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8年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数据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30°S~30°N,30°E~120°E)OLR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季节内标准差,得出季节内震荡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季节内振荡的均方差的常年平均和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分析,发现波动不稳定的地区常出现在热带印度洋中部,我国南海基本在每个季节都存在于均方差分布的最大值区,这一区域的稳定性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过霁冰  陈渭民  徐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57-14959,14962
[目的]研究亚洲夏季风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的结构和传播特征。[方法]从南海季风开始爆发时着手,分析了季风区季节内振荡扰动动能,尤其是对南海季风变化、印度季风发展和东亚季风推进的研究。[结果]亚洲夏季风的发展进程与30-60 d低频振荡的扰动动能活动有密切关系,这种扰动动能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季风的爆发、发生发展和终止,并发现阿拉伯海区、孟加拉湾及南海海区的扰动动能最强,尤其是阿拉伯海区,说明阿拉伯海海区即索马里急流是亚洲季风最大的能量源。整个亚洲季风爆发开始的标志是南海季风的突然爆发,而5月中旬南海季风的爆发是菲律宾以东洋面扰动动能西传的结果;东亚季风区扰动动能在夏季存在季节性北推,印度季风区扰动动能高值中心由1个变为2个,分别对应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结论]该研究为大气季节内振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热带海岛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  姜立纲  刘明池  孟淑春  许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13-10615
在我国热带海岛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研究并建立了椰糠基质栽培系统。在此栽培系统上,进一步研究并建立了包括品种选择、营养液配制、栽培密度、植株调整及吊蔓、促花保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番茄一系列长季节栽培技术,番茄生长期可达1年以上,年产量达268935kg/hm2。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 MJ/m[[sup]]2[[/sup]],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 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 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其12:00的透射百分率可达49.9%. 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呈现单峰的时间变化趋势,而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呈现双峰双谷的时间变化,使得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均为正值. 从年平均状态来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均是作为热源向外放热,呈现加热近旁空气的热力效应. 由林冠放出的向上的长波辐射,虽然在不同月份和季节间数值有所差异,但都具有较好的日变化规律;但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则受大气状况的影响,不仅在不同月份和各季节间数值不同,在不同季节其时间变化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引起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值随月份的改变而不同,且在不同季节的时间变化也呈现较大差异. 年反射率的时间变化除与通常出现的早、晚高的状况之外,在昼间还出现上午高、下午低的变化趋势;年透射率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中午数值最大,上午、下午数值较小的变化趋势. 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各分量数值、百分率及长波辐射、反射率与透射率变化趋势,与西双版纳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森林群落林相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9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ORA-S3资料,研究了印度洋塞舌尔穹隆区SST(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穹窿区SST季节变化上呈现年周期变化特点,1-4月升高,在4月最高,5-8月降低,8月最低,9-12月升高。1-3月的SST的水平分布存在低值中心(虽然较弱)。4-5月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SST北高南低。北半球夏秋季节等温线呈西北-东南向。混合层热收支表明海面净热通量项在1-3月、6-7月和10-12月SD区SST的季节变化中起重-的作用;4-5月的卷夹项为影响SST的主-物理过程;8-9月影响SST的主-物理过程为水平平流项。  相似文献   

8.
积水树洞为丰富的水生生物类群提供特殊的栖息地。然而,我国积水树洞中的水生群落尚未得到充分记录,也没有模拟树洞试验。本研究在调查中国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的自然积水树洞的同时,也利用人工容器进行了积水树洞模拟试验,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水生群落类群的组成以及检测模拟树洞试验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内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积水树洞内水生类群丰富,模拟树洞和自然树洞中双翅目幼虫都是主要类群。自然树洞内的多数物种在模拟树洞内被发现。模拟树洞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与自然树洞相似的生存环境,模拟树洞或将成为国内研究积水树洞内水生群落便利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种的区系组成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研究中心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地区建立50hm2样地的技术规范,2007年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蚌村的望天树林中建立了一块面积为20hm2的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逐一测量记录了样地中所有树干胸径≥1cm树木的胸围,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种名、确定坐标位置。基于此资料分析了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并与马来西亚的热带季节雨林样地(Lambir和Pasoh)和泰国热带雨林样地(HKK)样地内优势科和优势种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中热带成分的科有51个,热带成分的属有186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72.87%和89.42%;温带成分的科和属各有3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29%和1.44%。反映了样地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热带性质,温带成分占有一部分比例,则体现了群落的温带性质。2)马来西亚和泰国热带雨林的一些优势科,如龙脑香科、藤黄科、肉豆蔻科,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科的组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龙脑香科、野牡丹科、藤黄科、山榄科、橄榄科等一些科在马来西亚有大量的发展,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这些科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观测地气系统射出的长波辐射OLR资料,分别选取通辽地区7个旱涝年的OLR场资料,分析低纬度地区OLR场的特征,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旱涝年份的OLR场有明显的差异。在2010—2011预测中的应用,表明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辐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了林内不同高度和全光照条件下不同波长太阳辐射. 