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春冬茬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盆栽试验,研究等量氮(N素)供应下不同硝铵态氮比例对番茄生长过程中N素代谢、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素供应的条件下,与CK(全硝态N)相比,处理T1(5%铵态N)、T2(10%铵态N)、T3(15%铵态N)、T4(25%铵态N)的番茄叶片中N素代谢关键酶及地上部硝态N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营养液中铵态N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叶片中谷氨酰胺还原酶活性随着铵态N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处理T4的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硝酸盐含量相对于CK分别下降了45.5%与17.8%,谷氨酰胺还原酶活性相对于CK提高了50.2%。不同硝铵比通过调节氮素关键酶活性,进而对番茄氮素的吸收、分配等产生影响。适量增加铵态N比例能有效促进番茄对N素的吸收,提高番茄产量,但当铵态N比例增加至T4处理水平时,番茄产量及N素利用率均有显著的下降。T3处理番茄产量相对于T4处理提高了21.2%、N素偏生产力高于T4处理47.09g·g~(-1),N素收获指数达到0.48g·g~(-1),同时高于其它处理,是该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甘氨酸态氮对普通白菜幼苗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比较了2个普通白菜品种(华王和五月慢)4个甘氨酸(Gly)浓度水平下(0、2.5、5.0、10.0、20.0mmol·L~()-1))全株干质量、总氮含量、总碳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普通白菜品种幼苗干质量、总氮含量、总碳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5~10.0mmol·L~()-1)处理下2个普通白菜品种幼苗干质量、总氮含量、总碳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及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草转氨酶活性、根系谷丙转氨酶活性大多显著高于对照;20.0mmol·L~()-1)处理下2个普通白菜品种幼苗干质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及大部分酶活性基本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中五月慢幼苗干质量、地上部总氮含量、地上部和根系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综上,适宜浓度的甘氨酸态氮处理下植株较高的GS、GOGA活性及根系NR、GOT、GPT活性有利于普通白菜对甘氨酸的同化利用,从而促进普通白菜的生长和碳氮积累。  相似文献   

3.
采用伤流液组分分析和植物营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铵硝配比(CK,0∶100;T1,10∶90;T2,25∶75;T3,50∶50)影响芥蓝生长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全硝态氮营养液对照相比,3 个营养液增铵处理均提高了芥蓝植株的生物量和伤流强度,其中营养液增铵25%(T2)处理的效果最好。T1 处理芥蓝植株伤流液中蛋白态氮和P 的流量与CK 相比显著增加;T2 处理芥蓝植株伤流液中NO3--N、P、K 流量均为最高;T3 处理芥蓝植株伤流液中NH4+-N、氨基酸态氮和蛋
白态氮流量最高,而NO3--N 和K 流量则显著低于CK。T1 处理和T2 处理显著提高了芥蓝植株N、P、K 的含量和积累量;T3 处理亦显著提高了芥蓝植株N、P 的含量和积累量,但显著降低了K 的含量和积累量。综合来看,营养液适量增铵(25%)处理的效果最好,可以提高芥蓝根系吸收能力,促进氮代谢,增加植株对N、P、K 的吸收和积累,从而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冬樱花(Cerasus cerasoides[D. Don]Sok)扦插苗和实生苗为试材,研究其在水培条件下对外源铵态N(氮)和硝态N比例(5︰0、4︰1、3︰2、2︰3、1︰4)处理中铵态N、硝态N和总无机N素在24 h后的吸收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铵:硝比例的降低,铵态N的净流速逐渐下降,硝态N的净流速逐渐上升,扦插苗吸收的总无机N素净流速在外源铵︰硝比为3︰2时达到最大(6.70 ± 0.34)μmol ? h-1后下降,而实生苗在外源铵︰硝比为1︰4时达到最大(14.88 ± 1.99)μmol ? h-1;总体上,总无机N素进入扦插苗的平均净流速[(4.76 ± 1.29)μmol ? h-1]低于实生苗[(12.95 ± 1.35)μmol ? h-1](P < 0.05),但两种苗木间净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32 ~ 34 μmol ? h-1 ? g-1)。养分吸收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显示,扦插苗更加偏好于吸收硝态N,实生苗则更加偏好于吸收铵态N,但当外源铵硝比小于4︰1时,两种苗木同时偏向于对硝态N的吸收。