这2个品种2年平均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M3N3(基本苗37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M2N4(基本苗300万株/hm2,施氮量315 kg/hm2),产量分别达7 905、8 088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豫南雨养区小麦适宜的播种方式和配套播量,选用该区主推品种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设计,对不同播种方式(机械沟播、机械宽幅匀播、机械等行距条播)和播种量 (150.0 kg/hm2、187.5 kg/hm2、225.0 kg/hm2)下土壤水分、小麦群体个体发育及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沟播、宽幅匀播保墒效果较机械沟播明显;机械宽幅匀播显著提高小麦出苗率,减少缺苗断垄现象,促进分蘖发生和根系发育,配套187.5~225.0 kg/hm2播种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灵台县为典型的旱地雨养农业区,近年来随着冬季降雪偏少、夏季降雨偏多,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气候以旱为主,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为探究适宜灵台县冬小麦新的覆盖种植模式,在灵台县什字镇庙头村科技示范场内开展冬小麦秸秆粉碎微垄覆盖宽幅沟播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当施肥量为纯氮180 kg/hm2、纯磷126 kg/hm2、纯钾54 kg/hm2时,秸秆粉碎覆盖微垄宽幅沟播产量最高,为9 295.35 kg/hm2,比露地条播增产14.29%,增产率最高,产量差异水平显著。因此,秸秆粉碎覆盖微垄宽幅沟播技术可在陇东冬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麦田播娘蒿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559-2568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80、160、320、640和1 280株/m2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小区内播娘蒿分冬前、初春、返青期3次定苗。比较不同小麦播种量下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应用Excel作图分析播娘蒿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原因。【结果】小麦播后1周至11月中旬为麦田播娘蒿出苗高峰期,周平均气温在13.5-14.8℃,冬前出苗量占全年出苗总量的96.7%。3月下旬周平均气温上升至8.0℃左右,播娘蒿开始快速生长,4月上旬后平均株高开始超过小麦,5月中旬播娘蒿平均株高趋于稳定,达到115.6 cm,高出同期小麦43.4 cm。越冬期播娘蒿和小麦的平均单茎鲜重变化缓慢,4月上旬后,播娘蒿单株平均鲜重迅速增加,5月上旬达到最大值50.2 g,约为单茎小麦的4倍。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小麦播种量为67.5 kg·hm-2条件下,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428.9万穗/hm2降至27.8万穗/hm2,减少了93.5%。小麦播种量在135.0 kg·hm-2时,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549.3万穗/hm2降至188.1万穗/hm2,减少了65.8%。小麦播种量在202.5 kg·hm-2时,小麦穗密度从669.3万穗/hm2降至321.5万穗/hm2,减少了52.0%。当播娘蒿密度为320株/m2时,小麦67.5、135.0、202.5 kg·hm-2 3种播种量下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4.7%、71.9%、64.9%。小麦播种量为67.5和135.0 kg·hm-2种植密度下,当播娘蒿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分别为2 396.3、1 680.2 kg·hm-2,损失率分别高达97.5%、87.9%,濒临绝产。【结论】播娘蒿的出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时间、温度密切相关,通过适时进行防除,能够有效控制播娘蒿的危害,适当密植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硒吸收在不同追氮量下的具体表现,从而确定适宜的追氮量,提升小麦种植水平。以河南省内乡县周麦18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基础氮肥为165.0 kg/hm2,拔节期追肥,试验组设3个追氮水平,即34.5 kg/hm2(T1)、51.8 kg/hm2(T2)、69.0 kg/hm2(T3),对照组不追施氮肥,分析不同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硒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2的小麦产量最高,较CK高57.5%;T2的小麦籽粒氮含量最高,较CK提升52.9%;与对照组相比,追氮可以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T1—T3分别较CK提高8.7%、34.7%、14.7%;与对照组相比,追氮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T1—T3分别较CK提高12%、48%、16%。综合来看,基础氮肥为165.0 k...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淮麦3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中适合的播期和基本苗密度,于2021—2022年在当地开展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条件下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5日-11月3日,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33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小麦基本苗150万~30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淮麦33的生育进程没有变化,全生育期一致,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在宿州市泗县地区淮麦33在播期为10月19—26日、基本苗密度为210万~270万/hm2条件下,全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该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适宜在淮麦33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2021年秋播时庄浪县以“旱地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为依托,实施了旱地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抗旱增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产量为7 192.35 kg/hm2,全膜覆土穴播产量为6 699.45 kg/hm2,膜侧沟播产量为6 423.90 kg/hm2,均比传统条播(CK)增产,因此大田生产中力推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杨帆 《乡村科技》2023,(19):93-95
