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兰利用杂种一代优势,目前主要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一代杂种种子。因此,选育出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是利用甘兰一代杂种优势的基础,我们从1974年开始甘兰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工作,至1978年选育出781、782、783、784、785五个株系的自交不亲和系。  相似文献   

2.
温州各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花椰菜品种提纯复壮和繁种技术、品种间人工杂交和选育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交种等研究。温州花椰菜种子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该文介绍了花椰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不亲和性的测定方法,花椰菜自交不亲和系繁殖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宁夏枸杞自交亲和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枸杞的11个品种和3个新优系去雄套袋、同株同花自交、同株异花自交、异品系异交,初步判定:宁夏枸杞的自交亲和指数为2;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只有在有种子的情况下才能坐果;自交亲和性在种内存在较大变幅。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宁夏枸杞已由自交不亲和向自交亲和演变,麻叶系单花自交与株内自交结果有较大差异,是一种“部分自交亲和”的变异,宁杞1号是典型的高度“部分自交亲和”的材料;青果坐果率、红熟果实收获率与亲和指数之间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但不宜作为亲和指数使用;单果重与种子数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异交有助于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坐果率与单果重。自交不亲和是诸多材料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宁杞1号得益于其极高的部分自交亲和水平,新品系0207同株自花异花自交指数均高,从丰产、稳产角度看,在新优系中最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瑞甘55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圆球甘蓝杂交新品种,该品种是以两个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两亲本材料自交不亲和性稳定,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低,花期相遇,因此杂交种纯度较高.由于自交不亲和系都是经过多代连续自交选育而成,多代自交以后亲本生活力衰退[1],因此以它们为亲本生产杂交一代种子时,会出现制种产量低、籽粒不饱满、种子生活力低等问题.本试验研究根外追肥方式对杂交制种的影响,寻求提高瑞甘55杂交种子产量与质量的方法,以期为生产高质量的种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萝卜杂交制种的途径有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雄性不育系两种。自交不亲和系需通过蕾期授粉繁殖亲本,由于每荚结籽少,通常只有3~10粒种子,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因此,萝卜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6.
萝卜杂交制种的途径有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雄性不育系两种.自交不亲和系需通过蕾期授粉繁殖亲本,由于每荚结籽少,通常只有3~10粒种子,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因此,萝卜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7.
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王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61-5462,546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法,研究了羽衣甘蓝强自交不亲和系、弱自交不亲和系与自交亲和系的柱头和花粉蛋白质谱带,并进行自交,以考察亲和指数。结果表明:强自交不亲和系的成熟柱头(S)和弱自交不亲和系的成熟柱头的蛋白谱带有明显差异;强自交不亲和系有特异谱带的出现,而弱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亲和系柱头上没有特异谱带。对比自交不亲和系开花前2~3 d的柱头(S′)与成熟柱头(S)的蛋白质谱带发现了S特异蛋白质的准确位置,其等电点为8.5~9.1。此法可用于鉴定羽衣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用同种方法处理花粉,没有发现自交不亲和系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8.
克服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甘蓝花期喷洒5%NaCl、8%NaCl、5%NaCl+0.3%硼砂水溶液后使其花期自交,试验结果表明:甘蓝花期喷洒5%NaCl和8%NaCl均可克服甘蓝自交不亲系的不亲和性,同时在盐水中加入0.3%硼砂,可以提高自交不亲和系的亲和指数,增加种子的千粒重,提高种子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9.
结合两年来的经验,介绍了芥蓝自交不亲和系繁育技术,包括播期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蕾期授粉套袋、授粉后管理以及种子采收等关键要素,为芥蓝自交不亲和系繁育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民增产、农业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与雄性不育系的制种方法、原种繁育技术和一代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萝卜杂种优势极明显,一代杂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多,萝卜杂交制种的途径有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雄性不育两种。自交不亲和系需通过蕾期授粉繁殖亲本,由于每荚结籽少,通常只有3~10粒种子,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因此,萝卜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杂交种具有生长整齐一致、抗病、丰产和种子繁殖系数高等特点,目前许多国家在大白菜生产上多采用选育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配制一代杂交种子。我所自1972年起着手选育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ekinensis Rupr.)自交不亲和系及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到1981年初为止,共选育成10个自交不亲和系,用它们配制F_17—8个,经推广种植后,现在已占京郊秋季大白菜种植面积的40—50%。  相似文献   

