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新疆区域旅游竞争力可以明确竞争实力、自身优势及弱势,从而通过找到自身与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挖掘隐性发展潜力,释放显性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理论、区域旅游系统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构建了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对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及各因子权重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出新疆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应着重以挖掘和提升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为重点,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区的最终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资本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模式,在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且结构单一,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不协调.在综合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201-202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并因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造就业、提升地区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必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旅游产业驱动的新型城镇化的途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借鉴耦合协调理论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从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旅游经济及资金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开放程度、收入状况7个层面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探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表明:安徽省17地级市的旅...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产业均衡发展博弈分析及政府治理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远权  马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39-17342
笔者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两种均衡机制进行了分析,证明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的利益分配机制无法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模式下,保障市场主导型的区域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商务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同观光休闲旅游一起,共同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意识到及未来市场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其他商务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各地区特点和资源来发展商务旅游产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北京朝阳区为例,根据商务旅游市场的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发展商务旅游产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金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文章以金华市区近八年来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以最优经济福利驱动和粮食安全驱动为主,并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生产等相关问题作了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静  刘雪 《甘肃农业》2023,(10):81-84
结合甘肃省和陇南市2010—2021年11年间乡村旅游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应用H指数法和综合区位熵,测算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增长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降低,产业集群呈扩散趋势,而且从下降趋势还可看出,在2010—2016年7年间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陇南市的旅游村、旅游休闲场地均略低于全省平均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区位优势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其时空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是西藏特色产业之一,其在资源环境、旅游品质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西藏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在不断加强。自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计划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内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以来,自治区内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合理开发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陈  廖光萍  胡文婷  徐蕊  蒋朋洮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2):137-140,164
随着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地也随之增加.该研究利用数理方法与Mapgis6.7软件对广安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设计优化了乡村旅游线路.结果表明:广安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区域均匀,空间相对集中,主要分为4类(围绕城区、自然景观+红色旅游、河流或湖泊以及古迹或生态休闲);影响广安市乡村旅游地分布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因素(山川、河流、湖泊)与人文因素(经济、人口、交通、景区辐射效应、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景观是我国国土的基本面貌与存在,但这种普遍的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和轻慢。作为新兴的设计类型与意识形态,城市农业景观的发展必将极大地影响当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与结构。本研究利用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了一套能定量分析影响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的指标体系。在时间尺度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初步筛选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从原始指标中筛选出15个子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各驱动力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的影响程度,建立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正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驱动指数分别为0.2509、0.1019、0.1655、0.1332,负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驱动指数为-0.2146。该研究为城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孙晓  彭万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849-4850,4870
应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12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得到12个城市的因子得分,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黑龙江12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动力综合实力很不平衡,总体旅游发展动力水平较低,这也说明了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刚察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通经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考察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作用状况下的耕地变化情况,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揭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探讨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生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795-3797
结合当前实际,简述了构建网络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定的构建模式,分析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云南省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而为改善其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96年与2012年怒江州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利用GIS技术及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变化量与变化率指标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来源.结果表明:16年间,怒江州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年平均气温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开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53-254,268
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对佛山三水地域旅游水文化体系的构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水水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市近2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动态模型表明:农用地总体在减少;耕地和草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园地面积增幅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较为显著;未利用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从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GDP的增长不是...  相似文献   

18.
任开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06-9807,9828
笔者以丽江市为例,对丽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发现其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旅游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