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10年生造林密度试验林观测资料,分析造林密度2 500、3 000、3 600、4 500株/hm~2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的圆满度、通直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等5个形质性状,密度显著影响着乳源木莲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树高、树干通直度、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等生长形质指标以及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性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林分蓄积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密度对乳源木莲的造林保存率、胸高形数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综合表现,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得出乳源木莲大中径材的合理造林密度宜为2 500~3 600株/hm~2。  相似文献   

2.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木大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直径和树高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区樟子松天然林进行抚育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南段的樟子松天然林中设置2块100 m×100 m的不同密度(940和1 149株/hm2)方形固定样地,按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的林分直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块样地林木的最大、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相等;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较分散,高密度林分则分布较集中。2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平均直径均基本相同;低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为正态,下层木则左偏;高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左偏,下层木则为正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大于低密度林分,但高大林木比例较低密度林分低;高密度林分上层木平均树高也大于低密度林分,且高大林木比例也较低密度林分高;而高密度林分下层木平均树高和高大林木比例均较低密度林分高。2)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中则相反;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大于大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高密度林分中无明显差异。2块样地上层木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其林木的树高与胸径在大、小径级中的比值也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下层木中小径级株数比率大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则相反;2块样地下层林木在小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均明显大于在大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可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均大于低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相对集中,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分散,从而造成不同密度的天然樟子松林林分平均直径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中大径级林木株数的比率要比高密度林分高;密度的不同也导致了林木径向和纵向生长的差异。因此,针对密度大的樟子松天然林分应适当疏伐,降低密度,减少种内竞争;而对密度小的林分应适当进行土壤植被管理,促进林下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林场22年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林分密度具有明显差异的2组侧柏人工林的树冠二维特征,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的合理修枝抚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平均冠幅和平均活枝下高均以密度较小林分(2 080~2 120株·hm-2)大于密度较大林分(3 560~3 760株·hm-2),而平均冠长和平均冠长率均以密度较大林分较大;2) 不同密度的侧柏人工林中,相同径阶和相同树高组林木的活枝下高、冠长和冠长率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冠幅只在3 m树高组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林分密度对林木冠幅、活枝下高、冠长和冠长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密度的侧柏人工林应采取不同的修枝强度进行人工抚育。  相似文献   

4.
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的圆满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5个形质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和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表明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有着显著的造林密度效应。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抑制效应;而林分蓄积、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形质指标以及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表现出促进效应。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的造林保存率、树干通直度、尖削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峦大杉综合得分值,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综合8年生峦大杉生长形质以及林分分化情况,造林密度2 700株·hm-2的峦大杉总体生长表现最好,有利于峦大杉大中径材的培育,并适时间伐、抚育。  相似文献   

5.
无瓣海桑人工林树冠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雷州半岛无瓣海桑人工林树冠生长及林木分级进行分析,提出冠长、冠积等生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瓣海桑各分级木的冠幅差距趋于减小;冠长率的变化总体上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各分级木之间冠长率的差异趋于变大;不同密度无瓣海桑林分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的平均冠积分别达58.500、32.597、19.214m3,各分级木平均冠积的差异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无瓣海桑具有一级分枝高度较低的特点,60%以上的无瓣海桑其枝下高〈1m。  相似文献   

6.
油松个体林木生长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与距离有关的树木生长模型,根据油松人工林内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树高生长量,引用生长比和郁闭比等概念对树木的枝长生长,树冠扩展过程和林分郁闭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模型中将树冠内各轮枝的着生状态描绘成状态矩阵的形式。通过状态矩阵结合枝长及着枝深度与叶量的关系确定出各轮枝的叶量和整株树冠的有效叶量。最后通过叶量确定林木的材积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差异,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清远市11年生3个不同密度(2 100、3 100、4 1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每个密度设置6个固定标准样地(20 m×20 m),选取大小比数、角尺度、直径结构、树高结构以及树冠结构5个参数探究林分结构特征,选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等指标探究林分生长特征,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生长指数受林分密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4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2种密度林分,3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蓄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林分。2)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小径级的林木较多,其分布曲线呈现为截尾正态分布。3)3 100株·hm-2的平均冠幅显著大于其他2种林分,4 100株·hm-2的平均树冠表面积以及树冠体积显著小于其他2种林分,3种...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林分密度对山桃树冠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冠结构决定着林木外部形态和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并直接影响林木个体的初级生产力。对于风景林来说,树冠结构不仅影响着林木个体的姿态,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林木的开花结实,进而显著地影响着林木的观赏性。以北京山区山桃风景林为例,从枝条长度、枝条基径、分枝角度及侧枝密度等变化的角度对林分密度与山桃树冠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桃的树冠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受林分密度的影响,高密度(3 500株/hm2)林分中山桃活枝下高相对较高,而冠幅、树冠率相对较小。②林分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级侧枝的各种树冠形态参数产生影响,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对较高序级枝条的枝长度、基径、枝角和侧枝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各序级枝条的基径随密度提高而增大,且与枝角呈负相关,与枝长度呈显著正相关。③在低密度(2 500株/hm2)林分中,各树冠层次中的枝条结构均有利于光的吸收,长短枝比例相对比较合理。建议山桃风景林的经营密度应控制在2 500株/hm2以内。   相似文献   