13.
对宁夏枸杞的11个品种和3个新优系采取不同处理的套袋试验,并对不同处理后的坐果率、种子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其自交亲和性。结果表明,宁夏枸杞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变幅。参试的所有材料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宁夏枸杞已由自交不亲和向部分自交亲和逐步演变,麻叶系是宁夏枸杞家系中的一种部分自交亲和的突变。不论是宁杞1号还是小麻叶这样的高度部分自交亲和材料,在异交时亲和指数都高于自交时的亲和指数,平均单果质量与之相对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正是在自交亲和水平上的这一变化,使麻叶系的各材料能够在生产应用的过程中确保产量,单品种大面积推广,而宁杞1号和0207则是这一特征的突出表现。高的自交亲和水平是枸杞新品种能否在生产上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的关键,自交不亲和是诸多材料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法研究了甘蓝(BrasicaOleraceaL.)自交不亲和系与亲和系的柱头和花粉蛋白质谱带,并进行自交,以考察其亲和指数。结果表明,自交不亲和系与亲和系的柱头蛋白质谱带有明显差异:6条带只出现于自交不亲和系中;亲和系柱头没有特异带。对比自交不亲和系开花前2~3天的柱头与成熟柱头的蛋白质谱带,发现了S特异蛋白质的准确位置,其等电点约为8.3~8.5。此法可用于鉴定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以双蒸水和疏基乙醇作为提取液处理花粉,均未发现自交不亲和系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利用甘蓝雄性不育系及回交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评价不育系与自交不亲和系组合优劣,结果表明,组合R39803×9804与9804×9803的株幅、株高、单球重、净菜率等相近,可用于育种实践;自交不亲和系HT502×0010、9804×9803配制的杂交组合正、反交差异大,组合应用时最好收单交种子。  相似文献   

16.
萝卜杂种优势极明显,一代杂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多,萝卜杂交制种的途径有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雄性不育两种.自交不亲和系需通过蕾期授粉繁殖亲本,由于每荚结籽少.通常只有3~10粒种子,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因此,萝卜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17.
萝卜杂种优势极明显,一代杂种在生产上应用较多,萝卜杂交制种的途径有自交不亲和系和利用雄性不育两种。自交不亲和系需通过蕾期授粉繁殖亲本,由于每荚结籽少,通常只有3~10粒种子,繁殖系数低,制种成本高,因此,萝卜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  相似文献   

18.
自1972年以后,我们开展了甘兰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的选育工作。先后育成211、219、271等自交不亲和系。为了解决自交不亲和系需要剥芮繁殖的困难,1978年开始了自交不亲和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选育工作。到1980年,在选育保持系的研究中,共测交了244个组合,其中有52个组合(占21.3%),能保持自交不亲和。证明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自1948年开始在疏菜上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以来,目前国内外十字花科疏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自交不亲和系杂种。日本学者治田辰夫(1958)分析了甘兰和大白菜一些品种中一对不亲和基因问的四种遗传类型,进一步推动了自交不亲和性遗传的研究。饲用甘兰型油菜(B.napus·L·)自交不亲和性对自交亲和性通常是显性(Mackay,1976、1977)。在油用甘兰型油菜中,瑞典Olsson(1960),从欧洲油菜(B.napus,L.)分离出自交不亲和后代。在籽用油菜中,要育成隐性的自交不亲和系以及解决剥蕾繁殖自交不亲和系费工较多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对甘兰型自交不亲和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结球甘蓝为材料,调查了晨光平头、四月慢及丰田等3个品种自然群体中自交不亲和株的分布;探讨了晨光平头父代亲和指数的不同选择强度对子代亲和指数的影响;分析了丰5、四2、晨27等3个自交不亲和系选育过程中各代亲和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自交不亲和性的选择强度越大,选择效果越大;连续选择自交亲和指数低的单株自交4~5代,是选育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