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阆中市地处川北丘陵区,属国定贫困农业市(县),粮食生产是农业的主业,小麦又是粮食作物的“重头戏”,全市常年播种小麦40万亩,其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所以小麦的丰欠对全年粮食总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对我市农业影响极大,特别是小麦播种阶段的干旱,一直困扰着我市的小麦生产。加  相似文献   

2.
《四川农场》2004,(3):4-5
阆中市国有良种场属差额拨款、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现有职工80多人,主要从事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繁育和优质水产养殖及其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及配套服务等。良种场无固定的收入,每年支付80多名职工的工资、福利达100万元以上,同  相似文献   

3.
致歉     
阆中是中药材沙参道地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常年沙参下茬种植玉米,一年两熟。这种栽培模式比大面积麦——玉——苕三熟亩产值增加1500元左右。为近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药农综合经济效益,阆中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沙参与西瓜轮作、西瓜与菜椒间种的高效栽培新模式。该模式自2003年在阆中西山乡试验成功之后,面积逐年扩大,到2006年,在阆中市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并迅速向周边县市辐射。  相似文献   

4.
阆中是中药材沙参道地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常年沙参下茬种植玉米,一年两熟。这种栽培模式比大面积麦———玉———苕三熟亩产值增加1500元左右。为近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药农综合经济效益,阆中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沙参与西瓜轮  相似文献   

5.
阆中市川明参种植历史悠久,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增加,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参农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植积极性不断高涨,这都得益于阆中市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参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规范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这些配套技术为我市川明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阆中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属川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过渡地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单产350kg,总产7万t左右。2010年,在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安排的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中,以地膜覆盖栽培为核心,集成配套多项技术,单产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2010年7月28日,南充市农业局组织专家组,对阆中市彭城镇圆觉寺村3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片进行了田间现场测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迅速推动产业强县建设,阆中市在有效利用耕地资源的情况下,以挖掘高标准农田生产潜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调结构、调品种、调品质为主攻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经作物协调发展为主线,确保粮食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将阆中市近几年探索旱地粮经复合高产高效规范化种植模式,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的主要模式做一简要介绍,供各地参考。一、川明参/小麦/玉米/短季蔬菜粮药套作一年四熟模式1.茬口衔接"双六尺"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给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蔬菜,2009年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安排全年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50万亩(10万公顷),总产力争达到50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引进新品种60种。2009年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将进一步搞好蔬菜生产计划指导,安排好蔬菜茬口和品种的优化,做好协调蔬菜产销等蔬菜管理工作。2009年蔬菜产业化带动能力将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阆中市是中药材川明参原产地(2009年阆中川明参获国家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常年种植川明参3万亩左右。为解决粮、药争地矛盾,克服川明参连作"重茬地"产量低的不利影响,使川明参种植进入良性循环,尽量扩大川明参种植面积,阆中市农业局科  相似文献   

10.
简要报道了2014年在阆中市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并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及加强引种监管等综合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东宁县道河镇是农业中等镇,农业资源不是很丰富,农业生产没有很大优势,只有打特色牌,走精品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东宁县道河镇总人口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万人,18个行政村。主要处于第三、第四积温区,平均积温2450度,热量资源一般。全镇耕地面积19.6万亩,主要土壤类型为暗棕壤,土壤质地中壤土,土壤 ph 值范围5.22~8.03,有机质范围5.27~124.86g/kg。全镇种植结构为玉米面积4.4万亩,大豆面积7.9万亩,烤烟面积1.6万亩,南瓜面积1.6万亩,向日葵面积1.0万亩,食用菌2.5亿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20%左右,农业产值占总产值60%左右,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95%,2011~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381元、24005元、28806元。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阆中市农业服务体系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发展、壮大和徘徊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已全面放开,加之农业效益的下降,农民预期收入降低,这些又给本就脆弱的农技服务体系雪上加霜。相反,遍布各地的农资经营摊点无序的经营,使得农资市场十分混乱,恶性竞争的势头愈演愈烈,给农业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策和资源管理措施,本研究基于2021年阆中市统计年鉴和二调、三调数据库进行研究。采用了耕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等方法,对阆中市的耕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9年,阆中市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种植园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2)各乡镇的耕地面积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南部丘陵区耕地减少速度较快,而东北和西北低山区的耕地减少速度较慢。(3)耕地减少主要通过3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导致的耕地转变为园地,长期无人耕种导致的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城市扩张导致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研究结果进一步了解阆中市耕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流失的主要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有助于在环境生态建设中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四川农业科技》2010,(4):59-59
2010年2月25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抓好2010年农业增产增收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10]12号),提出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300万亩以上,总产比上年增产25万t,力争增产50万t;蔬菜总产3250万t,茶叶总产15.7万t,水果总产575万t(其中柑桔总产305万t),食用菌总产90万t,中药材总产33.9万t。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力争增收100元。耕播收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5.
阆中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种植方式是麦/玉/薯、麦/玉/豆,玉米收获后至小春播种前尚有9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为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阆中市农技站从2011年起在南充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的指导下,在彭城镇、二龙镇大力实施麦/玉/豆/豆旱地新四熟模式:即在小麦收后种夏大豆,玉米收后种秋大豆。2012  相似文献   

16.
徐玉芬 《新农村》2009,(5):20-20
养鸭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是致富的好门路。浙江省宁海西店是浙东著名的蛋鸭生产基地,年存栏蛋鸭60~80万羽,年产鸭蛋1.12万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F0004-F0004
克山分院玉米研究所前身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室,近60年来一直从事玉米资源创新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共计选育推广了19个“克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全省累计种植面积140万hm^2,增产粮食74万t,增收6亿余元。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克单8号在全省种植面积曾达到17.67万hm^2,  相似文献   

18.
一、郸城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概况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现有耕地面积163.7万亩,人口1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5万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年粮食产品量68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33.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万台,配套农机具5.9万部,联合收割机1546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大量转移,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阆中市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其中茬口是冬水田的占5万亩。冬水田冬、春闲置,若免耕直播栽培水稻,既可节省用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产量,又可错开农忙季节,避免劳力打挤,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2011年,我们进行了初步试验探讨,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吴海 《农业考古》2006,(1):236-237
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洋洋60万言,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一部学术创新之作,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