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垂直方向上不同波长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雾凉季时昼间各辐射要素值均随高度的下降而递减,而干热季和雨季时,受光斑的影响,个别时刻出现了较低观测点的辐射值高于较高观测点的现象;各季节不同高度各测点的总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日总量值及其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均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各测点比值均呈现红外辐射总辐射可见光的趋势;各测点的辐射值、辐射日总量值、日总量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以及红外辐射和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均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且这些值在各季节间的大小顺序随测点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受林冠对可见光吸收作用的影响,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在各季节均较全光照条件下高,而可见光比值却总低于全光照条件,但无论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测点之间,还是同一测点在不同季节之间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所占份额的比较结果均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 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热带季节雨林垂直方向上不同波长辐射的时空异质性,这势必对植物的生长、更新、演替、群落结构的形成以及森林与大气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诸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区域小气候要素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在西双版纳雾凉季,热带季节雨林与次生林相似,其林窗边缘壁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热力作用,是林窗区域除林冠面,林窗地表面和林内地表面之外的新的热力作用面,由于林窗边缘树木高度的影响,其东侧,北侧林缘壁面热和应最大区域出现位置高于次生林林窗,而热力效应强度小于次生林林窗,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研究林窗更新及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下及林窗中土壤养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形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要林冠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有效磷和硝化速度(以NO3-N计,分别为2.71%,0.140%〈0.077%,14.56mg.kg^-1和16.28mg.kg^-1.月^-1)都显著地高于林窗下的土壤(分别为1.32%,0.093%,0.047%,3.84mg.kg^-1t -2.78mg.kg^-1.月^-1)。但对于氮净矿化速度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小气候要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雾凉季和干热季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进行了小气候垂直观测 ,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窗区域昼间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发现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边缘壁面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 ,而且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 ,并以林窗北侧边缘效应最为明显 .如此的热力、水汽效应势必对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彬  贾思之  陈宇  陈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22-16123,16481
对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状况做了简要回顾。概述了大气低频振荡的主要特征,同时回顾了中高纬度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大气低频振荡与季风的联系,概括了大气低频振荡的机制研究,着重叙述了大气低频振荡的季节性以及区域性变化特征。通过对过去研究的认识,发现对大气低频振动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溶解态有机碳(DOC)、溶解态氮(DN)的时空动态及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酸度的关系,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开展了土壤剖面DOC和DN含量的研究,在同一自然年度,在雾凉季(1月),干季(3月),雨季前期(5月),雨季中期(8月),雨季后期(10月),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DOC和DN含量、土壤温、湿度和酸度。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含量在0~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逐层递减,在60~100 cm则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总体表现为表层DOC和DN含量较深层土壤含量高的剖面特征。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的季节动态并不完全一致,呈雨季中后期高,干季低的季节特征。即DOC含量季节差异显著的土层为0~20和20~40 cm,而DN含量仅在0~20 cm土层季节差异显著;土壤温湿度与DOC和DN的关系存在着层间差异,即0~20和20~40 cm土壤DOC的含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的DOC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20和80~100 cm土层的DN含量与土壤湿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仅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与D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热带季节雨林土壤DOC和DN的含量与土壤酸度的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各层土壤的DOC和DN对温、湿度和酸度的反馈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东南亚商用木材的识别特征,选择其中带有热带材特点的或具有重要鉴定价值的18项解剖特征加以记载评述。每项特征均附有该地区主要树种的例证,以提供热带材识别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2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差异,在云南西双版纳选取了这2种森林,收集了地表凋落物,对比研究2种植被类型的凋落物地表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速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等持水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林凋落物地表现存量(3.79 ±0.34)t· hm-2显著高于热带季节雨林(2.19 ±0.14)t·hm-2(独立样本t检验,P=0.012);橡胶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12.50 t·hm-2)显著高于热带季节雨林(5.53 t·hm-2)(独立样本t检验,P=0.000);同时,橡胶林和热带季节雨林凋落物的有效最大持水量分别为10.63和4.71 t·hm-2,橡胶林具有显著更高的有效最大持水量(独立样本t检验,P=0.000)。因此,橡胶林凋落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持水能力上都优于热带季节雨林,橡胶林凋落物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持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光皮桦叶片中的氮、磷含量均表现为成熟叶大于衰老叶,并且氮含量与磷含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其中成熟叶和衰老叶氮含量夏季最低,分别为23.31±0.78mg·g-1和7.30±0.68mg·g-1;成熟叶和衰老叶中磷含量在冬季最高,分别为1.53±0.04mg-g-1和0.56±0.02mg·g-1,夏季最低,分别为1.10±0.03mg·g-1和0.26±0.02mg·g-1。成熟叶在各季节的氮磷比(N:P)介于18~22,均大于16,表明光皮桦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磷限制。各季节磷内转移率(60%~80%)均高于氮内转移率(50%~70%),表明光皮桦对磷的利用循环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