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 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d,持续显症时间为8d。品种与生育期对潜育期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交介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幼龄斑(7-9d)和老龄斑(约20d)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病斑大小在0.9-2.75mm。  相似文献   

4.
黄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108-110
根据上海动物园繁殖场斑嘴环企鹅的换羽时间、换羽模式、采食量与体重变化、换羽期的身体特征及行为表现,对圈养斑嘴环企鹅的整个换羽期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圈养斑嘴环企鹅的换羽高峰时间,一般为4-6月。随机抽选雌、雄2只企鹅,利用曲线回归分析,分别对采食量、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72号企鹅采食量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43x~3-3.782x~2+74.21x+353.11(P<0.01,R~2=0.721),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31x~3-3.727x~2+119.36x+2 142.31(P<0.01,R~2=0.594)。76号企鹅采食量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25x~3-2.44x~2+52.59x+444.74(P<0.01,R~2=0.733),体重与换羽时间的相关方程为y=0.028x~3-3.763x~2+133.25x+2 666.68(P<0.01,R~2=0.891)。换羽期企鹅体重与采食量都具有很大的波动,最高体重是平时体重的1.5倍,采食量是平时的2~3倍,与野外情况基本一致。根据身体特征和行为表现,将换羽期分成换羽前期(脂肪囤积期)、换羽中期(旧羽褪落期)、换羽后期(新羽生长期)3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 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 d,显症期约为7 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 0.950x3)描述。  相似文献   

6.
对番茄晚疫病病斑扩展过程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病斑潜能传染期为13天,病斑累积扩展面积倍数随病斑扩展累积有效积温呈 Gompertz 模式增长;在病斑潜能传染期内,病斑潜能产孢面积比率随病斑斑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直至为零,两者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病斑的扩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以上的时间积累值和品种抗性等均极显著相关(P0.01);抗病品种病斑小而少、产孢少,感病品种则相反;病害主要发生在穗位及以下叶片,病斑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中上部,并以纵向扩展为主,横向扩展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应用系统分析及定量流行学方法对烟草野火病的重要流行环节进行了初步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野火病菌只要一接触伤口 ,就完成侵入过程。野火病发病数量与接种体数量的 2 / 3次方成正比。野火病菌的侵染概率 (Y)与露温 (x)的关系为一单峰曲线 ,其回归式为Y =sin(- 2 1x +0 32x2 - 0 0 36x3 )。侵染概率 (Y)与叶表湿润时间 (t)、风速 (v)、空气相对湿度 (h)的关系 ,均为直线关系 ,其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 =1 6 4+0 .19t ,Y =1.0 5 8+0 .0 46v ,Y =- 3.8481+0 .0 86 9h。在吉林省生态条件下野火病潜育期为 3~ 5d ,其逐日显症率 (Y)与显症后顺序日数 (d)的关系为“S”型曲线 ,其回归方程为Y =1/ (1+0 .414e-1.3 1d)。野火病斑日龄(d)与野火病斑面积 (S)之间的关系为一倒“J”型曲线 ,其回归方程为S =sin(6 5 3d - 0 2 0d2 +0 0 0 12 6d3 )。  相似文献   

9.
对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就能够萌发,但未见附着胞形成;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强,萌发孢子须经3~4 d干燥才完全丧失存活能力。对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的杀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多菌灵等。病害潜育期较长,潜育期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增长,在不同品种上潜育期为11~18 d。病斑长度(y)和病斑日龄(x)的关系大体为对数曲线,回归方程为y=0.263 5 5.163 ln(x 1)。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抗侵染力逐渐增强。施用氮、磷、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的抗侵染力。  相似文献   