以镇麦10号为试验对象,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设置6个播量梯度,研究秸秆深耕深旋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在120~210 kg/hm2,小麦生育期无明显变化;播种量超过240 kg/hm2后,小麦生育期开始延长;播种量由120 kg/hm2增加到210 kg/hm2,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可增产10.73%;随着播种量的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有所减少。综合考虑生育期、产量等多个因素,镇麦10号播种量为210 kg/hm2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播期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为济麦22合理播期的选择以及产量的改善提供参考,试验于2019—2020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设10月5日(D1处理)、10月12日(D2处理)和10月19日(D3处理)3个播期处理,研究了小麦品种济麦22群体变化规律以及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对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逐渐降低,产量、穗数、株高和小穗数逐渐降低,且不同播期间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千粒重和成穗率随播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不同处理穗粒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2处理、D3处理、D1处理,千粒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2处理、D1处理、D3处理,成穗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2处理、D3处理、D1处理;穗长随播期推迟逐渐变短。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三要素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由大到小...  相似文献   

18.
在临洮县对11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陇中6号产量最高,为9 800.0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2 066.67 kg/hm2,增产率26.7%。天选57号、陇育5号、庄浪13号等3个品种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陇中7号、陇中1号、中梁34、中麦132等4个品种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通过产量、抗逆性分析,以上8个品种均可在临洮县寒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青海高原藜麦生产过程中适宜的栽培模式,以大白藜和青藜5号为参试藜麦品种,设置3个钾肥水平(37.5、75.0、112.5 kg/hm2),3个氮肥水平(225.0、300.0、375.0 kg/hm2),3个磷肥水平(300.0、375.0、450.0 kg/hm2),3个种植密度(9、10.5、12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正交回归试验,探索钾肥、氮肥、磷肥和种植密度对藜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白藜的最优组合是KCl 75.0 kg/hm2,纯氮225.0 kg/hm2,P2O5 450.0 kg/hm2,密度12万株/hm2,影响因素依次是氮肥、钾肥、密度和磷肥。青藜5号的最优组合是KCl 37.5 kg/hm2,纯氮225.0 kg/hm2,P2O5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新疆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适宜的播期及种植密度,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冬22号(少穗型)和邯郸5316(多穗型)为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区为3个播期:9月23日(B1)、10月4日(B2)和10月15日(B3);副区为4个播种量:播种量3.15×106 粒/hm2(M1)、5.1×106 粒/hm2(M2)、7.05×106 粒/hm2(M3)和9×106 粒/hm2(M4)。【结果】滴灌冬小麦旗叶Pn和Tr在扬花期最大,新冬22号在B2播期、邯郸5316在M3播期下平均Pn最高。B2M2处理的Pn最高,新冬22号和邯郸5316分别达15.45和16.94 μmol CO2/(m2·s);Tr以M2处理最大M4处理最小,随播期延迟,Tr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以B2M2(新冬22号)或B2M1(邯郸5316)最高,分别为6.35和6.08 μmol CO2/(m2·s);旗叶SPAD以扬花期达最高,平均SPAD随密度增大或播期延迟而减少,B1M1处理最大,其次为B3M1(新冬22号)和B2M1(邯郸5316)。【结论】建立了播期、播量与产量的关系模型,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个体发育指标。新冬22号在10月1日播种、播量315.30 kg/hm2,邯郸5316在10月2日播种、播量262.47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8 271.88和9 116.19 kg/hm2;提出了晚播增密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