控制外源铵硝比例在3︰2可以促进冬樱花扦插苗对无机N素的吸收,而控制外源铵硝比例在2︰3以下则更有利于实生苗对无机N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以"魁冠宏丰"番茄为试材,采用珍珠岩/蛭石(V/V 2∶1)栽培方式,在总氮水平15 mmol·L-1下,设置铵态氮+硝态氮0 mmol·L-1+15 mmol·L-1(A0N15,对照)、5 mmol·L-1+10 mmol·L-1(A5N10)、7.5 mmol·L-1+7.5 mmol·L-1(A7.5N7.5)、10 mmol·L-1+5 mmol·L-1(A10N5)、15 mmol·L-1+0 mmol·L-1(A15N0)处理,研究了同一氮水平下,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对番茄幼苗生长和铵同化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番茄铵同化能力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植株的总干质量在A5N10、A7.5N7.5处理较对照增加了27%、20%,A10N5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A15N0处理则降低了22%;分析发现根系和叶片中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铵态氮配比的增加而增加,增加了40%以上。参与氮代谢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根系中均显著高于对照;同时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含量随着铵态氮配比的增加不断增加,但A10N5、A15N0处理Glu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可溶性糖、淀粉、叶绿素含量下降。营养液中铵态氮浓度达到10 mmol·L-1及以上水平时,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一方面是叶片叶绿素减少导致碳同化受阻,影响根系的氮同化,另一方面是Glu含量减少导致氮同化受抑制,从而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Olsson]中结球小的类型‘金娃娃’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正常光(200μmol·m~(-2)·s~(~(-1)))和弱光(100μmol·m~(-2)·s~(-1))下营养液中不同铵硝配比(0︰100、10︰90、15︰85和25︰75;总N浓度为5 mmol·L~(-1))氮素对幼苗生长以及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处理14 d后,正常光下,铵硝配比15︰85的处理植株长势最佳,较全硝态氮处理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8%、30.5%、77.9%和72.9%。弱光抑制了幼苗的生长,植株叶面积、株幅和干鲜质量均低于正常光下生长的植株。弱光下幼苗叶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升高,植株遭受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铵硝配比10︰90处理较全硝态氮处理相比,植株叶面积、株幅、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0.4%、14.9%、55.9%和36.5%,而且显著提高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MDA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有效地抑制了膜脂过氧化。正常光条件下,铵硝配比为15︰85时植株长势最佳;弱光下,铵硝配比为10︰90时植株长势最佳,可降低膜脂过氧化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而提高幼苗耐弱光性。  相似文献   

7.
以基质栽培的桔梗为试材,研究了营养液中硝态氮浓度依次为1.0、2.5、5.0和7.5 mmol/L的氮素水平和不同浓度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组合即N5(5.0mmol/L硝态氮)、N4+A1(4.0 mmol/L硝态氮+1.0 mmol/L铵态氮)、N2.5+A2.5(2.5 mmol/L硝态氮+2.5 mmol/L铵态氮)和N1+A4(1.0mmol/L硝态氮+4.0 mmol/L铵态氮)对桔梗生长及其生理参数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桔梗设施无土栽培的氮素条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氮水平下桔梗的根长、根鲜重、总生物量、地上部鲜重和根中的硝酸盐、抗氧化性差异不显著;N2.5的根粗和株高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但其根冠比最小;叶片中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氮浓度的减少而降低.在不同氮形态条件下,桔梗的株高、根长、根粗、地上部鲜重、总生物量及叶片中的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根中的硝酸盐、抗氧化性差异不显著;N1+ A4处理下根鲜重和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可见,在硝态氨水平为2.5 mmol/L,氮素组合为1.0mmol/L硝态氮+4.0 mmol/L铵态氮时较适合桔梗设施无土栽培.  相似文献   

8.