10.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水稻三化螟物候及多度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明显,从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灯下三化螟成虫的始见期与1~2月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灯下未诱集到三化螟成虫,从7月到9月,灯下虫量迅速增加,于9月灯下虫量达高峰。灯下三化螟成虫种群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灯下虫量逐渐增加,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降雨量对灯下虫量无明显影响。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后获得逐步回归方程Y=-546.67+10.52X2-0.52X4+6.25X5,相关系数R=0.38(F=12.95,P<0.01)。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总体多元回归方程为Y=-723.17-3.81X1+26.00X2-10.82X3-0.48X4+7.67X5(F=12.39,P<0.01),其中X1为最高温度;X2为平均温度;X3为最低温度;X4为降雨量;X5为相对湿度。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与次年3月和4月灯下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是影响灯下虫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降雨对空气中浮游孢子携落率的计算问题,提出了根据降雨量(M)、持续降雨时间(H)来计算降雨对空气中浮游孢子携落率(Y)的公式;令D=1.24(M/H)~(0.182),则Y=1-EXP(-1.5M/D)。根据部分资料估计了真菌气传病害的空中浮游孢子与植物叶表附着孢子的比率(R)约为1~5:1,由此可推算因降雨对空气中浮游孢子的携落作用和对植物表面附着孢子的冲刷作用(冲刷率为W)的综合结果,使植物表面附着孢子数变为原来的(1+R·Y)(1-W)倍。  相似文献   

13.
文中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及植病流行学方法对稻叶瘟流行涉及的几个主要子系统进行了定量研究.研制成了“温湿雨促病指数”、“侵染势能”、“稻体感病指数”以及“病斑的潜育显症”4个子模型,为建立稻叶瘟田间流行的模拟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86~87年采用17种培养基和2种光照处理对41个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菌株进行产孢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粉稻秆琼脂培养基最适宜于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其次为稻叶马铃薯琼脂培养基、稻秆琼脂培养基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光照条件以波长310~420nm的蓝黑光连续照射能显著地促进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珍珠番石榴树适宜负载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珍珠番石榴的适宜负载量。[方法]以珍珠番石榴为试材,研究了枝组、主干、单枝、单花序的适宜负载量。[结果]单株产量与干径呈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2 085.3X1+4 372.4;枝组产量与枝组粗度呈显著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 956.8X1-4 635.4。枝组留果量(X2)与枝组粗度(X1)和平均果重(X3)的回归方程为:X2=(3 956.8X1-4 635.4)/X3;结果枝平均果重(Y)与结果数(X1)、叶片数(X4)的回归方程为Y=169.064 0-22.372 8X1+1.943 5X4。结果枝产量(Y)与结果数(X1)、枝条粗(X2)、枝条长(X3)的回归方程为Y=39.738 3+64.744 1X1+765.891 5X2-7.949 2X3。[结论]珍珠番石榴结果枝留果2~3个、花序留果1个、叶果比为8∶1时较好。  相似文献   

16.
 1991~1996年边续几年采用水稻主要品种在不同气象、不同氮肥条件下的抗病性鉴测试验研究和大田系统调查,整理分析陆良县前24年历史资料,掌握稻瘟病发生规律,成功的组建陆良穗瘟发生趋势预测式:Y1=1.41275+0.6573X1+2.3317(9-X2)-1.5433X3+2.20743X4.1994~1996年连续在3.43×104hm2(次)稻田上进行预报应用,预报精度达76.9%~94.75%.节约用工11.7万个.减轻群众负担90.2万元.挽回稻谷12427t,纯增人民币1147.96万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 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 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 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梨树灌区,水稻大棚育苗选用缓冲容量小于4.5me/100g的土壤作床土为宜。床土调酸在pH4.0—4.5的范围,可以培育壮秧,不发生立枯病和盐分危害。土壤缓冲容量和适宜用酸量呈极显著相关(γ=0.9864),可根据回归方程=0.0171+0.0423x(当土壤缓冲容量小于2.0me/100g时)或=0.2474+0.0353x(土壤缓冲容量大于2.0me/100g时)计算疏酸用量。  相似文献   

19.
晾晒对油松侧柏苗木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晾晒使苗木失水,失水引起其根系活力降低。在试验条件下,侧柏苗木水势与栽植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呈显著线性关系,油松苗木水势与栽植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则符合方程Y=A+B/X的变化规律。供试苗木保证造林成功的水势临界值应分别高于:油松苗-0.45Mpa,侧柏苗-1.50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