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湿地松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我国3个气候带7个试验点湿地松种源8年的试验结果,对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及树种对比进行显著性检验,湿地松种源生长与原产地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种源×地点交互作用不显著,种源间病虫害无显著差异;在较北的河南鸡公山林场,产自南部的S-7及S-3受冻害较重,而对照种火炬松L-3未受冻害。2年生湿地松高、径生长与8年生树高、胸径生长呈显著相关,这为早期选择提供了依据,根据生长快与适应性强的特性,选出适合我国不同气候带的湿地松优良种源及适宜发展的树种,达到“适地、适树、适种源”。  相似文献   

2.
经过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与纬度呈紧密负相关,胸径早晚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参试的优树,优良林分及湿地松与马尾松种源之间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出了适宜桂中及相应地区引用的广西宁明,广东高州和广西忻城三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南酸枣地理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来自8个省(区)的25个南酸枣种源在福建邵武进行了造林试验.4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南酸枣的树高、胸径、分叉高和分叉数4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和胸径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分叉高3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和分叉高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分叉数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间以及与树高、胸径和分叉高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根据树高和胸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贺州、容县、上犹和乐昌4个幼林期较速生的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2个大区:亚热带中南部速生种源区和亚热带中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4.
枫香地理种源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5个枫香地理种源的4.5 a生幼林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遗传力参数等的估算结果表明:各地理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极为显著,且树高和胸径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受中等强度遗传控制。树高、胸径与各种源的地理位置不相关,冠幅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枫香幼林生长表现,南部种源区表现最差,以中部种源区的湖南桑梓和东部种源区的江西湖城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6.
用产于加拿大9个种源的扭叶松种子育苗,在湖北恩施的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的十字坪、姚家坡进行了扭叶松不同种源地、不同种源的植苗造林试验。其幼树期的试验结果表明:扭叶松能适应两地的环境条件,植苗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达91.3%~100%;对14年生的试验林进行高、径生长分析,扭叶松的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受种源、造林地点的影响极显著;种源与造林地点对树高生长的交互作用极显著。进一步对树高进行单点分析,参试的9个种源,在十字坪试点,10577、26230、25730、27084、28476、14726、26153七个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25801、25803两个种源,且7个种源两两间差异不显著;姚家坡试点10577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其下依次是28476、26153、26730、27084、14726五个种源。胸径生长在种源间的极显著差异缘于10577种源与25803、25801种源间的差异,其他任意两种源间的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秃杉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变化,在秃杉适生区的屏边县大凹腰建立秃杉11个种源(含CK)试验林,3、6、9 a生时每木调查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地径)的生长量并计算出材积。结果显示:(1)不同林龄的秃杉各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9 a生时生长最快种源比生长最慢种源树高、胸径、材积分别高24.50%、32.45%、110.57%;(2)树高、胸径(地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在种源水平上受较强的遗传控制,遗传力分别为0.780~0.786、0.712~0.815、0.754~0.815;(3)树高、胸径、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秃杉早期选择的年龄以6 a生为宜;(4)以9 a生秃杉树高、胸径、材积为选择指标选出适宜滇东南山区造林最好的种源是龙陵,其次是盈江、梁河、临翔、腾冲,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54.24%、38.43%、29.98%、28.08%、19.22%。  相似文献   

8.
对11年生短枝木麻黄41个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生长在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这种变异与种源所在的地理位置关系不十分密切;仅分布在南半球的种源,其树高生长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源高生长在苗期与11年生的生长关系不紧密,而树高、胸径在其他各生长期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之间呈高度正相关。采用综合权重分析法,初步筛选出8个优良种源:广东湛江、18154(菲律宾)、18014(印度)、18157(马来西亚)、18153(巴布亚新几内亚)、18158(马来西亚)、18298(泰国)、18118(越南),这些种源均好于本地种源,可在闽南地区推广应用,为生产提供良种。  相似文献   

