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园田螺,俗称田螺,又叫池螺、螺蛳,广泛分布于水田、池塘、稻田及沟渠中,是淡水螺中较大型的食用螺,肉质鲜香肥嫩,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并有清热解毒等功效。1田螺生物学特性田螺具有一对眼,一对触角,成体雄性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变为交接器,这是鉴别雌雄的一大特征。田螺雌雄异体,为卵胎生,母体产出即为小田螺,1年后性成熟。4月份产卵,10月份结束。繁殖数量1年30~60个,4~5龄螺可达100~150个。4~10月是生长繁殖期,水温15℃开始摄食,适宜生长范围为17~28℃,20~26℃时生命活动最旺盛。田螺不耐高温,水温高于32℃,停止摄食,潜入土中;…  相似文献   

2.
1生物学特征及生活习性中华圆田螺,壳质薄而坚固,外形呈卵圆形,有6~7个螺层,各螺层在宽度上增长迅速;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的高度,体螺层极膨大,壳顶尖锐,缝合线明显。壳面呈黄褐色或黄绿色、光滑无肋,具有明显的生长线,壳口卵圆形,周缘完整,具有黑色框边,外唇简单,内唇略肥厚,遮盖脐孔,使脐孔呈缝状〖1〗。厣核靠近内唇中央。田螺具有一对眼,一对触角,成体雄性触角向内弯曲,变为交接器,这是鉴别雌雄的一大特征。田螺雌雄异体,为卵胎生。母体产出即为小田螺,1年后性成熟。每年4月份产卵,10月份结束,繁殖数…  相似文献   

3.
中华圆田螺稻田人工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稻田放养田螺的试验,证明稻田养殖田螺是可行的,两农户0.1067hm^2和0.1867hm^2的稻田分别产粮640kg和1525kg,产螺427.04kg和425.19kg,怍入2185.84元和3135.17元,水稻的产量与往年基本持平,田螺的产出为农户增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4.
中华圆田螺俗名田螺、香螺,一些养殖户开始零星养殖,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开展规模化池塘田螺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一、种螺来源种螺来源,一是到湖泊、稻田、池塘、沟渠、河流等收集;二是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用于繁殖的亲螺主要挑选色泽淡褐、壳薄、体圆、个大尾钝、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厣片盖完整、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稻田放养田螺试验的研究,表明稻田养殖田螺是可行的,丽农户1.6亩和2.8亩的稻田分别产粮640kg和1525kg,产螺427.04kg和425.19kg,收入2185.84元和3135.17元,水稻的产量与往年差不多,田螺的产出为农户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殖中华园田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殖中华园田螺,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团螺,一方面可以提高稻谷产量,另一方面可获得大量的商品田螺,使种稻和养螺两不误.且投入少,效益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吴其仁 《河北渔业》2007,(1):16-16,23
稻田生态养螺,是以海拔800~1 100m左右水稻田为基础,利用稻田水质好,螺在田间活动,螺稻共育、互利共生,使之在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主要摄取浮游生物及硅藻类.薄壳田螺以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煮汤清澈、壳薄而著称,是珍贵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销售趋势看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稻田养螺投资小、见效快,是农民增收、创收的好项目.该县农户每667m2稻田养殖田螺平均增收1 000~1 500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稻田进行田螺养殖试验,探讨稻螺结合模式,在管水、施肥、施药方面作了探索。经过10个多月的饲养,在不降低稻谷产量的前提下,亩产田螺140kg,亩增加经济收入614元。  相似文献   

9.
<正>高山稻田套养薄壳田螺(本地螺)是稻田综合种养中农民比较容易操作管理的一种模式。薄壳田螺由于营养丰富、肉味佳,一直是百姓家中、农家乐等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但现在田间的田螺已经很少了,主要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粮施肥用的氨水或碳酸氢铵等过量,把田间原本固有的螺种淘汰了。为了恢复改善薄壳田螺的生态环境,2018年3月我们选择了海拔725米的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小洋稻田基地进行生态养殖田螺和生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殖田螺是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水田综合效益的好举措。1999-2000年,我站在洋中镇进行了200亩的稻田养殖田螺试验,获得亩产田螺140公斤,亩增加经济收入600元的好成绩,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养螺稻田的选择 养螺田块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水源充足,排灌自如,且腐殖质土壤,洪涝不淹、天旱不干的田块。 二、稻螺工程建设 田埂加宽、加高,并在田块进出水口设置较密的栅栏或密网。螺种放养前10天,先翻耕稻田,以每亩(带水10-20厘米)用生石…  相似文献   

11.
田螺是我国产的一种淡水螺,也是一种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目前在国内很多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大力发展。下面简要介绍田螺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螺是在种植水稻的田中养殖田螺,既可以提高稻谷产量,还能促使田螺养殖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带给农民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此项技术具有效益高、投资少、优势互补等诸多优点,是促进农民产量和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笔者主要对建瓯市稻田养螺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稻田生态养殖薄壳田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生态养螺,以海拔800m~1100m左右水稻田为基础,稻田水质好,螺稻在田间共育而互利共生。薄壳田螺以壳薄而著称,是珍贵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销售趋势看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稻田养螺的投资小,见效快,根据浙江省庆元县600多农户利用120万平方米稻田养殖田螺计算,每亩稻田平  相似文献   

14.
文秋生 《内陆水产》2001,26(6):19-20
南美螺学名大瓶螺,是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优质食用螺,其味鲜美,还是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素有“盘中美玉”之称。现将其生活习性及人工引种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性1.1 形态特征南美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螺体由螺壳和软体组成。软体部分包括头、足、外套膜及内脏四部分。螺壳较大,为一完整的右旋形壳,壳顶略尖,体螺层很发达,头部和足部藏在其中,足的背后有厣,可完全关闭壳口。它的头部明显,前端有吻,口位于吻端腹面,有长、短两对能伸缩的触角,雄体右短触角转化为交接器官,顶端有生殖孔开…  相似文献   

15.
稻螺综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田养螺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的农业理念,利用稻、螺共生方式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为了探索稻田养螺生长、产量、效益情况,2017年笔者在梧州市龙圩区胜洲村,开展稻螺综合种养生态模式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及方法1.养螺稻田选择稻田选择山冲源头的田  相似文献   

16.
田螺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高,脂肪低,含有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此外,田螺还含有丰富的钙和维生素A。现在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田螺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稻田养殖田螺前景广阔,而且稻田养殖田螺具有短、平、快的优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现将稻田养殖田螺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群 《齐鲁渔业》2002,19(3):20-20
田螺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它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营养食品,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田螺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繁殖与习性 1.繁殖季节 春末夏初、水温上升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腹足类我国淡水养殖腹足类的品种主要是田螺科和苹果螺科的一些种。其中,田螺科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圆田螺属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因腹足纲生活习性基本类似,在渔业统计年鉴中都归为淡水螺类,因此合并介绍淡水腹足类的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田螺的人工养殖技术田螺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优质水产品,市场价格也稳中有升。在稻田、水沟、鱼池中配养田螺,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的增收好门路。人工养殖技术如下:一、场地要求。田螺适应能力较强,在稻田、水沟、鱼池中均可配养。但场地水底应该有...  相似文献   

20.
田螺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近几年来有部分衣户悄然利用小水面和稻田养殖田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田螺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它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等,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营养食品。它还具有明目和利尿功能。现根据本地养殖田螺情况和有关资料整理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一、田间自落与习R繁殖季节。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水底摄食生长。到4月份开始繁殖,7、8月份是田螺繁殖旺盛季节。1~2龄雌螺可产仔20~30个,4龄以上的雌螺可产仔40~5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