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藉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籍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 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20,(1):16-20
N550S是以N55S为母本与恢复系中间材料R187/2032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不育性稳定,易繁殖制种,米质优,配合力好,在武汉自然条件下稳定不育期为29 d,2018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所配组合粳两优5066 (N550S/R366)已进入湖北省晚粳区试续试。  相似文献   

4.
黄农荣  张旭 《杂交水稻》1997,12(5):23-25
研究了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2S、N12S、N18S和133S在不同光长和光强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8h超短光照能明显提高光温互作型核不育系N12S和温敏型核不育系133S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对温敏型核不育系培矮64S和GD2S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可能由于高温效应掩饰了超短光长的作用。用不同光强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光强下的育性变化不明显,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变化与光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数据确定水稻光敏核不育性敏感期及其育性量化模型,并在验证水稻发育速度模型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育性敏感期及育性变化的预测方法,为今后建立两系杂交稻杂象服务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温敏不育系(IVA)育性转换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温敏雄性不育水稻( IVA)是通过杂交育成,属较低温度不育、较高温度可育新类型。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单核早期。日平均温度低于24 ℃,花粉100%典败,自交结实率为0;日平均温度高于27℃,花粉碘染率可达80—90%以上,自交结实率达50%以上,最高结实率可达70%。可作两系杂交稻的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资源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开荣 《杂交水稻》1997,12(5):7-9,22
在籼型后代渝85-1A-4/IR8 F3代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CQPGMS,经定向选择,育出101S,3001S,7646S等3个两用核不育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在重庆有40d以上稳定完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在重庆自然条件下,9月初能转为可育,易于繁殖。  相似文献   

9.
温水处理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表明高于临界温度的温水可以维持温敏核不育系在低气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这对于在制种中采取措施避免盛夏低气温影响制种纯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波动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受温度影响而波动是困扰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看法,从育种途径上来看,可以采用选育低不育临界温度的光敏核不育系,选育抗除草剂的恢复系、选育对除草剂敏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选育四环素诱导不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来保证杂种纯度,从制种技术措施上来看,必须严格遵守光温敏核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程序,选择适宜的制种地区和季节、在盛夏低温来临时采取灌水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稻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低温下育性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00年,以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及其后代选系为材料,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低温条件,研究了在22—23℃的低温处理下对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实施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经不同次选择的1997—1999年各年度间育性差异明显,选择次数较多的年度其低温处理后育性波动期内花粉不育度极显著高于选择次数较少的年度,说明对育性实施选择的效果显著。进一步对同一谱系不同选择次数株系在低温处理后的育性波动期内花粉不育度进行比较,发现单株选择对育性的影响有2种情况:1)在育性未稳定的株系内实施选择是有效的,增加选择次数可以显著提高株系的不育度;2)在育性稳定后的株系内实施选择是无效的,增加选择次数并不能提高株系的不育度。因此,对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进一步实施选择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其育性:是否已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培矮64S和安湘S等不育基因来源不同的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长日低温处理,考查各材料从核心种子至原种一代各世代平均花粉不育度,以探明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结果表明:1)不育起点温度漂移普遍存在于不同不育基因来源的光温敏不育系中;2)不育基因来源不同的不育系起点温度漂移幅度和漂移频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对不同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以及生产上对光温敏不育系的利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针对目前应用的两用不育系繁殖中可育温度范围较窄的缺点而提出了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即引起水稻生殖障碍的生理不育临界温度和诱导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均低)的概念。概述了筛选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理论依据、研究进展和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水稻常规品种及两系杂交稻在低温影响后的花粉育性变化。结果表明:a)低温是影响水稻常规品种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且受低温影响后不同品种表现出育性稳定性的明显差异;b)在常温下杂种F1均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育,但在低温下F1的花粉育性都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在组合间差异明显;c)F1的育性的稳定性与父本对低温的敏感程度有关;d)母本对F1的育性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冷水池与人工气候箱分别对8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它们育志换温敏感期进行5d日均温23.5℃(22-25℃)的冷水与6d日均温23.5℃(19.5-26.0℃)的冷气处理。结果表明:株S-1、陆18S、96-5-2S、139S及康201S在两种低温处理条件下均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均为0;培矮64S在人工冷气处理条件下也表现不育,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为0,但在人工冷水处理条件下表现轻度可育,自交结实率为0.05%,花粉可染率为5.0%;810S与179S在两种低温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可育,自交结实率为3.7%-18.5%,花粉可染率为4.3%-41.0%,但人工冷水处理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明显高于人工冷气处理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与花粉可染率。说明用人工冷水池鉴定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是可行的,而且鉴定的灵敏度比人工气候箱更高。根据人工冷水池与人工气候箱鉴定的结果可知:株S-1、陆18S、96-5-2S、139S及康201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小于23.5℃,培矮64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在23.5℃左右,而810S与179S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大于23.5℃。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系统回顾了自1989年以来在利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中遇到的温度对育性的影响、不育起点温度"漂变"以及两系杂交稻制种实践中出现的风险等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模型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模型应具备的功能与作用,分析了现有几种主要的育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育性模型研究在观点、方法和内容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