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马尾松组培苗的苗期生长规律及其野外生长潜力,以马尾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容器育苗和野外造林2种方法,研究了其苗期生长及野外造林试验的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组培苗苗期高生长呈高度拟合的一元二次曲线,移栽早期生长较为缓慢,而移栽5个月后生长明显加快。与国家标准I级松树实生苗苗高相比,移栽后7个月,马尾松组培苗苗高达25.9 cm,超过1年生马尾松、华山松实生苗苗高的29.5%;组培苗移栽8个月后,其苗高达30.5 cm,超过1年生湿地松、火炬松及古巴加勒比松实生苗苗高的1.7%。相较实生苗,马尾松组培苗野外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较高,生长表现最佳。造林后1年马尾松的组培苗树高、地径生长比实生苗分别增加138.9%和252.7%,高径比减少32.3%。这说明,马尾松组培苗生长迅速,苗木粗壮,环境适应性强,能有效缩短育苗周期,提高造林成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棕榈藤组培苗移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黄藤、短叶省藤、单叶省藤、白藤和异株藤组培苗的移植技术。结果显示:试管苗的质量是移植成活与否的关键,适宜的组培苗移植规格为:苗高大于4.0cm根长大于4.0cm,带须根;珍珠岩为最优移植介质,移植组培苗的根系生长量大、净 条烽多、成活率最高,分别达26.1cm/株、0.8条/株、95.0%;泥炭土和细沙中选介质,移植成活率〉90%;最佳的练苗介质配比为40%泥炭土+60%黄心土,移植成活  相似文献   

3.
棕榈藤组培苗根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短叶省藤、黄藤和单叶省藤组培苗根的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A含量高低对丛芽苗的生根与否及根系生长起决定生作用。蔗糖浓度不影响芽苗的生根与否,但影响出根快慢、出根条数和根系的生长。NAA也在单苗根的诱导中直主导作用但再附加一定量的IBA有利于攻苗生根培养基的优化组合为:NAA1.0mg/L+IBA2.0mg/L+大量元素0.33ms+蔗糖20.0g/L。在优化后的生根培养基上诱导一次60d,  相似文献   

4.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单叶省藤、短叶省藤组培快繁成苗芽的选择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健壮、形态正常的不同高度未展叶单芽组,在成苗培养过程中,高生长、生根率、生根条数和生根长度存在差异。高度在2.1~4.0cm的未展叶单芽为伸长培养和生根诱导培养的最佳高度组,生根诱导培养3个月后,芽苗生长可达长到组培苗移植规格(苗高、根长〉4.0cm)。研究试验结果还显示,2种省藤组培成苗培养过程,伸长及生根诱导培养可浓缩为一步,直接从增殖培养材料中选择2.1~4.0cm的单芽进入生根诱导培养,一步成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比较组培苗和实生苗在林地的生长表现,我们建立了两处含4种类型苗(实生苗、种胚苗、下胚轴生根苗、组培苗)的造林试验地。经过3.5个生长季的生长后,组培苗的高度只达实生苗的82%,且其他性状表现较实生苗成熟(成年化)。另二种类型苗虽然造林时较小,但经过1.5年的生长后,它们各方面的生长表现与实生苗基本一致。本文认为导致组培苗与实生苗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组织培养技艺对早期植物茎芽生长的影响,而不是组织培养环境和生根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据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实生苗造林保存率比扦插苗高,但两者均高于90%;2)扦插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苗大;3)扦插苗及实生苗高生长和径生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扦插苗表现出“高胖”的形态特征,而实生苗倾向于“矮胖”。  相似文献   

7.
以短叶省藤种胚作材料进行组培苗快繁研究,结果表明.种胚成熟度对丛芽诱导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采收种子的各项最佳指标,筛选出了最优培养基及最代继代培养基优化组合,为短叶省藤快繁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同时.进行了组培苗移植试验,解决了组培苗田间移植的技术关键,提出了适宜移栽组织苗的各项生长指标,筛选出了最佳组合的移植介质.  相似文献   