以鬼怒甘草莓为试材,研究草莓对铵态氮与硝态氮的吸收反应.结果表明,水培务件下草莓对铵态氮的吸收利用率比硝态氮高2倍以上,同时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比单独使用铵态氮或硝态氮的利用率高.草莓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与栽培方式有关,露地草莓根、茎、叶的生物量随着铵态氮比例增加而降低,而温室草莓的结果与此相反;露地栽培条件下以硝态氮/铵态氮为5:2时产量最高,冬季温室栽培条件下以硝态氮/铵态氮为2:5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硼对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田歌  刘晶晶  于波  葛顺峰  姜远茂 《园艺学报》2017,44(7):1244-1250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运用~(15)N同位素示踪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不同供硼(硼酸0、1.0、2.0、3.0、4.0、5.0和6.0 mg·L~(-1))水平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L~(-1)硼酸处理的幼苗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幼苗的全氮量及~(15)N吸收量增幅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4%和75.0%。随供硼水平的增加,植株氮素利用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mg·L~(-1)硼酸处理时最大,为14.8%,是对照的1.8倍。施硼处理对幼苗的~(15)N分配率有一定的影响,3.0 mg·L~(-1)硼酸处理的根系~(15)N分配率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非损伤微测结果显示,3.0 mg·L~(-1)硼酸处理时,平邑甜茶根系对NO_3~-有强烈吸收且内流速度达到最大,在缺硼和高硼(硼酸0和6.0 mg·L~(-1))处理时有明显外排趋势。因此,3.0 mg·L~(-1)硼酸处理最有利于平邑甜茶根系的生长、根系活力的提高和氮素的吸收利用,而低硼和过量供硼均会抑制根系生长及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黄瓜伤流液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以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滴灌两种水氮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伤流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的根系伤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夜间|且随生育期延长,伤流强度和伤流量呈升高趋势,但受根系生长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升幅较小。伤流液中的氮素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与当地习惯施肥模式相比,通过秸秆还田调节土壤C/N措施可以显著增加伤流量和伤流液中硝态氮、铵态氮、游离氨基酸和钾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也促进了作物对N、K养分的吸收,略增产1%,差异不显著|而受灌溉频率的影响,滴灌措施下植株伤流液的上述指标都显著降低,产量降低13.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施大棚辣椒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氮质量比分别为0:100(A0N100)、25:75(A25N75)、50:50(A50N50)、100:0(A100N0)5个处理,研究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辣椒产量、养分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铵硝配比处理增加了辣椒的果实数、鲜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氮素形态配比对莴笋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降低莴笋产量4.5%~13.2%,降低莴笋根重29.8%~48.2%,处理6除外;处理2和处理3莴笋VC含量提高15.6%~16.2%,,处理2增加莴笋可溶性糖含量14.0%,处理4降低莴笋氨基酸含量24.0%;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均降低莴笋硝酸盐含量达7.5%~42.0%,降低营养中硝态氮比例,增加铵态氮或者酰胺态氮比例提高莴笋全氮含量,对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不一致。综合分析表明,处理2(NH4+:NO3-=2(Cl):8)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苗期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黄瓜幼苗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涉及N1(NH4+-N∶NO3--N 为10∶0)、N2(NH4+-N∶NO3--N 为7∶3)、N3( NH4+-N∶NO3--N 为5∶5)、N4(NH4+-N∶NO3--N 为3∶7)共4 个氮肥配比处理,以施入同体积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黄瓜幼苗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均高于CK,其中N3 处理明显高于N1、N2 及CK;N3、N4 处理的黄瓜根区土壤微生物总数较高,其中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
N1 和CK,真菌数量则低于其他处理;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以N2 处理最高,N3 处理的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K。结论:施加氮肥可以提高黄瓜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硝态氮肥比例的增加能够提高黄瓜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及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脱氢酶活性,而铵氮肥比例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真菌数量和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综合评价,设施黄瓜栽培以N3 处理效果最佳,即
NH4+-N∶NO3--N 为5∶5。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市顺义区黄瓜、番茄轮作3 a 以上的温室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恒温通气培养法,研究氯化苦(Pic)、1,3- 二氯丙烯(1,3-D)、二甲基二硫(DMDS)和威百亩(MS)等4 种熏蒸剂对土壤硝化作用和几种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对Pic 处理中可能影响硝氮含量变化的一些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 种熏蒸剂处理均对土壤硝化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Pic、1,3-D 和MS 处理对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持续28~56 d,而DMDS 的抑制作用只有7 d 左右;Pic 对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增强作用,而MS 则对蛋白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各熏蒸剂处理对土壤谷氨酰胺酶和天冬酰胺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ic 处理土壤硝氮(NO3--N)与铵氮(NH4+-N)、可溶性有机氮(DO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 和0.887,均达极显著水平;与可溶性氨基酸(DAA)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 和-0.645,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不同形态及配比的氮肥对铁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根际生态因子的影响, 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以铵态氮(NH4 +-N)、硝态氮(NO3 --N)和酰胺态氮[CO(NH2)2] 为氮源,研究氮肥形态及配比对实生苗生长和根际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多种酶活 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施等比例NH4 +-N 和NO3 --N 的实生苗株高、基径、植株的鲜质量及地上部和根 系的鲜质量都最大(P < 0.05),分别为58.03 cm、18.21 mm、238.19 g、147.68 g 和90.51 g,根际土壤中 有机酸总量和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为16.72 μg · g-1 FW、 592.00 × 105 CFU · g-1、34.33 × 104 CFU · g-1、19.33 × 105 CFU · g-1 和0.1738;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最强(P < 0.05),分别为9.54、0.24、3.60、61.98 和8.03 mg · g-1。 单一施CO(NH2)2、NO3 --N、NH4 +-N 会降低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混施NH4 +-N 和NO3 --N 的情况下增加NO3 --N 比例会明显降低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根际土壤中细菌、真 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 关;细菌数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有机酸总量与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 原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数量及有机酸总量与过氧化 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混施等比例的NH4 +-N 和NO3 --N 能够改善铁核桃根际生态环境,促进实生苗的生 长。  相似文献   

16.
