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霍振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23):11868-11869,11872
介绍了陕北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了1990~2010年陕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及利用程度变化。20年来,陕北地区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也大幅减少。提出了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武进区社会经济等多项指标,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角度,指出武进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技术不足的缺点,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情况.[结论]该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宏观角度研究新疆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二元相关分析方法,对2012年新疆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耕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建设用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与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成反比;园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呈正比.牧草地比重与人均粮食产量呈正比.[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桦甸市李家村苗圃、旱田、水田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采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综合肥力属于一般水平,其中有机质、全氮含量缺乏,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5.
旬邑县苹果园土壤肥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旬邑苹果园土壤的肥力状况,笔者特别对全县苹果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N、碱解氮、有效P、速效K等5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旬邑县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之间,处于中等偏下的级别。98.5%的果园土壤全N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52.9%果园土壤速效P含量处于一个中等水平,91.2%果园土壤速效K含量处于Ⅲ级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6.
潘怡 《吉林农业》2012,(5):40-41
文章主要分析对花溪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述,建立在花溪区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揭示花溪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结构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牛德利  覃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9-17700,17709
目前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优化,而对于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程度或者说满意度的定量评价相对空白。鉴此,尝试在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等方法对村域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对1996-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首先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各结构类型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各结构类型的变化率和变化幅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建模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各结构类型的综合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过快,与城市化关联度高;而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城市化关联度小,这样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就此提出要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兴燕  黄涛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596-3597,3610
对研究和应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探讨了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确定权重系数,并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进行土壤综合肥力分析。通过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等5个土壤肥力指标测定,对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林、混合林、茶园、玉米地、橡胶林、水稻田)的38个表层(0~20cm)土壤肥力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排序为:自然林(64.30)>混合林(60.66)>茶园(57.09)>玉米地(52.66)>橡胶林(41.49)>水稻田(35.81)。  相似文献   

11.
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对经过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方面,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且上层(0-7.5cm)和下层(7.5-30cm)的肥力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仍有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持征方面,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季节性不明显;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自然免耕能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12.
在板页岩母质发育的潴育性黄泥田中6年定位监测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时,有机和无机氮肥施用比例,对稻田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的肥力均有一定影响,不同的处理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以60%有机氮和全有机氮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试验证明:兴堡子川新灌区灰钙土在灌耕、施肥5~6年时,耕层肥力水平还是很低的。但较1985年初灌时小麦基础产量平均提高了24.9%,其中50%地块提高了73.2%~25.9%,25%地块提高了6.4%,25%地块降低了5.4%。该区小麦基础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的高低,而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又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要提高土壤基本肥力和作物产量,应增施有机肥料。该区灰钙土的基本肥力可使足肥时小麦最高产量达320.0~511.6kg/亩,平均为429.6kg/亩,施肥平均增产199.1kg/亩,相对增加86.4%。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黑土施用农家肥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分别增加0.19~0.55%,0.02~0.07%,速效磷增加0.41~19.75毫克/100克土;复合胶体的数量也相应提高,增值复合量为0.16~1.04%;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农家肥的应用,增强了土壤肥力的后劲。  相似文献   

15.
水田自然免耕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耕作法——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土壤肥力状况及其肥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自然免耕创造了垄沟相间的微地形,耕作层增厚,土体表面扩大,形成了良好的土体层次,有利于土壤中的水、热、气、肥的运动。因此,与传统耕作法相比,自然免耕的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增加,土壤积温增高,温差变大,水分和养分的有效性提高,Eh和腐殖质含量增高,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强。所以,水田自然免耕,能使土壤稳、匀、足、适地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  相似文献   

16.
重庆合川市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怎系统技术的结合,对重庆合川市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市的土壤侵蚀状况在侵蚀面积和程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侵蚀具有时空差异大,侵蚀与水、热基本同期,侵蚀高峰超前于降水高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四川典型紫色土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采样和室内理化分析,从土壤剖面构型、颗粒组成、养分特征、环境特性及适宜性等级等5个方面分析了典型紫色土的肥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紫色土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侵蚀地种植黑荆后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参与碳、氮、磷循环的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土壤有机质、全糖、全氮、全磷量均有明显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并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关中(土娄)土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80~1990年进行(土娄)土肥料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效果最好,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年均相对增加1%~4%,土壤速效N、P、K持平或有所提高;土壤容重降低0.14~0.15g/cm3,孔隙度增加10%左右;细菌、固氨菌、放线菌增多;作物产量高而稳,年际变异8%~12%,年均亩产792kg,籽粒含粗蛋白10%~20%。  相似文献   

20.
酸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酸雨危害土壤与作物的现场调查研究结果;模拟酸雨灌溉和喷洒盆栽土壤与蔬菜作物的反应;模拟酸雨对土壤淋滤液成分性质的影响;10年雨量的模拟酸雨对盆栽蔬菜的生长效应;强酸致酸土壤的 pH 稳定性、酸容量、土壤酸化与缓冲作用机理的动力学研究和作物的临界 pH 值以及土壤酸化进程;防治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