8.
黄藤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黄藤的壮苗培育和造林技术、藤林的经营采收技术及经营黄藤林经济效益。23°30’N以南为黄藤适生栽培区,年均温20~24.5℃,极端低温大于一2.8℃,15C活动积温大于5800℃;年降雨量大于1200mm。适宜的立地:林内相对光照强度大于50%,土壤润湿,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2%,全氮大于0.1%,全磷大于0.01%,pH4.4~6.7。在15℃条件下,保持种子在29%的安全含水率的湿藏法,能有效保持种子活力6个月。黄藤造林的综合技术质量指标:1年生苗木的合格苗叶片数大于4.O片,苗高大于25cm,壮苗叶片数大于5.O片,苗高大于35cm;8年生藤林成丛株数大于13.O株,12年生藤林原藤产量7000kg/hm2,速生丰产林平均成丛株数大于50株,总茎长大于100m/丛,采收量大于10000kg/hm2。本文还论述了黄藤的工艺成熟龄、采收间隔期、采收和经营方法以及经营黄藤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育周期米老排苗木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铺设培育周期为6 和12 个月的两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实生苗( 简称I 和II 类 苗) 对比试验和调查造林保存率、母株和萌条生长指标,初步评价造林后8 个月米老排幼龄林的生长 表现,为确定适宜的苗木培育周期和选择合适的苗木规格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I 类苗的造林保存 率、母株地径和高度均显著大于II 类苗,两者间的保存率、母株地径和高度的差值分别为13.8 个百分 点、0.60 cm 和0.41 m;不同培育周期的苗木对造林后萌条生长无显著影响,优势萌条地径和高度以及萌 条平均地径和高度分别约为1.0 cm、1.0 m、0.8 cm、0.8 m,而萌蘖率和萌蘖数均分别超过93% 和2.5 株 穴-1;I 类苗造林后80% 以上的母株生长高于优势萌条,而II 类苗造林后母株生长高于优势萌条的比例约 占一半;母株地径与萌条生长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而母株高度与优势萌条高度和萌条平均高度的相关 性达到显著水平;总体上,采用培育6 个月的实生苗造林,有利于促进新造米老排幼龄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来自亚拉巴马州不同苗圃和不同种源的火炬松实生苗,其苗高与“优劣”造林地的成活率和高生长量有关,二年的成活率低于75%,总高生长量低于75毫米划为劣造林地,劣造林地与优造林地比,苗高与成活率呈负相关,回归斜率高出4倍,在劣造林地,原苗高与二年的高生长量也呈负相关,二年后,矮苗与高苗的总苗高达到相同,结果,二个生长季后,劣造林地的原栽植苗高对总苗高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当成活率低于75%时,栽植苗高超过20厘米没有高生长优势,在优造林地,苗高20-34厘米问题不大,。在美国南部成活率低的造林地用矮苗造林,预计可以大大提高火炬松实生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叶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usC F Wei)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优质商品藤种,其藤茎质量好,为编制家具的优质原料[1~3]。70年代以来的栽培试验表明,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速生,可广泛栽培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为我国棕榈藤栽培的首选藤种[1]。但野生资源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而枯竭,少量试验林未结实或结实甚少,推广栽培因种质资源奇缺而受到严重制约[2]。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工厂化快繁单叶省藤,是解决扩大栽培种苗问题的最好途径。因而开展了单叶省藤组培和造林技术研究,现将组培苗造林试验结果及其特殊性予以报道。1 …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不同苗木类型与整地方式造林早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苗木类型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的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高和生物量;整地方式对造林当年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年则对幼林树高和抽梢高起着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刺槐冷藏苗和非冷藏苗开展造林试验,观测和分析造林当年和次年苗木成活率、萌芽成枝力、新梢生长量、基径和苗高,研究了刺槐经冷藏处理的裸根苗造林效果。结果表明:刺槐苗木经冷藏处理后造林,能非常显著地提高成活率、萌芽成枝力、新梢生长量、基径和苗高等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黄连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后的生长速度,对黄连木容器苗造林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塑料营养袋苗和塑料营养钵苗的苗高分别为43.6 cm和26.8 cm,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6%和97%;适当深栽 覆草的造林成活率达100%;容器苗苗龄对造林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只影响当年生长量,以百日以上苗龄生长量最高,可达40 cm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播种时间、密度、营造林方式对观光木进行了栽培和营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月初是观光木播种育苗最佳时期;芽苗移栽平均苗高是直播苗的3.18倍,平均地径是直播苗的2.07倍;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一年后高生长达112.1 cm,是裸根苗的1.77倍,地径是裸根苗的2.04倍;密度控制幼苗期以64株/m2为最佳,苗木合格率可达90.37%。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木栽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安地区种植园的1年生和泰州地区种植园的2年生‘波尼’薄壳山核桃苗为试材,研究裸根苗、土球苗、无纺布容器苗等3种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栽植后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新梢和根系生长差异较为显著。两处均以无纺布容器苗成活率最高,达到100%;新梢生长量最大,1年生和2年生苗木的生长量分别为110.77 cm和53.44 cm;根系也最为发达。土球苗次之,裸根苗的新梢、根系生长量最小。分析表明,在江苏淮安和泰州这两个地区,无纺布容器苗的成活率、平均新梢生长量、分枝数、总的新梢生长量、主根长度、粗度、侧根数量等均优于土球苗和裸根苗的。此外,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2年生苗木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均优于1年生苗木的。  相似文献   

19.
杨春生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80-82,100
采用苦槠裸根苗、容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与桂花、杉木、木荷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连续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苦槠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裸根苗高;Ⅰ级地苦槠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Ⅱ、Ⅲ级地高。说明营建苦槠人工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采用容器苗造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福建省南平樟湖国有林场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木荷苗木造林对比试验林,系统研究苗木类型与规格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幼林生长及叉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基质营养袋苗、大田裸根Ⅰ级苗和大田裸根Ⅱ级苗3种类型和规格的木荷苗木造林成效差异显著,其中采用轻基质营养袋苗造林可取得95.56%的造林保存率,且叉干率只有3.47%;造林后木荷1年生幼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1.63cm、107.10cm和56.43cm;造林后2年生,其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2.61cm、224.90cm和113.07cm,均优于大田裸根Ⅱ级苗和大田裸根Ⅰ级苗的造林成效,说明采用木荷轻基质营养袋苗造林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林木叉干率,全面提升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