Boronia (Boronia megastigma Nees, family Rutaceae) is an Australian woody shrub, producing strongly scented flowers at nodes. Increasing N levels from 0 to 25 mM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nodes, lateral shoots from these nodes and further nodes on these lateral shoots. With the same level of N, the order of number of node and lateral shoot production by N form was: combined NH4+plus NO3 > NH4+alone > NO3 alone. Thi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odes subsequently translated into increased number of axils initiating flower buds and then into fully developed flowers. However, increasing N levels de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flower buds developing to anthesis and individual flower weight. These decreases were attributed to continued vegetative growth during flower development. Increasing N levels increased the leaf N concentra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order NH4+ + NO3 > NH4+ > NO3. Nitrogen form did not affect the leaf tissue concentration of P, K+, Ca2+ and Mg2+. At lower N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nutrients in the leaf tissue were higher and may have reached toxic levels, causing toxicity symptoms on leaves. At higher N lev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nutrients were diluted due to increased growth and no toxicity symptoms were produced.  相似文献   

17.
氮素浓度及形态对韭菜硝酸盐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浓度及氮素形态对"汉中冬韭"体内硝酸盐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营养液供氮浓度的提高,韭菜叶片硝酸盐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随营养液中铵态氮浓度的增加,韭菜叶片的硝酸盐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以硝酸盐作为衡量标准,韭菜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4~8 mmol/L,适宜的NO3-←NH4+为1←3~0←4。  相似文献   

18.
豆梨铵转运蛋白基因PcAMT1-1 和PcAMT1-2 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郁  杨顺瑛  金曼  郝东利  苏彦华 《园艺学报》2013,40(11):2115-2126
 为探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铵转运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生理功能和表达特点,以豆梨幼苗为材料,运用电子克隆与3′-RACE 技术获得2 个铵转运蛋白基因PcAMT1-1 和PcAMT1-2,采用酵母互补和半定量RT-PCR 方法研究它们的生理功能与表达特点。结果表明:PcAMT1-1和PcAMT1-2 开放阅读框为1 518 bp 和1 515 bp,编码的蛋白分别含505 和504 个氨基酸残基。PcAMT1-1和PcAMT1-2 分别与甜橙 × 枳后代CpAMT(ABI52423)和茶CsAMT1;2(AB114913)的同源性最高(81.96%和78.31%)。PcAMT1-1 和PcAMT1-2 转入酵母均能使铵转运体缺失突变菌株31019b 恢复NH4+吸收能力,在酸性条件下(pH 4.8 或5.8)PcAMT1-1 和PcAMT1-2 对31019b 的互补效果均优于中性条件(pH 6.8)。NH4+有毒类似物MeA+可以显著抑制转PcAMT1-1 酵母31019b 的生长,该物质对转PcAMT1-2酵母31019b 无抑制效果;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MSX 可有效抑制PcAMT1-2 对酵母31019b 的互补效果,对PcAMT1-1 的互补效果无显著影响。正常供铵,PcAMT1-1 主要在叶中表达,PcAMT1-2 主要在根中表达;无氮处理后,PcAMT1-1 和PcAMT1-2 在根中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重新供铵后,它们的表达量恢复;地上部的表达对上述处理无显著响应。综上所述,PcAMT1-1 和PcAMT1-2 在豆梨中具有吸收或转运NH4+的功能,并可能具备不同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药制剂的形态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及在环境中的残留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制剂的最佳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2.5%鱼藤酮微胶囊悬浮剂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5%鱼藤酮微胶囊悬浮剂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2.58~2.74 d和2.88~3.07 d;施药量为100 g·(667 m~2)~(-1)和150 g·(667 m~2)~(-1)时,鱼藤酮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符合残留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一种高效、简便、无污染的基质矿质养分浸提方法,以去离子水为浸提剂,研究固液比(m:m)、浸提温度、振荡时间3 个因素对育苗基质13 种矿质养分浸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K 浸提效率最高的处理组合为固液比1:20、浸提温度50 ℃、振荡时间5 h;NH4+-N、P、Ca、Mg、S、Fe、Mn、Cu、Zn、Na、Cl 浸提效率最高的处理组合为固液比1:20、浸提温度50 ℃、振荡时间10 h;进一步建立优劣距离法模型,综合评判育苗基质13 种矿质养分浸提效率,筛选出综合浸提效率最优的处理组合,即固液比1:20、浸提温度50 ℃、振荡时间1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