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芳 《广东茶业》2014,(6):31-31
正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  相似文献   

2.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3.
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文中提到“醍醐”和“甘露”两词,“甘露”容易理解,而“醍醐”现代人可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4.
茶蕴人魂倾倒名士 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列举:茶圣陆羽(733-804)《茶经》载:“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意为茶既显保健功效,而且味道甘美。  相似文献   

5.
茶圣陆羽的《茶经》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认为茶的饮用,最适合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他道出了茶的品性和品茶人的道德修养,茶是至寒至性之物,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只有品行端正具有节俭美德之人适宜饮用,最符合茶的精神品格和茶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7.
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有这样一段经常为人所引用的文字: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今注本大多将句子断为:  相似文献   

8.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9.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它已发动一场世界性运动,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喝茶。因茶有助于防止某些癌症、心脏病,龋齿和抗衰老。我国茶圣陆羽《茶经》中论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11.
就学生培养来说,其并不简单,无论是学生教学的素材选择,还是教学理念的确定,只有立足现实,立足学生学习的内涵要素,才能实现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完善的前提出发,结合茶德文化中"精行俭德"思想认知,通过融入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要求,从而提出茶德文化中"精行俭德"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品茗空间千百年来接受着儒释道思想的传承和洗礼,茶之为饮,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古人提倡"茶利礼仁",主张"禅茶一味",认同"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历代茶人名家都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于生命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寄情于人和自然的情景交融,因此中国品茗空间并没有固定的建筑和标准,在场所的选择和环境的布置上也更为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古代文学和绘画作品的记  相似文献   

13.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14.
正茶为文明古国所即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孙中山这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对茶叶作出的至高赞美!笔者1991年在《名人茶事》一书中,曾以《孙中山重视茶叶生产》为题记载其茶事,未曾突出上述赞语。20年之后重温此语,深感孙中山对茶的挚爱与先见之明:他的赞语不仅与茶圣陆羽"为饮最宜"的评语相吻合,更与当  相似文献   

15.
茶诗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章基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理论,对茶诗《品令·茶词》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品令·茶词》中的概念隐喻有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概念转喻有生产转喻,减少转喻及因果转喻。另外,此茶诗中的隐喻和转喻的应用通过建立读者与作品间的桥梁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此诗,探析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的发轫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其"精行俭德"思想具有关于修养和教化的主旨和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将茶文化"精行俭德"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层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的茶道精髓具有深刻的哲理寓意,融会了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和哲理意旨,推崇和倡导茶的节俭美德和精神品格有助于我国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早在中国茶圣陆羽的典籍《茶经》就曾提及:"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这个经典的论述之中,概括和归纳出茶的品性和对品茗者的道德修养要求。茶道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廉政文化建设而言,具有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业》2002,(5):37-37
古往今来,爱茶之人以茶为荣,视茶为命者颇多。因此,或自取千秋别名,或后人追谥百般雅号,无不兴趣盎然,苦心可鉴。试举如下,以助(艹名)兴。 1、茶神:茶神是后人对陆羽的尊称。他以举世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称著于世。《唐书·隐逸传》:“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神  相似文献   

20.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1-52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一句话大意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宴会,只有七盘茶果招待喝茶’。""茶果"古代不专指一种什么果品,一种解释为茶和果品。唐·自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也是这一意思。再一种解释则是泛指点心。《六都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