12.
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建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在林分密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杉木相对冠长与胸径生长率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林分株数按相对冠长的分布用正态分布拟合是适宜的,拟合率达73%左右,提出了以林分相对冠长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按标准差的一定倍数来划分林分生长级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林分各生长级林木的相对冠长临界值或范围随林分的年龄、优势高和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林分Ⅳ、Ⅴ级木的比例却是逐渐上升的。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可作为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樟子松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沙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研究两种截冠处理对种子园幼龄樟子松母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种子园母树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樟子松幼龄母树为研究对象,研究截冠矮化处理L2和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一年生小枝、二年生小枝、萌芽数量7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截冠处理L2和L3均抑制了樟子松幼龄母树树高的生长,对母树的地径和冠幅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截冠处理L2和L3和对照组一年生小枝和二年生小枝的平均长度的大小顺序均为L3 >L2 > 对照,说明截冠处理对小枝的长度有一定影响,截冠处理L2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与二年生小枝的长度无显著影响,截冠处理L3对樟子松幼龄母树一年生小枝长度无显著影响,但对二年生小枝长度有显著影响。两种截冠处理对樟子松幼龄母树的枝下高和萌芽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两种截冠处理对幼龄母树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L3更适合樟子松幼龄母树管理。本研究为樟子松种子园幼龄母树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松中龄林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 900、3 000、2 250株·hm-2和1 800株·hm-2)的4类林分油松林木的生长特征及树干形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胸径增大,且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时,可以显著促进胸径的增大。林木单株材积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林分蓄积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保留密度对树高的影响较弱;保留密度对林木树干形质的影响也不同,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尖削度、径高比、通直度、分枝数及分枝基径均增大,分叉率先降低后上升,活枝下高随保留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方差分析表明,除树高和林分蓄积外,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中龄林林木生长及树干形质均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造林密度对3年生黄梁木Anthocephalus chinensis幼林的树高、冠幅、枝下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的影响,探究造林密度与黄梁木人工幼林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造林密度,分别为625、667、833、1 667和2 500株·hm~(-2)。采用每木检尺法,测量每个小区内9株试验树主要生长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极差检验法比较不同造林密度间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数据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造林密度对黄梁木的树高、冠幅、枝下高和林分蓄积生长有极显著影响(P0.01)。树高(y)与密度(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4.000 0×10~(-7)x~2+0.001 6x+8.270 3;林分蓄积(y)与密度(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000 0×10~(-5)x~2+0.112 7x-12.664 0;冠幅(y)与密度(x)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5.942 5~(-4.000 0×10~(-5)x)。研究还发现,胸径(y)与冠幅(x)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9.661 3x~2-103.950 0x+293.870 0。【结论】就黄梁木幼林而言,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幼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最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测定福建明溪县不同密度观赏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幼树的生长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其生长及形态学特征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的幼树在冠长、冠幅、地径、枝下高、侧枝数量等树冠特征性状和圆满度、枝叶浓密度等观赏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树高及叶色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着显著影响,对不同器官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单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和叶枝干等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根生物量分配比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林分密度对1级侧枝分枝角、1级侧枝数量、1级侧枝密度及平均长度有着显著影响,且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下降,幼树树冠对林分密度有着显著可塑性响应,表现出强烈的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青山区对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其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指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即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树高随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而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二者关系可拟合为对数曲线。该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生长因子影响的最大临界值阳坡为3 000株/hm2,阴坡为4 000株/hm2可作为调空密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