9.
应用25个地理种源400余个家系在广西凭祥进行西南桦种源家系联合筛选试验,对1~4年生幼林进行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西南桦种源间和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差异极显著;(2)各种源树高和胸径均与其产地经度极显著相关;(3)不同林龄间种源和家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种源选择的可靠性逐年增加;(4)以4年生时生长性状作早期评价,发现大多数优良种源、家系来自广西,可见西南桦种源选择以就近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25个地理种源400余个家系在广西凭祥进行西南桦种源家系联合筛选试验,对1~4年生幼林进行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西南桦种源间和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差异极显著;(2)各种源树高和胸径均与其产地经度极显著相关;(3)不同林龄间种源和家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种源选择的可靠性逐年增加;(4)以4年生时生长性状作早期评价,发现大多数优良种源、家系来自广西,可见西南桦种源选择以就近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中部丘陵山地湿地松大径材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中部丘陵山地通过湿地松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树种生长较快,适应性强。通过集约管护30 a,其平均树高、胸径及蓄积量分别可以达到16.8 m、32.0 cm与581.0 m3,与一般造林(对照)的湿地松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及蓄积量14.3 m、24.3 cm、282.6 m3相比,分别增长17.5%、31.7%与105.6%,是福州市郊较大面积引种湿地松培育大径材成功的实例,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坝上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提供依据,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和375株/hm~2)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提出培育华北落叶松大径级用材林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按照胸径、单株材积、树高顺序递减;林分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林分密度控制在225~300株/hm~2时,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种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生长现状的调查,选取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不同林分密度的湿地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松胸径、树高前期生长快,6 a或9 a后生长趋缓,材积年均生长量随树龄增大逐渐增加,连年生长量在第3或第4龄阶达最大值,此后连年生长量逐渐减小。密度越小,胸径生长越快;树高受造林密度的影...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复混肥对湿地松中龄林的施肥效应,以8年生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施用2种普通复混肥和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为施肥处理,各处理的施肥量均为700 g·株-1;同时以不施肥为对照,进行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中,以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3年后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较对照增长3.1%、4.7%、10.0%;施肥3年后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与2种普通复混肥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均有显著差异;施用有长效作用并具针对性的松树专用复混肥能获得较高的木材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6.
对25年生马尾松优树子代测定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子代树高、胸径、材积在家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其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428、0.565和0.610。利用以树高、胸径、材积构建的指数选择方程从参试家系中选择出20个速生优良家系,平均材积遗传增益为26.0%。从入选的优良家系中选择出100株优良单株,平均材积比群体均值大122.21%。  相似文献   

17.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比较分析。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北部丘陵地,火炬松生长表现良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大于马尾松、湿地松;试验所研究10个火炬松家系、1O个湿地松家系生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明显;马尾松4年生时,采用种子园种子,轻基质育苗,造林施基肥,生长量与采用母树林种子,黄泥土育苗,不施基肥,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了8.6%、19.7%和55.5%。  相似文献   

18.
对1块6.5年生的湿加松无性系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表明,开展湿加松无性系选育是可行的、有效的.具体结果如下:(1)控制湿加松生长变异的因素中,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大约各占50%;而对遗传因素的影响强度,主要为家系效应,其次为无性系效应.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平均遗传力分别为0.967,0.88...  相似文献   

19.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法对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测定,并对其周围多个气象要素和土壤要素进行同步测定。湿地松生长旺季不同月份晴天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液流启动、到达峰值的时间以及开始升高、开始下降的时间间隔存在差异。样木解析结果表明,处于低龄期的湿地松,整个木质部都可看作边材,边材面积和胸径可用二次函数很好地拟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胸径湿地松树干液流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胸径无紧密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日累计液流量与边材面积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判定系数达0.99。另外,单位边材面积日累计液流量与入选各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冠层相对湿度>冠层温度。结合边材面积-胸径回归方程和样木胸径调查资料,分别采用2种方法推算整个标准地的耗水量。经比较,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别不大,各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1991~1992年从湖北省马尾松主要分布区选出116株优良单株,1994年建立了相应的半同胞子代测定林。2011年对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通直度、树皮厚度指数、弹性模量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和弹性模量等4个性状在家系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也表明各优树之间存在广泛变异。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689、0.729和0.791,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表明:各家系的主要生长性状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对参试家系进行选择,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弹性模量家系遗传力为0.507,属于中等程度的遗传,而树皮厚度指数这一指标家系遗传力较低。按照大于整体平均值加1倍标准差进行选择,树高、胸径、材积和弹性模量4个性状分别有14、14、15和14个家系入选,遗传增益分别为6.4%、11.1%、28.1%和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