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莲的药用及其采收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生境分布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别名莲藕、水芙蓉、藕花、水华等.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以湖南产品最佳,福建产量最多.  相似文献   

2.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别名藕、莲、水芙蓉,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性喜温暖多湿,避风向阳,阳光充足,不耐霜冻和干旱,生长适温23℃~30℃。莲藕不仅味道香甜、脆嫩,而且营养丰富。据测定,在每100g藕中,含蛋白质1g,脂肪0.1g,  相似文献   

3.
莲子心(Nelumbo nucifera)为睡莲科植物莲种子中的绿色幼叶及胚根.<本划纲目>记载其性味苦寒,有清心去热之功效.本文就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综述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藕制品的种类及其加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莲藕(Nelumbo,nucifera Gaertn)又称芙蓉、荷藕,为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莲藕以肥嫩的根茎供食用,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生蔬菜和营养保健品。莲藕可以生吃,也可以制成藕粉、藕脯、藕汁、藕片等各类产品,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低聚糖及矿物质等,每100g莲藕含水分78~89g、淀粉10~20g、蛋白质1~2g、维生素25~55mg,以及棉子糖、水苏糖及多酚化合物等^[1]。  相似文献   

5.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名荷藕,为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大型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前端膨大称藕,能食用,叶可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红”,莲藕不仅可美化环境,供人欣赏,而且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水生蔬菜。  相似文献   

6.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简称莲或藕,是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世界上我国栽培最多,印度和日本有少量栽培.江苏省每年栽培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年产鲜藕300万吨左右,年产干莲子1.5万吨左右.每100g莲子含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6.18~16.8g,蛋白质16.6~19.0g,以及钙、铁和较多的磷质,是良好的滋补品.藕加工成盐渍藕、真空保鲜藕等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仅我省出口盐渍藕每年达2万吨以上,创利近1000万美元.2000~2001年我们在东台沿海垦区进行此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莲藕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自立  吴金平  刁英  胡中立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078-3079,3082
在系统调查莲藕(Nelumbo nucifera)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药剂防治等多方面综合提出莲藕病害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莲藕属睡莲科,大型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在我国栽培已有3000年历史.莲藕全身是宝:膨大的地下茎是主要食用部份,可制成各种食品,莲子是滋补食品,其它部份有药用价值.同时,荷花有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1特征特性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栽培方式分为塘藕(称深水藕)和田藕(称浅水藕)。莲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果实称莲,又称莲蓬,可生食也可入药。莲的根下茎称藕,统称莲藕,主要使用部分为根茎。花称荷,叫荷花。莲藕属睡莲科植物,水生类蔬菜,形状肥大有节,内有管状小孔。莲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  相似文献   

10.
<正> 莲花(Nelumbo nucifera Cacka)原产我国,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育了以观花为主的花莲,以收获莲子为主的子莲及食用为主的藕莲三大类型,品种达百余个。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环境意识逐渐加强,花莲对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日愈重要。目前花莲品种较少,尚满足不了园林应用,尤其北方城市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河南农业大学和许昌市公园管理处,经过五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观赏价值较高,并  相似文献   

11.
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赏食兼具的特色保健型水生蔬菜。针对品种退化、腐败病蔓延、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制定了衢州市地方标准规范DB3308/T 030-2016《无公害籽莲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产地环境条件、品种及种藕选择、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促进当地籽莲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Fruct.et Semin.)、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ex DC)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等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Girard)共(轮)作的田间工程、时空耦合农事年历、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为发展生态种养循环农业,转变传统单一种植、养殖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盆试验研究了氮素营养对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生长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素营养促进莲藕根系发育、增强根系活力,明显增加莲藕立叶数量和立叶面积、提高立叶SPAD值,从而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育前期光合产物的累积;适宜的氮素营养还能延缓叶片衰老、适当延长莲藕成熟期,促进光合产物从叶片等器官转移并贮存到收获物中,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我国最具特色、栽培面积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水生经济作物.栽培上根据莲不同部位的利用价值通常分为藕莲、籽莲、花莲3大类.藕莲生产以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为主,籽莲以江西、湖南、福建、湖北为主,花莲以武汉、北京等地为主.贵州零星栽培有藕莲、花莲.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生经济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大.2002年,贵阳花溪科技生态园区结合园区实际,有效地利用园区湿地,从武汉水生蔬菜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引进藕莲、花莲、籽莲10余个品种在园区进行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作为废弃物的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节资源,采用乙醇超声浸提的方法从莲藕节中提取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p H、温度和时间对莲藕节中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响应面试验进行分析和实际应用考虑,确定莲藕节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 4.0,温度40℃,乙醇体积分数61.04%,料液比1∶20.53(m∶V),提取时间45.20 min,经过该工艺优化后莲藕节多酚提取率提高至6.27%。对通过优化工艺提取的莲藕节多酚进行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显示莲藕节多酚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原产我国,世界上多数学者是承认的。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Linne)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定名所根据的标本也得自我国。但自1823—1824年,侵入印度的英军勃鲁士兄弟在靠近印度东部边境的当时属缅甸的阿萨姆省发现了类似野生状态的茶树后,对茶树的原产地就议论纷纷。不少学  相似文献   

17.
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试材,研究了0.1%、0.3%和0.5%曲酸处理鲜切马铃薯片及莲藕片在模拟货架期(4℃)的色泽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曲酸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马铃薯与莲藕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其中,0.3%和0.5%曲酸处理在保持鲜切马铃薯片及莲藕片色泽,抑制PPO,POD,PAL活性的效果好于未经处理的对照及1%柠檬酸的参比处理。未经处理的马铃薯片、莲藕片外观品质保持为5~6d或4~6d,0.3%和0.5%曲酸处理后的马铃薯片与莲藕片的货架期分别达10d或12d,1%柠檬酸的参比处理分别是8~10d或6~8d。  相似文献   

18.
“莲—稻—鱼”套养是指在莲藕的生长期内,既种水稻又养鱼的套养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合理套养技术.……  相似文献   

19.
象牙笋,学名宽叶香蒲,俗称水中龙、白莲参、象牙菜等,茎粗如嫩莲,色如碧玉,极似象牙,因此得名。是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体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其莲藕状块茎是主要食用部分,《诗经》称:“其蔌伊何?惟笋及蒲”,其中蔌即指蔬菜,唐朝开国年间还曾被列为朝廷贡品。象牙笋富含多种氨  相似文献   

20.
四、田间管理(续)236.一期,选自《合集》10146,原《甲》34791)己卯卜,……翌丁……来……。2)癸未卜,宾,贞(浞)田不来归。十二。旧多与从止从土的往来之往(卜辞用作逃亡意义)相混。王贵民同志认为此字应释作浞,谓“浞田”是冬闲田浸水以保持地力和利于春耕,即江西农村讲的“腊水田”,四川农村又叫“冬水田”。(参见《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庄田》,《中国史研究》1980年3期;又《商代农业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2期。)袁庭栋、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